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沈镭)

    时间:2021-01-10 08:06: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的“资源危机”或“资源安全”问题,早已受到国内外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广泛重视,纷纷从人口、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角度,探索缓解资源危机的各种途径,提出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资源集约型经济等不同理念。在我国,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尤其要确立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中国,必须开拓新的资源观,着眼于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寻求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旨从对资源循环特征的分析出发,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理论的相互关系,以及政府实现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手段。

    1 资源的循环特征分类

    现代资源科学对于“资源”的概念尚未给予严格、明确和公认的界定,也没有提出统一的资源类型划分方案[1,2]。这里暂不对资源的内涵进行深入论述,单从资源分类而言,人们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角度,根据资源的不同特性,对资源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单一划分法,如有的按特性分为物质和能量两大类;按照资源的不同属性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有的按功能分为能源和原材料两大类;有的按再生性分为再生与非再生两大类资源;也有的按产业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能源等。二是综合划分法,如按综合地理要素分为矿产资源(岩石圈)、土地资源(土圈)、水利资源(水圈)、生物资源(生物圈)和气候资源(大气圈)五大类[3];按综合资源特征分,这些特征有可更新性(renewability)、耗竭性(exhaustibility)、可变性(multability)、重复利用性(resuability)和多用性(multi usabilty)[4]。

    西方资源经济学对自然资源进行的分类,多数是按照资源的循环利用状况和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贡献来划分,如著名的资源经济学家Tietenberg[5]的分类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其主要类型有:一是耗竭的(depletable)但不可循环的(non recyclable)资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铀矿等能源资源;二是可循环的(recyclable)资源,主要指矿产、纸、玻璃等资源;三是可补给(replenishable)但耗竭的(de pletable)资源,如水资源;四是可再生的(reproduc ible)资源,主要指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和渔业资源;五是可储藏(storable)和可更新(renewable)的资源,如森林资源。

    从上述分类情况看,并非所有的资源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分类的循环特征。矿物燃料及矿产资源都是耗竭性资源,即用一点少一点,它包括两大部分:一类是可循环资源(有时也称可回收资源),是指在资源失去某种用途之后仍然可以恢复其质量的资源,如汽车报废之后,其废铜仍然可以循环利用;宝石、黄金、铂族金属等,虽然为非耗竭性金属,但却是能重复利用的;显然,金属矿产、纸、玻璃等是可循环利用资源,这些资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循环利用它们的基本的物理性质或化学特性,但其利用程度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另一类是不可循环资源,如化石燃料矿产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泥炭,当它们作为能源被利用时,一部分继续传递和做功,另一部分以热量的形式耗散,因而它们也是非再生性资源。这些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转化过程中不可循环利用但遵循能量守恒原理。

    水是生命的重要资源。水在地球中构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水循环系统,并通过水文周期形成了水资源的更新补给。每年有大量的水进入水循环系统,但只有少量的循环水可供人类利用。从数量和质量上看,水既是可以补给的又是可以耗竭的资源。

    水、森林、土地和渔业资源是组成地球生物圈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就地球而言,整个生物圈资源具有明显的循环特征,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构成统一的生态系统。这些资源的循环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人类社会对其合理利用的程度。如土壤中养分和森林中水分可以通过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循环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得以不断地消耗和补充,因此,合理开发利用就能使这些资源始终处于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状态;相反,就可能对上述资源施加不利的影响,导致资源的恶性循环,引起资源的生产性能下降或生态功能消失,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的循环利用与资源产品链

    2 1 资源产品循环

    资源之所以能够循环利用是由资源产品链(Chainofresourcesproducts)特征所决定的[6]。资源产品链又称资源产品树,是指从资源初级产品向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转化过程中各个环节构成的链索,是自然资源和劳动资源衍化出来的各种不同形态的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按照资源的开发产品在生产领域内的可加工性及其产品系列的长短,可划分为短链、中链和长链三类[7]。短链指资源开发产品经一次加工即退出生产领域成为最终产品转入消费领域,如建筑材料中的沙石料直接用于墙体材料,形成建筑物即供人使用。中链指其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在一次以上,但后续产品系列不很长,关系也不复杂,如金属矿产品通过冶炼压延成原料、材料,然后加工制成机械、仪器及其它金属制品等。长链指其开发产品的可加工性强,可供多种后续产业利用,后续产品系列长而复杂,如石油、天然气及煤炭化工产品,可作基本化学工业原料生产合成纤维,用于纺织业,然后再用于缝纫业。资源产品链的延伸是资源形态的演变过程,反映了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的转化,资金投入增大、技术要求更高,资源也不断增值。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活动都有其稳定的资源产品链方式。如石油化学工业产品链,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初始原料,经油气加工处理,先将以烷烃为主的初始原料按含碳量进行分离,得到轻烃或馏分油,再经其他加工手段制成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炔烃、烯烃、芳烃及合成气),之后可进一步加工成多种中间产品(甲醛、尿素、丙烯晴等),进而生产出各种最终产品(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上述过程把有机合成产品的生产组合起来;又如森林工业则是以木材资源为原料,将伐木、木材加工、纸浆造纸、粘胶纤维和水解醇等生产结合起来。这种以资源产品链为纽带,可以形成不同的资源生产循环体系。

    正是由于资源的循环利用特征,使得资源与产品之间很难划分出截然的区分界限,因为一切生产活动过程也同时是劳动对象与产品之间不断转化的过程。按照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资源与产品之间的循环转化过程,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转化链或循环链。资源转化链是一条复杂而又重要的链条,在转化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既可能仍然是资源产品,也可能是与资源相关的产品,它们都与资源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互关联。

    资源产品链的转化主要是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化过程。所有的资源转化链的初始环节都是取自于自然界的自然资源,并且所有劳动资料和主要能量转化链都来自资源。因此,可以说几乎所有社会物质生产都离不开资源。

    资源产品循环是通过产业关联来体现的。这种生产技术经济的联系有单、双向关联,直接、间接关联和前向、后向关联等几种。一般讲,通过前向关联延长资源产品链,可以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充分利用资源,使资源增值,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资源产品的关联属性包括资源产业或产品的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并且这种关联有利于建立独特的资源产业循环系统。

    2 2 资源产业循环

    资源产业循环理论是1947年由前苏联科洛索夫斯基(N.N.Kolosovskiy)首先提出的。按他的观点,生产循环都是在某种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8]。每个循环都包括过程的全部综合,即从资源的采、选,直到某种成品为止,它们按照生产工艺上的“链”组成稳定的、反复进行的生产体系,并把自然资源、劳动手段和劳动资源合理地组合在一起。科氏将此称为动力生产循环体系,并概括为8类,后来经不同专家的不断补充,扩大到17类或19类。其中与矿产资源有关的生产循环有[8]:

    (1)黑色金属冶炼循环:主要在拥有大量黑色金属矿石、炼焦煤资源的区域,进行燃料和原料的采、选和金属冶炼,生产苯及其它重有机合成化工半成品;以焦炉煤气为原料生产氨和乙炔,进而加工生产氮肥(硫酸氨和尿素)及其它化工产品;生产炉渣水泥和冶金或矿山机械产品。

    (2)有色金属冶炼循环:一般建立在拥有大量有色金属矿产的区域,包括原料矿产的采、选、冶炼和综合回收利用,形成采掘、冶炼、合金、制酸工业和有色金属耗量大的机器制造业等。与此同时,由于有色金属工业多数为高耗能工业,因此,这种循环多数与电力资源丰富的区域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水电-有色金属或火电-有色金属的空间匹配组合。

    (3)煤炭动能化学循环:一般形成于产煤区域,包括煤炭的开采、洗选、焦化和半焦化、煤炭氢化、氨和氮肥的生产、苯和萘及其它有机合成半产品与产品的生产。由于煤炭与电力、钢铁或有色、机械等产业具有一定的前向或后向关联,因而,这种循环又往往与其它矿产工业循环关系密切。

    (4)石油动能化学循环:一般形成于石油资源蕴藏量丰富的区域,但由于现代运输工具的利用,使得一些远离石油产地或根本缺乏原油但为油品消费地的区域,也有形成这一循环体系的可能。这种循环一般形成两大分支体系:一是石油炼制,主要是通过蒸馏、分解、热裂化、重整等手段进行石油的提炼,生产各种动力燃料油、润滑油和重油;二是石油化工生产,主要是从石油中提炼出碳氢化合物,以及利用石油伴生气生产多种有机合成半成品,然后在上述半成品基础上,进一步可生产合成产品和其它最终化工产品。

    (5)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一般形成于天然气资源富集的独立区域。由于天然气与石油资源通常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通常与石油动能化学循环类似,并且还可以相互交叉,形成相似的化工产品链。从天然气中可生产乙炔和合成气,然后制取用于氮肥生产的氨和甲烷,从而使有机合成与基本化工紧密地结合起来。生产出的氮肥(硝酸铵、尿素、氨水),进而可以生产尿素树脂、酚醛树脂及塑料等;氮肥与生产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的各种重要有机半成品,如乙醛、醋酸、晴丙醛等,往往还构成紧密的联系。此外,天然气独立化学循环也常常与专业机械制造和热电联产结合起来。

    (6)化学矿或其它非金属矿采矿化学循环:主要包括盐类、石灰石等原料矿产富集区域。在盐湖资源富集区,一般将制碱工业(苛性钠、碳酸氢钠)与氯、镁的生产结合在一起,同时还可以与综合利用食盐、石灰石和利用废弃物生产水泥联系起来。利用天然盐或钾肥生产的废料通过电解制取的氯气,可以将基本化学工业与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结合起来,如电解食盐后的氯气与天然气加工的乙炔和合成气,既可补充氮肥和苛性钠生产,又可生产氯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利于氯气平衡。在电力资源充足的区域,一些化学矿还可以通过电化学生产多种化学产品,如碳化钙、氰氨化钙、磷灰石等生产。

    在上述矿产工业循环体系中,矿产资源向初级原料、基础原料、中间加工产品,直到最终制成品转化,常常构成很长而又复杂的矿产品链。如石油或天然气动能化学循环,它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初始原料,经油气加工处理,先将这些以烷烃为主的初始原料按含碳量进行分离,得到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轻烃,或石脑油、煤油、柴油、重质燃料油等馏分油。然后,经过热裂解、催化重整、蒸汽转化或部分氧化等加工手段,再将上述轻烃和馏分油分别制成石油化工的基础原料:炔烃(如乙炔)、烯烃(如乙烯、丙烯、丁二烯)、芳烃(如苯、甲苯、二甲苯)及合成气。由上述基础原料可进一步加工出多种中间产品,再由中间产品生产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及其它石油化工产品。

    3 资源的循环利用与有效配置

    3 1 资源流动与资源配置

    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它不是在自我封闭的体系中进行的,而是同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源的循环利用也体现了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循环经济活动过程,它是由资源闭环流动型来实现的。

    社会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同时又不断地把各种废弃物排入环境的过程。人类经济活动和环境之间的资源流动,说明社会经济的资源再生产过程只有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又遵循资源科学规律才能顺利地进行。资源经济学就是研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资源分配,使社会经济活动符合资源供求平衡和物质循环规律,不仅能取得近期直接的经济效益,又能取得远期间接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配置。

    人力、土地、资金、能源等一切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极大地满足人类的需求,这是经济学的任务。过去,人们关注资源配置效率,只注重资源生产的效率,不考虑资源消费的效率,导致资源出现巨大的浪费。如果经济学不过问资源消费的效率,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迟早会对人类施以报复。

    从资源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资源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资源“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资源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提升资源利用的质量和效益[9]。

    3 2 循环经济与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密切相关,并且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意即,在生态系统中,任何资源都不会成为废物无限期地积累在环境中,而总是处于特定的和永久的循环中,不过它们的存在形式(包括有机的和无机的)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2]。

    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3R”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量,从源头节约资源的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资源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资源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循环利用。

    “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从资源的配置效率看,3R原则的优先顺序也应该是:资源减量化 资源再利用 资源再循环。

    循环经济理念是基于资源开发技术的创新,是资源利用方式的一种变革。解振华[10]认为,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基于技术范式革命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在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技术发展既关注经济增长和国防目标,也将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作为重点领域。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3 3 资源的循环利用方式

    资源循环利用在经济活动中具体体现为产业、区域和社会3个重要层面,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资源闭环流动。

    从产业层面看,资源循环利用是在产业层面上的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和资源产业链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资源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它要求企业做到:

    ①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资源使用量; ②减少产品和服务的能源消耗; ③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 ④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能力; ⑤最大限度可持续地利用可再生资源; ⑥提高资源产品的耐用性; ⑦提高资源产品与服务的强度。在区域层面上,资源循环利用是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这是一种追求以更高的资源利用和能量转化效率、更少废物排放甚至零排放为目标的资源利用空间分布形式。在社会层面上,资源循环利用是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资源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资源和能量的全面循环。

    4 循环经济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宏观调控政策

    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危机和保护环境的一次发展观的革命,它强调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谋求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效益,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发展循环经济,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将人口、资源和环境有机统一起来,防止“环境贫困”,缓解“资源危机”。因此,大力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行动,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为此,建议我国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有用经验,制订并贯彻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4 1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体系

    建立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当务之急。有了法律法规对资源循环利用和循环经济加以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各级政府或部门必须承担的紧迫课题。政府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如财政、税收、金融、产业等政策,引导企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环境的保护,促进循环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达国家如日本,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健全,逐步建立了基本法,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综合性的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以及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如《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此外,美、德、法等国家的法律也较为健全,如美国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制定了不同形式的促进资源再生循环的法规。

    4 2 制定优惠的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经济政策

    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 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

    政府还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采用革新性技术的企业投资,实行快速折旧政策。此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对于废弃物的资源化采取收费政策。日本法规中规定,废弃者应该支付与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的费用。根据倾倒的垃圾数量对人们进行征收垃圾处理费或预交金,用于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回收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居民水费中征收一定的污水治理费,污水治理没达到要求的企业要承担巨额罚款。

    政府优先购买资源再生产品。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资源再生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美国几乎所有的州都有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政策或法规。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联邦代理机构的再生产品购买进行检查,对未能按规定购买的行为将处以罚金。

    4 3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达国家的社会中介组织在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中可以发挥政府和企业不能发挥的作用。如德国建立了专门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回收中介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内部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机制,政府除对它规定回收利用任务指标以及对它进行法律监控外,其他方面均按市场机制进行。日本在大阪有关部门建立起了一个畅通的废品回收情报网络,专门发行旧货信息报《大阪资源循环利用》,介绍各类废旧物的有关资料,使市民、企业、政府形成一体,通过沟通信息、调剂余缺,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加拿大蒙特利尔政府,一方面注意加强与准政府机构、环境网、大学的联系,引导他们参与政策的研究、法规的制定、理论的探讨和工作的推行;另一方面注意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协助政府贯彻实施经济政策。美国实行会员制的中介组织代表政府与厂矿企业及社区联系,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污染源的治理,使废弃物的回收和排放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

    4 4 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并以实际行动加入到资源循环利用活动中来

    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和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的社会宣传,以提高公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例如,日本大阪市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每年9月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并向100×104户家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的宣传小册子,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加拿大蒙特利尔还特别注意公众宣传的基础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持久性。鼓励公众参与资源循环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内容包括防止过量包装,尽可能减少包装垃圾,引导市民正确购物和环境友好或环境健全地消费;二是教育市民和机关团体尽可能减少垃圾的排放,如市民应该购买净莱,饭菜不要做得太多,把所有能吃的食物都吃完,不要浪费;三是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即要求全社会对购买的一次性消耗品,应加强循环使用和多次利用,对生活耐用品如衣服、旧家电、家具等自己不用的产品,可以送给别人使用,不要随意丢弃。

    参考文献 

    [1] 刘成武,杨志荣,方中权,等编著.自然资源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3.

    [2] 封志明编著.资源科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江美球.人类生态学与资源研究[A].见:李孝芳.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科学出版社,1985,7327卷第1期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

    [4] 李文华,沈长江.自然资源科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见:李孝芳.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科学出版社,1985.

    [5] Tietenberg,Tom(5thed.,2000).EnvironmentalandNaturalRe sourceEconomics[M].AddisonWesleyLongman,Inc.

    [6] 沈镭,魏秀鸿编著.区域矿产资源开发概论[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8

    [7] 贾芝锡著.矿产资源经济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18.

    [8] 周起业,刘再兴,祝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 单宝.科学发展观呼唤循环经济 树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EB OL].http: finance.tom.com(北京日报),2004 08 09.

    [10] 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03(2)

        
    相关热词搜索: 循环 经济政策 特征 资源 沈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