•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青少年心理问题浅析

    时间:2020-11-07 10:12: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青少年心理问题浅析

     【摘要】:青少年心理问题,在最近几年变的越来越严重,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包括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大学生自杀问题,异性交往问题,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等问题。本文从各种普遍的青少年进行分析,综合各种资料,重点从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心理问题,叛逆问题,情感问题及防制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问题 防治措施

     正文:一、青少年心里问题表现在: 1、情绪障碍 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加,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情绪障碍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情绪障碍影响了其社会适应能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学校学习压力过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分保护或苛刻要求或奖罚失度,这些都是造成青少年心里发展受挫,诱发恐惧,焦虑,回避,自卑等等情绪障碍诱因。同时还有情绪失衡,青少年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敛性,表现为情绪波动大,调控能力较弱。快乐情绪有利于青少年心里发展时期,自信而稳定的面对各种复杂的外界环境,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想方设法的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以使孩子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绪状态。

      2、 人际关系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学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处理不当,从而引起青少年不良 的心理反应,这一现象较为普遍。因为父母的养育方式对个体的社化发展包括认知发展、人格的形成、自我意识和行为社会化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不言而喻。其主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与同学的交友和相处,可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质量。孩子们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主要体现在:(1)人际关系不适。学生学从校到学校,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部分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显得很不适应。(2)社交不良部分学生缺乏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怕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3)个体心灵闭锁大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发挥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运用如下指导原则: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交往,在实践中不停的摸索、总结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重视家庭关系和谐,以中立的态度客观看待并分析问题,必要时可以请家长和青少年一起来解决问题;重视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鼓励青少年争取家庭支持,帮助青少年正确处理同性、异性间的关系。老师和同学对青少年的情感支付、鼓励,会对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积极的作用。

      3、 青春期性心理问题。身体发育提前而性心理的成熟则存在着相对后延的趋势,这二者之间的冲突,带来了许多的青少年性心理问题。成熟过程及性道德观念的形成,出现了与性有关的心理体验及性行为活动等,且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性生理成熟有不正确的认识,容易产生害怕、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反应。建议在学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加强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消除性的神秘感及不正常的性心理反应。

      4、学习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也是家长和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如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等明显影响学习,应充分引起重视。指导原则:首先应排除多动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其次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立一个适合的学习、奋斗目标,降低过高的期望值

      5、青少年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急剧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既要适应生理的变化,又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如教育和处理不当,会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叛逆。如出现吸烟、饮酒、离家出走、网络成瘾等行为。因而,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学校要对青少年的生理叛逆期给予理解,而不要随便给孩子扣上坏学生的帽子,或让请家长来教训一通。这会使青少年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6、情感问题

     (1)友情困扰

     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分不清友情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有的同学希望珍惜友谊,但又不经意地与友谊失之交臂。

     (2)爱情困扰

     爱情在学校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被困惑、早恋、失恋、变态等问题困扰着,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综上所述,青少年与成人一样也是处于社会之中,其心理问

     题的产生除与生物因素有关外,尚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环境

     因素有关。因此,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青少年除应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外,还应与学校取得联系,给予配合治疗。

     二、重点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和大学生自杀问题。1、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现在非常严重,也令家长们头疼,没有很好的办法,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网络成瘾,又称为网络性心理障碍、互联网成瘾、网络依赖等。研究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既是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适应信息时代,解决青少年网络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构建网络心理学的重要课题。由于国内外网络成瘾问题研究时间较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国际上对网络成瘾概念还没有公认的界定;(2)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量表,特别是专门适用于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诊断的量表;(3)对网络成瘾的流行率及特征的研究不够深入;(4)对网络成瘾原因探究尚停留在一般描述水平;(5)至今仍没有比较成熟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因此,需要大家的相关专家的努力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标准,第二大家共同的努力解决网络成瘾问题,还给他们纯洁的心灵。

     2、大学生自杀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此问题非常的敏感,也特别关注。1989 年, 原国家教委对全国12.6 万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1992 年北京市16 所高校中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退学的总人数的37.9%和64.4%,目前,全国有3000 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其中因精神疾病休学的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 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在死亡的l7 例中有9 例为患重性精神病而自杀,占52.9%。大学生心理问题一般是因为对校园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情感问题、贫困、学习及就业压力等问题所致。具体来说,大一新生心理问题表现在对生活目标的茫然;大二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问题较多;大三学生面临的主要是考研问题;大四学生的就业问题最为突出。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如以往的恋爱问题以失恋或单相思居多,而今出现了网恋、同居以及性行为引发的其他心理问题;以往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方法不恰当,如今更多的是学习动机不足和不知该学什么。此外,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主观倾向过重、价值取向迷茫等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特点,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刑事案件和自杀事件也屡见不鲜。近年来,面临急速的社会变迁,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的人群中,自杀的数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呈现出与社会上其他人群的自杀情形明显不同的特征,往往成为媒体关注和舆论热议的话题,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这无疑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家庭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此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自杀现象倍受中央和政府的关注,要求各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及自杀预防的工作。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和自杀现象的深入研究,竭力防止大学生自杀的发生.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已经刻不容缓。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及自杀预防研究是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两端应该是: 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 塑造健全的思想和人格;二是注意思想和心理异化或恶变,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因此,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筛查及自杀预防研究十分必要。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问题已日益严重。死亡,有正常死亡和自杀之分,前者指人基于衰老或疾病等生理原因导致的生命终结; 后者指由于自然灾害、车祸、自杀或人的残杀等非生理因素导致的生命结束。本课题中的大学生自杀主要是指大学生因心理压力或矛盾纠纷而引起的自杀。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对南京部分大学的调查发现,大学生自杀率为20P10 万,即10 万人中就有20 人自杀。如1999 年3 月,高校开学仅仅一个星期,北京市3 所著名大学各有1 例学生自杀身亡;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粤高校自2001 年3 月以来, 就有9 名学子自杀;2003 年开学至今,在不到3 个月的时间内,武汉地区的高等院校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 起,其中10 人死亡,2 人获救。上述一些数字已经充分说明大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自杀者所在群体属群居且相互经历和思想基本相同的特殊性,其危害比其它类型自杀者造成的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心理素质差, 心理不健康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原因。在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每个人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心理素质好的人会正确看待这种压力,懂得如何疏解和减轻压力,积极地将这种压力当作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动力,而心理素质差的人,由于思想认识的误差,往往将这种压力当作一种过重的心理负担, 缺乏疏解这种压力的能力,往往因为不堪忍受这种过重的心理负荷而走上不归之路。我国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生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原因,从小缺乏艰苦的磨练,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受不了打击,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出现过激行为。据前不久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表明,有28.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 如果没有正常的心理教育与引导,一遇困难和挫折就很容易走上绝路。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资

      2、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

     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风、班风、集

     体主义和团队精神,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把班级建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温暖集体,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重点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

     样的文体活动和科普知识讲座,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

      4、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开展专题讲座、报刊、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创建心理健康咨询网站,发挥校园网在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网络聊天咨询室,一是专职心理咨询,二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做客进行知识讲座。也可开通网络咨询热线,实现师生心灵互动。网上心理咨询能够满足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保密性,这样很容易消除顾虑,敞开心扉,为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助人” 是手。

     结束语:青少年的心里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发展,而且问题的种类越来越多,层出不穷,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解决这个问题,还给他们健康的人生,同时社会各界大家一起努力,为解决青少年心里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李立明. 流行病学.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298 - 304.

     杨慎先,蒲祖伟,胡昌军,等,某县服务行业从业人群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中国科技信息, 2007, 19 (13) 160 - 162.

     王沁,熊春. 长沙市2000—2004年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状况和控制对策探讨. 实用预防医学, 2006, 13 (2) : 686 - 687

     刘雪英.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对策.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2).

     李世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长春大学学报,2002,10(6).

     王贵林,陈洵主编.心理学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荣娓;,职业与健康2009年 18期

     吴史慧,教学与管理2009年 24期

     王磊,求实2009年 S1期

     10、薛蕾,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11、王兴华,我国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贵州大学

     12、葛静霞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7-10-10

     13、戴美林,青少年学生双性化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曲阜师范大学

     14、李秀侠 蒙族和汉族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及教育对策辽宁

     师范大学 2007-9-25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心理问题 青少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