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的战略选择

    时间:2021-01-17 08:12:5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当前,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等一系列农业产业政策的出台,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对象也围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政策性金融的信贷业务也由只对国有粮棉企业贷款开始拓展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等非国有粮棉收储企业投放信贷资金。这些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以及加工企业等私营、个体经营者进行的信贷业务相对于农发行对国有粮棉收储企业进行的传统业务被称作农发行的新业务。这些新业务的开展给农发行带来了怎样发展机遇呢?在农发行的经营管理中应该怎样去迎接这些挑战呢?如何解决新业务中出现的问题呢?这是值得每一位农发行员工认真深思的问题。对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思考和战略性的选择。

      一、开展新业务之必然趋势

      我国“十一五”时期发展县域经济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是:惠及农民、富裕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么巨大的资金需求只靠财政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需要金融资金的投入和支持。在这种新形势下,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既有自身业务发展的必然性,又有政策性银行商业化选择的必要性,还有着既落实国家的农业产业政策,又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1、从农发行自身的发展看新业务开展的必然性。对国有政策性银行进行企业化调试,实行商业化经营,推行规范化管理,是国有政策性银行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把政策性银行办成更加贴近农民的银行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为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业务的开展是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意义的。从理论上说,作为国有国营的农村金融机构,无论采取一种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首要任务。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由政府包揽转向政府扶持,由政策指导转向政策引导,由政策性金融补贴转向商业性金融渗透,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农业发展银行从只对国有粮棉收购企业贷款,逐步发展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贷款,以及对农业产业链的贷款,继而逐步渗透和参与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支持和扶植。这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投入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政策性金融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必须拓展的新领域。从金融实践的成效来看,没有改革和发展,政策性金融就没有出路;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在市场经济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本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浪潮中就难以立于不败之地。

      2、从社会的发展趋势看新业务开展的必要性。政策性银行要不要开展新业务,怎样开展新业务,以及一旦新业务比重过大,是否会从根本上改变政策性银行的性质,这些问题是一直困扰着农业发展银行决策层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分析由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新业务贷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发放的商业贷款有什么区别。从资金来源看,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公众存款,而农业发展银行的筹资渠道则包括货币发行、财政拨款和市场筹资等多个渠道,可用资金受制约的程度不一样;
    从对贷款对象的选择来看,商业银行有着从农村向城镇收缩的意向,而农业发展银行则有不断向农村渗透的发展趋势;
    从贷款的利率、时间、额度等方面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均比商业银行优惠、实际、有效。这就说明,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仍然带着政策宣传的气息,有着政策引导的味道,起着政策扶持的作用。

      其次,要分析政策性银行开展新业务的内在动因与外部环境碰撞的发展趋势。随着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国家财政性政策补贴的范围正在逐步缩小;
    随着国有粮食企业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及其改制步伐的加快,政策性贷款的范围也不得不随之收缩;
    随着金融企业对不良资产防范和化解的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收息资本也不得不向新业务转移。这些变化,使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由意向变为可能,由尝试变为拓展,由徘徊变为坚定。

      第三,要分析开展新业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同时也是弱质产业。虽然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个金融投资机构,然而对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随着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产品购销市场上多种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各种产业化经营正在迅速发展壮大。与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民收入直接相关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而是各种中小型粮棉收购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在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而商业性金融纷纷撤并网点,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萎缩,成为抑制新农村建设的掣肘。农发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政策性银行,其根在农村,发展空间也在农村,其办行的宗旨就是为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发行加大对新业务的投入。

    3、从经营的实际成果看新业务开展的可行性。开展新业务是否可行,不仅要从理论上寻找依据,而且还要从实践中认真求证。从某市农业发展银行近几年信贷投放及收益的占比看,开展新业务形成的商业信贷及商业性收入有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2004年末,该行对新企业投放贷款1718万元,占当年累放贷款6.58%;
    2005年末,对新企业贷款3455万元,占当年累放贷款的15.14%;
    2006年截止10月末,对新企业投放贷款6585万元,占当期累放贷款56.44%。

    从近几年的经营情况看,对新企业的信贷投入呈上升趋势,且该项信贷资金形成的收益占比逐年大幅攀升,至2005年末占贷款利息总收入的比重已近10%;
    从信贷资产质量上看,自从对新企业投放信贷资金以来,其贷款还本付息情况正常,资产质量状况良好。这一变异及发展趋势表明,新业务的开展使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步入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我们能否有效地把握住这一机遇呢?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地思考信贷业务发生变化的原因,开辟新的发展溪径。

      二、开展新业务之艰难境地

      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业务,从放开到收缩,又从收缩到放开,有着艰难的历程,同时也存在着信贷载体的改革迟缓、金融企业自身的改革艰难以及对农村政策的调整还不适应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农业发展银行新业务的开展。

      1、虽然主要农产品市场化牵着粮棉企业的鼻子走,但企业改革不够彻底。长期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靠农发行贷款,亏损在农发行进行财务挂账,企业自身效益低下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农发行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每到收购季节对其投放信贷资金,但到年底往往难以实现预期的回笼,由企业亏损形成的财务挂账造成农发行大量的不良资产。银企经营效益低下。虽然随着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段时期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变革,解决了老粮、老人、老账等“三老”问题,大部分国有粮食企业得以轻装上阵,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改革不彻底,企业经营与管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距甚远,企业的一些遗留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随着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都退出了政策保护的范围,农业发展银行对国有粮食储备和随行就市的粮食收购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粮食收购企业再也不能吃政策的大锅饭了,国有粮食企业不再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的作用,各种所有制结构的粮食收购和加工主体都参与了市场竞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萎缩。站在市场的风口浪尖参与竞争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亟需信贷投入,然而,企业一日不实现脱胎换骨,就一日不能在商海里自由航行。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发展也必将受到制约。

      2、虽然政策性金融改革的深化推着农金企业向前发展,然而业务素质难以提高。农发行自身的经营目标促使其业务向新业务拓展。从最初保本微利的经营模式到目前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运作,经营目标对农发行的自身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同样的资金成本,如何使用才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从近几年对新企业信贷投入的情况来看,与传统业务相比,新业务资产质量较好,企业支付本息的能力较强,商业化经营的效益性比较明显。因此农发行的改革使得其不得不重视经营成果,为实现其业务经营目标而逐渐加大对新企业的信贷投入。农业发展银行商业化经营的热情是上去了,但业务素质一时却难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金融企业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正在不断提高。而有些信贷人员却看不懂企业报表,不知道如何对企业评估,掌握计算机业务和金融外语的工作人员更是屈指可数。更有甚者,有些信贷人员得了企业或者贷款户的一点蝇头小利,就放松了对贷款对象的管理,甚至想方设法为其打掩护。人员的素质问题是制约农发行商业化经营的头等重要的大问题。

      3、虽然农发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运作手段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发行加大新业务信贷资金的投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发行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到对种粮农民实行政策性价差补贴等等,这些国家的支农政策都由农发行来履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发行不断加强内部改革和外部拓展,与太保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不断优化资金结构,为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作好了充分的准备。然而,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信贷风险仍然难回避。由于农口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诚信度较差,财务制度不健全,可采集的分析资料有限,对其管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程序或者监管办法,因而,其风险程度不比传统业务小,防范新业务出现新的信贷风险,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是业务范围仍然难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虽然正在由单一的粮棉企业向广袤的农村推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经营手脚还是不能完全放开。有些农村副产品如药材、蜂蜜、蚕茧、茶叶、蔗糖等,对其培植或者扶持的力度不大,有些项目根本就不敢涉足,这也是制约新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是管理方式难对接。金融企业加强信贷管理完全是必要的。然而,约束性条款过多,审贷手续太复杂,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也使得一些本来可以与农发行“结亲”的新客户望而却步。实现金融企业与承贷客户的安全对接,将成为农业发展银行在商业化经营中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三、开展新业务之战略选择

    农业发展银行从以政策性经营为主体,到政策性经营与商业性经营并重,渐进地发展到新业务占比不断加大。既有国家政策引导的必然性,也有农发行自身在变革中必须注意和完善的相关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加大对新企业信贷投入的同时,力求稳健经营,力求稳中增效,力求稳步发展。在注重商业化经营的安全性、实效性和社会性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村金融效益。

      1、加大风险防范力度,确保商业化经营的安全性。商业化经营是政策性银行的一个新课题。为了促进这一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新业务信贷投入的安全性。

      一是要按政策把住准入关。对符合条件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投放的贷款要提高其抗御风险的能力,对改革步履迟缓,经营管理不善的粮食分支机构,要严格准入;
    对新增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也要根据有关政策把住准入关。既不能一概地将其拒之门外,也不能不管不顾地任其一哄而入。

      二是要落实贷款抵押制度。要坚决按照先抵押后贷款的原则进行业务操作,对以收购值等动产作抵押的企业,要经常进行检查,并着力改进库存监管的方法,确保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在库存数量上的一致和在质量上符合相应的标准。从而确保抵押物品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是要延伸监管方式。多年来,农业发展银行对国有粮食收购企业探索了一套以“库贷挂钩,购贷销还”为主要内容的监管办法。这些制度和办法对农发行的传统业务还是行之有效的,然而,其能否适应对目前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监管,还必须认真探讨。对新企业投放信贷资金,特别是非直销企业的资金监管,不能只满足于管好收购值,把住质量关,看好出库门等一些传统的管理办法。而要分别对其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以及货币资金等进行认真的梳理,并拿出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办法。必须把对存货的监管延伸到对企业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整个流动资金的考查;
    把对收购值的记录延伸到对企业在产品、产成品等整个净现值的统计;
    把对企业的财务检查延伸到对其关联企业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变动等一系列影响其正常经营活动情况的检查。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新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2、拓宽业务经营理念,力求商业化经营的实效性。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都涌现出了许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粮食加工企业以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对这些企业应该谨慎地有选择地支持。从农业发展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看,农业,既是立国之本,也是农业发展银行的生存之源。因此,农发行必须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力求在支持其发展的同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要有选择地扶持涉农企业。有些企业原本不属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但由于这些企业进行的是农副产品收购和加工,方便了当地农民,活跃了当地的农村经济,而且这些企业大多结构合理,市场应变能力强,经营效益良好。对于这类企业,应适当放宽准入要求,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准入应由省地政府部门向县市一级延伸,对企业贷款除了资金安全的需要之外,要尽量取缔不必要的约束性条款,尽量简化审贷手续,尽量降低企业筹资成本等。要有选择地对新客户给予扶持,适时注入资金,助其扩大生产或经营规模,促其较快地发展壮大。其管理方式一定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尽可能地让贷款户接受,要立足于借贷双方共生共赢。从而使农业发展银行的客户经营理念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是要有意识地培植重点企业。农业发展银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用活用足党的农村政策,适时把握自身发展的机遇,加快拓展商业性业务的步伐。一方面对原来跨行贷款的大型粮棉加工企业要尽快地接管过来,并促使同类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大企业、大规模、大产业的集团优势;
    另一方面,也要促进私营或者股份制的中小企业上质量、上规模、上档次。通过金融企业的信贷扶持和发挥信贷的杠杆作用,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三是要有目的地实现创收增益。农业发展银行开展新业务,实施商业化经营策略,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使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载体首先实现效益目标。因此,在确定贷款对象以及贷款之前,就必须要求承贷企业购得进,销得出,有效益。对那些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不景气的企业要审慎贷款或者停止贷款;
    对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则应给予大力支持。银行的经济效益是建立在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把企业扶起来了,扶植得强壮了,金融部门才能相应地发展和壮大。

      拓宽业务经营理念,不仅仅是业务范围的扩大,而最终还是要实现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实力的壮大。

    3、搭建金融服务平台,增强商业化经营的社会性。金融服务是金融企业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能不能从服务意识、服务观念、服务职能等几个方面去搭建一个金融服务平台,是能否将金融业务融入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农为本。金融服务意识淡薄,说到底还是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一个感情问题。民以食为天,农乃国之本,这是大家早已明了的道理,然而,在支持和服务“三农”方面,却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困扰。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是农业问题重要,还是金融企业自身的问题重要;
    是先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先考虑自身的发展;
    是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还是将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些问题不解决,以农为本就是一句空话,增强服务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了。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农业问题摆在首位,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看得高于一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

      二是树立服务观念,坚持稳中求活。在以往的金融服务中,有些地方对于“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活”则避之犹恐不及。金融服务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工程。在支持和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有风险就失去一些本来可以服务的项目,不能因为我们服务观念的陈旧而影响商业性业务的扩张和放活。

      三是转变服务职能,坚持双活双赢。什么是金融服务职能?金融服务职能就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本能。就是通过金融服务,促使服务对象获取更大的利益。就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的服务,使自身的服务能量得以充分释放的过程。农业发展银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转变金融服务职能,就是要通过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卫生条件差、饮水条件差、生活环境差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金融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关注服务对象偿付贷款本息的能力,同时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其提供质量上乘的服务项目,品质优良的服务品种,健康有益的服务格局。对在岗在职的农村金融员工,要通过培训论长短,通过考试比高低,通过考核分优劣,并根据其业务能力的高低和贡献的大小,区别劳动所得,实现按劳取酬。要用金融人的一片热心去激活农村这一片热土,用热忱的服务去创建信贷载体与信贷主体利益共生、经营双赢、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

      农发行新业务的发展,既是企业的迫切需求,又是农发行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只要农发行全体员工恪尽职守,切实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新业务必然会给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效益带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机遇,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新的希望。

     
    相关热词搜索: 农业发展银行 新业务 战略 选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