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陈子昂诗歌革新主张_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思想

    时间:2019-05-15 03:16:5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陈子昂是中国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从六朝到唐初诗歌创作方面大都注重形式主义,诗风艳丽纤弱,他所主张的“兴寄”、“风骨”等革新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特点。同时,在新理论的指导下,陈艰苦创作,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为唐代诗歌的革新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陈子昂 诗歌 革新 思想
      唐代是中国文学繁荣发展尤其其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民风、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其诗歌有了长足的跃进。随着文学与诗歌的发展,文学批评也进一步发展,很多重要的文学主张在这时期相继出现,为繁荣唐诗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陈子昂的“风骨论”和“兴寄论”颇具代表性。陈是唐代第一位从美学意义上批判南朝诗并提出诗歌革新的作家,也是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对于陈子昂诗歌的革新思想研究,文坛上也出现过很多不同的意见。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思想及其创作实践。
      一、陈子昂的诗歌思想:复而变
      陈子昂顺应唐初诗坛变革六朝诗风的要求,形成自己诗歌创作的理论与主张。初唐诗坛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大都沿袭六朝的风格,审美方面十分注意文辞的声色之美,题材以歌德颂圣、歌舞升平的应制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陈子昂大力呼吁诗歌革新,在此情况下,陈子昂提出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即“风骨论”与“兴寄论”,摈弃六朝诗风中的文辞声色美和题材上的歌功颂德,要求诗歌应表现充实的内容,体现高尚的情感和质朴有力的语言,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以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为纲领。在这篇文章中,他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诗歌革新的看法:“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逶迤颓靡,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音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
      在唐诗发展的历史上,陈子昂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此文体现了陈子昂对艺术审美的观点,他反对六朝诗坛无病呻吟、透逸颓靡、美丽而无感的文风,并且要求学习汉魏诗歌的优良风貌,强调“风骨”[2]与“兴寄”[3]。
      实际上,早在一些理论作品当中曾有作者提及到“风骨”和“兴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齐梁时期创作的《文心雕龙》里,就有专门的《风骨》、《比兴》两篇专论,后来的文学理论家钟嵘的在《诗品》中也提到了“风骨”、“比兴”问题,而且这两篇论述都无一例外地批评了形式主义的文风。根据卢照邻《南阳公集序》记载,这两篇文论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近日刘勰《文心》、钟嵘《诗品》,异议蜂起,高谈不息。”并且初唐的杨炯、卢照邻也致力于反对齐梁以来盛行的形式主义文风,他们提到了风骨,用风骨论证自己的看法。从上面《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那段话我们可以看到陈子昂的文学思想,首先,陈子昂定位“文章道弊”的时间是晋宋以来的五百年。然后他批评齐梁时候的诗,认为齐梁的诗注重追求形式的繁华、语言的华丽,但兴寄都绝,这就是说齐梁的诗内容空洞,风格浮美,只注重表现形式。紧接着,他又继承了“风雅”[4]、“汉魏风骨”说,在此基础上,陈子昂提出了“兴寄”说。陈子昂对“比兴”是比较崇尚的,对此也有自己的表述,在《喜马参军相遇醉歌序》中曾说诗可以比兴。[5]这就是陈子昂“兴寄”说的内容,在这些作品中,他发展了比兴,比兴一直是作为文学表现手法的,陈子昂把它发展为对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要去诗歌必须体现比兴,抒发自己的情怀,有感而作,用以寄托自己的理想。陈子昂还非常推崇“汉魏风骨”。这是因为汉魏之际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等为代表的建安诗歌,具有刚劲的风骨,慷慨的文气,得到后人的喜爱与推崇。初唐是社会文学等发展的盛期,陈子昂认为创作作品需要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创作方面要有创新,同时也要继承传统创作优秀的风格,陈子昂的理论主张正是适应了这种现实需要而提出来的。他提出诗歌需要高昂慷慨磊落的“汉魏风骨”。陈子昂继承“风雅”、“风骨”等理论,有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想通过这些经典性、正统性的理论,使自己的理论更具有批判力和号召力,用这来批判当时诗坛上充斥的萎靡不振之风气。但从表面来看,他好像是崇尚复古,所以,不少学者认为陈子昂的主张主要是复古,复多变少,但是,仔细分析这段话后,我们会发现,陈子昂的理论并不是完全否定汉魏六朝文学中存在的积极因素,他更多的是继承、发展前人的研究并有所突破,这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实质上是复而变。
      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者对陈子昂的“风骨”和“兴寄”的理解也并不完全一致,许总认为兴寄的典型形态是用虚拟之物来托寓内心真情,陈子昂具有阔大的胸襟和昂扬的基调,这是“风骨”最基本的特征。“兴寄”与“风骨”最基本的表现方式就是以物寓义和直抒胸襟。[6]张采民则认为陈子昂提出的“兴寄说”中的兴是为寄托服务的,一方面包含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另一方面也用以寄托讽喻之义。陈子昂把作为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发展到对诗歌创作的整体要求,提倡“风雅之道”其实就是说诗歌创作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诗歌要干预社会,干预政治。[7]张侃把陈子昂的“风骨”和与刘勰、钟嵘的相比较,得出陈子昂的理论汲取了齐梁以来对诗歌辞采声律等方面的探索成就,相对于汉魏“风骨”来说,他的“风骨”也有慷慨苍凉、浓郁跌宕的风格,但没有了感伤的基调,更为豪放、昂扬、悲壮。陈子昂的“兴寄”说来源于《诗大序》中的“美刺比兴”,要求作品要紧密联系现实,表现实际内容,体现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深入思考,特别是要关注社会现实。[8]但从总体上来讲,通过上述的分析与举证,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陈子昂在文学主张上有一定的复古主义倾向,但这种“复古”就是继续吸收汉魏六朝文学的积极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并有所突破,这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实质上是复而变。同时,跟陈同一时代文人的主张进行比较时(比如:上官仪所创建了“六对”、“八对”的诗歌律化,根本只是改变诗歌的形式,而内容方面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陈子昂主张文学理论强调联系现实、内容充实、风骨刚健,这是对传统文学理论的革新与突破。他也是第一个把“风骨”与“兴寄”二者结合起来的诗人,从而使诗歌在创作思想和艺术上逐步达到统一完整的创新境界。因此,可以肯定,陈的这种革新思想对唐诗的盛行功不可没。
      二、从思想理论到创作实践
      针对初唐文学的现状,陈子昂呼唤诗歌创作需要革新,并往往把这种革新主张运用到他所创作的作品里。陈子昂一生创作的作品不是很多,统计资料表明,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陈子昂的诗,实际上也只有一百二十七首[9]。但从他的作品分析看,我们就很清楚地看到陈子昂已经把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陈的《感遇》三十八篇、《登幽州台歌》等代表性作品具有切实的内容、刚健形象的风格,作品中透露出蓬勃的生气、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讨人喜欢和赞赏。这些都充分证明他的主张是非常正确的。
      陈子昂所创作的诗歌具有纯正的思想、刚健、清新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等诸多特点。通过其作品三十八篇《感遇》我们可以看出内容的丰富多彩,或感慨时事,或咏史咏物,或言情抒怀,或歌赞山河,或送友赠别等等,跟初唐诸家单一的描写对象与传统内容相比,可谓大相径庭。与当时盛行的歌咏美女妖姬、王公贵戚、池榭楼台、风花雪月的贵族文学相比,陈子昂诗歌的内涵已经大大改变了,他的诗歌对象也很丰富,具有社会性。首先,对陈子昂来说,劳苦大众的艰辛是其反映的重点。从社会现实出发,诗人所表现出的是他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为他们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在《感遇》(二十九)中,作者联系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统治给军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10]
      陈子昂借古喻今,主要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寄托誓死报国的意愿,这是诗人比兴寄托诗歌主张的体现,如《感遇》(四):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11]
      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角度出发,陈子昂勇敢讥讽朝政,抨击了上层封建集团的腐败与残酷:形象地刻画了官僚政客们的丑恶嘴脸(《感遇》十),或深刻地批判统治集团的荒淫享乐、奢侈浪费(《感遇》二十八),或反映了初唐宫廷的激烈斗争(《感遇》十五),或揭露了任人唯亲的朝政,即统治者宠信投机的小人,轻待为国效力的有功之臣的现象(《感遇》十六、十八)。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深刻感受到浓郁的政治色彩,陈子昂就这样以诗为剑,讥讽当时的朝挺,从而成为了初唐近百年间先锋之一,也是同一时代非常罕见的一个。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陈子昂的《感遇》一方面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成功地融合了个人志向、感慨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生的思索等,使古诗带有了现实因素,也融合了时代特征,这些都体现了陈子昂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对汉魏古诗的“复”和“变”。
      但是,陈子昂在其诗歌中也体现出他的美好思想和高尚情操。但有时面对黑暗和污浊的社会,这些善良的理想与悲哀的现实又变成一种矛盾,并造成他的悲剧。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的四句诗,里面没有一个字是对幽州台的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重大作用,是具有继承“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从艺术方面来说,这首诗具有雄浑的意境,开阔的视野,诗人的自我形象也因此更加鲜明照人。从语言上来看,整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奔放,很有感染力,给人营造了一幅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悲伤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加以衬托。最后一句才是关键,充满抒情,使得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跃然而出。同时也正是因为悲怆基调中蕴藏着一种积极的因素,有种奋发有为而不甘命运摆布的豪放之气,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这正是陈创作实践的创新,也是前所未有的创新。
      众所周知,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内容之上的,是实践内容的反应,要深入研究陈子昂诗歌理论给盛唐诗歌带来的影响,必须深入研究陈子昂本人的诗作。那么,分析陈的作品后,我们看到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基本上已恢复了前一代文学的精神,也看到他所提倡的革新理论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给当时的文学和诗歌创作带来一股新的生气。换句话说,陈子昂已经很好地把他的理论运用到创作过程中,很好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正是在陈的理论的影响下,继陈之后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代有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其观点,并且不断地补充、发展并完善,构建成唐诗的整体精神和理论系统。所以,对陈子昂理论革新方面可视为一条继承古人思想、革新、发展并流传到后世的伟大桥梁,为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 革新 诗歌 思想 陈子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