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劳务输出对经济发展影响问题研究

    时间:2020-10-26 08:01: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劳务输出对经济发展影响问题研究  

       

    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形式,是欠发达地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是解决新阶段农村深层矛盾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驻马店通过劳务输出基地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缓解“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产生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合理性、科学性,成为今后时期内农业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本文拟以驻马店为典型,利用撤地设市以来相关资料,深入研究劳务输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量化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以期为农业地区科学组织劳务输出提供参考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及劳务输出状况  

    驻马店是河南省典型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乡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是其显著性标志。据统计,2009年全市乡村总人口744万人,居全省第三位;
    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5%,居全省首位;
    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业GDP占26.1%,高出全省平均11.8个百分点。  

    (一)劳动力就业状况  

    2009年,全市乡村从业人员482.3万人,居全省第三,与撤地设市之前(1999年)相比十年增加12.4万人。一产业农村劳动力482.3万人,占乡村劳动力的60.5%,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分别为106.6万人、83.9万人,与1999年相比,尽管从事一产业的人员比重持续下降,十年减少16.8个百分点,但农业仍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的最主要行业,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高出全省2.2个百分点。  

    图表一: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  

                                            

    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由于就业结构相对集中、一产业比重过大,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停留在农业,超出了生产力发展需求。这部分劳动力若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仅会造成生产力的闲置和浪费,而且还将严重约束着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劳务输出状况  

    多年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支柱产业来抓。尤其是撤地设市以来,全市通过劳务输出基地发展战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劳务输出呈现出“基地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1、劳务输出基地化全市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成立了专门机构,完善了工作机制,健全了市场体系,建立了输出网络,初步形成以县区为主体、乡镇为基础、村委为依托的基地化运作模式,有力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至2009年底,全市已实现劳务输出221万人,与1999年相比十年增加120万人;
    劳动力输出率(这里指:劳务输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达45%,十年提高25个百分点。新蔡、上蔡和正阳等县已发展成为全省“劳务输出大县”。  

    图表二:1999年以来全市乡村从业人员及劳务输出情况  

          

    2、劳务输出多元化一是输出区域多元化,部分农民到县外、省外,甚至国外寻求就业渠道。2009年全市输出到省外的农村劳动力比重已达68%,比1999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其中,东、中、西部劳务比重分别为59.5%、37.8%和2.7%。二是输出产业多元化,建筑业不再是农民务工的唯一目标,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51%减少到22%。工业、住宿餐饮服务业成为新的就业热点,从业比例分别提高到33%、12%。三是输出人员多元化,“农民工”中女性群体日趋壮大,所占比重已上升到33%,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的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增加,所占比例已达45%以上。  

    3、劳务输出品牌化相继形成了“遂平家政”、“平舆防水”、“西平缝纫工”、“泌阳香菇栽培”、“汝南麦草工艺”、“新蔡采棉工”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其中“遂平家政”、“平舆防水”、“西平缝纫工”、“泌阳香菇栽培”还被评为全国优秀劳务品牌。依托品牌效应,北京劳务市场出现了“遂平保姆送不及、遂平的保姆抢着要”的局面,平舆县建筑防水防潮业在全国达到组织规模、施工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四个同行业第一。劳务品牌已成为外出民工一张张看不见的“名片”。  

    二、劳务输出对经济发展影响  

    实践证明,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基地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全市每年有大批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投身到二三产业大显身手,为缓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产生积极效应,部分地方劳务输出已构成县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劳务输出缓解了“三农”问题  

    1、劳务输出为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农业大市,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但在当前农业基础薄弱、效益偏低的生产条件下,农业收入增长空间十分有限。而劳务输出不仅拓宽了就业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成为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撤地设市十年来,全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由258元迅速增加到1081元,年均增速15.4%,高出种植业2.3个百分点;
    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35%,高出种植业18个百分点。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年份,劳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更为突出。如,2003年全市因严重涝灾导致农民种植业纯收入人均减少334元,而该年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人均创收356元,达到了“农业损失劳务补”的增收效果。  

    2、劳务输出带动农业增长方式发生较大变革劳务输出的最终目的是减少农民数量,最大限度的缓解人地矛盾。近年来,全市通过劳务输出使大批农民摆脱了有限的耕地资源约束,相对增加了人均占有率,带动农业增长方式由总量扩张向降低成本方向转变。近十年来,全市农业从业人员由371万人减少到292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耕地由3.3亩提高到4.3亩,带动农业劳动生产率(这里指:农业增加值/农业从业人员)由2609元提高到8077元,增加6350元。据测算,近十年由于劳动力数量减少因素,直接拉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727元,贡献率达21.4%。  

    3、劳务输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物资保障近年来,全市相继开展的“阳光工程”、“春风行动”等,为培育新型农民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由“洗脚上田”到“洗脑进城”,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增强了本领,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是建设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本。他们“既换了脑子,又挣了票子”,带回的资金、技术及信息,进一步支援了建设、促进了发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物资保障,部分地方输出民工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如,上蔡县杨集镇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农民1万多人,为改变家乡面貌,他们自发捐款500多万元支援新农村建设,帮助该镇提前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并为所有行政村修建了文化大院、添置了健身器械,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劳务输出加快了“三化”进程  

    1、劳务输出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一是加速了土地流转,已有部分外出务工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用地以租凭、转包等多种形式流转,2009年全市发生土地流转农户已占11%,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提高了机械化水平,农村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输出,迫切要求提高机械化耕作水平。200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271万千瓦,是1999年的2.8倍,机耕、机播和机收率分别达85%、89%和54%,分别比1999年提高12个、41个和18个百分点。三是加快了产业化经营,部分农民投身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领域,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增强了竞争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如,正阳县有5000多名农民经纪人常年在外从事花生购销,年销售收入1.6亿,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大大提高了花生产业化经营水平,该县已发展成为全国花生第一县、中原最大的花生市场。  

    2、劳务输出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助力器劳务输出调整了就业结构,使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进入工业企业,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全市迅速崛起的昊华骏化、中集华骏、南方钢铁等重点工业企业中,农村劳动力占全部职工的80%以上,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全市以实施“回归经济”、全民创业为平台,延伸劳务产业链,带动大批“回归型”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市工业化发展的新生力量。如,平舆县已有8000多名打工仔返乡创业,兴办各类企业项目2460个,其中创办3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0多个。据统计,撤地设市以来全市工业增加值比1999年增长3.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翻三番。可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劳务输出的强力支撑密不可分。  

    3、劳务输出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劳务输出使农村劳动力迈出了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一步。他们由过去的“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逐步转变为“离乡又离土,务工又经商”,及时补充了城市脏、累、差工作岗位的空缺,满足了城镇化建设对家政、环卫、建筑和服务等行业的需求,完成了城镇化建设对人口和劳力资源的集聚,进而推动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2009年全市城镇人口已达251.6万人,比1999年增加163.1万人;
    城镇化率29.5%、提高18.5个百分点;
    发展县城以下小城镇61个,占乡镇总量的三分之一。人们把城镇比喻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也正说明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三)劳务输出带动了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随着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传统耕作中解放出来,他们利用自身过硬的生产技术或经营技能务工、经商、办厂,带动县域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交通运输、房地产、商业餐饮业等非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完成749.3亿元,是1999年的3.6倍;
    县域人均生产总值9448元,是1999年的3.3倍;
    二三产业比重达69.7%,比1999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因劳务输出而产生的巨额回流资金,进一步增加了投资、拉动了消费、促进了发展,形成“输出—积累—创业”的凝聚效应,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新生力量。据测算,2009年全市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劳务收入120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3%,相当于全市财政收入的4倍,甚至部分县区劳务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劳务输出抑制了城乡差距扩大  

    城乡差距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而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为减缓这一差距、弱化城乡分割局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方面,已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率先享受到由非农产业带来的利益分配,与城镇居民“同工同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进一步加巨。尽管目前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高达8095元,但如果没有劳务输出的强力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更大,据测算城乡差距在9100元以上。另一方面,外出民工受都市文明及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他们所表现出的现代生活理念,在家乡形成示范效应,过去只有城市居民才有的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等早已在农村迅速普及,手机、轿车、电脑等也开始步入农村千家万户。  

    三、劳务输出发展前景及潜力测算  

    (一)劳务输出前景  

    1、总量扩大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在土地资源短缺和机械化程度提高的双重挤压下,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有加巨的可能,从客观上要求必须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与此同时,在农业与非农业效益差距拉大的利益驱动下,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观意愿十分强烈,劳务输出的动力在不断增强。客观条件和主观愿望,都决定了短时期内劳务输出总量扩大的趋势不会改变。  

    2、新生代农民工将引领劳务输出纵向发展以新生代为主体的第二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综合素质更好、劳务技能更强、就业标准更高,属于发展型农民工。他们大多不愿在农村务农,务工的目的也不再是简单的养家糊口,而是为了更好的扎根城市、成为市民。他们这种务工理念,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劳务输出的深刻内涵,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后随着农民工队伍的不断更新,劳务输出必将在新生代农民工的引领下,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  

    3、工业化、城镇化将为劳务输出拓展更大空间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与劳务输出有着密切的联系。城市规模越大、工业发展越快,也就意味着吸纳农民进城的能力越强,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越多。事实证明,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已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为劳务输出拓展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支农惠农政策将更有利于劳务输出的稳步推进近年来,相继开展的户籍管理、土地流转等配套制度改革,以及针对农民工就业、权益、居住和培训等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困扰劳务输出的制度性障碍有所弱化。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把促进农民就业作为改善农村民生、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明确要求“取消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限制”。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民进城务工的社会环境将进一步宽松,劳务输出也将进一步加快。  

    (二)劳务输出潜力  

    1、劳动力富余程度  

    在目前经营体制和生产格局下,农业是农村劳动力从事的主要行业。农村劳动力是否富余以及富余程度,主要取决于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那么,驻马店农村劳动力富余程度如何、输出潜力有多大?  

    根据劳均负担耕地法测算:全市林牧渔业需劳动力18万人(第二次农业普查结果),在当前农业生产条件下,农村劳动力人均可有效经营耕地面积按0.6公顷计算(参照《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全市828千公顷常用耕地需劳动力138万人。据此测算,全市一产业共需农村劳动力156万人。  

    根据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法测算: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903.7亿元,一产业增加值235.7亿元,社会从业人数551.7万人。据此测算,农业生产率欲达到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水平,全市一产业共需劳动力144万人。  

    综合以上两种测算结果,全市一产业劳动力需求量在150万人左右。由于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为554万人,且已实现劳务输出221万人。那么,全市农村劳动力富余程度应在400万人左右,劳务输出仍有180万的潜力可挖。  

    2、劳务输出预测  

    利用近10年来全市劳务输出资料,采用“时间序列二次滑动法”构建预测模型(详见备注)。模型结构表明,近年来全市劳务输出正以年均10.6万人速度的递增。与本世纪初相比,转移速度有所减缓,进入相对平稳状态。  

    根据预测模型测算,在假设当前各种影响因素不变的前提下,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理论可达232万人以上,至“十二五”末(2015年)可达285万人以上。  

    (三)劳务增效潜力  

    1、农民增收潜力  

    劳务输出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主要是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务工收入,进而带动整体收入水平提高。在此利用劳务输出率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相关分析,并以此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详见备注)。通过模型发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劳动力输出率呈较强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974,劳动力输出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2元。  

    根据预测模型测算,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若达到232万(劳务输出率48%),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理论可达4651元(不考虑物价因素),比2009年增长10.3%。2015年理论可达5772元、增长36.9%。  

    2GDP增长潜力  

    劳务输出对GDP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带动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在此利用一产业从业比重与GDP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详见备注)。通过模型发现,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与GDP呈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9728,一产业劳动力比重每减少1个百分点,带动GDP增加30.8亿元。  

    根据预测模型测算,2010年全市劳务输出若达到232万(一产业劳动力比重48%),那么GDP理论可达1017亿元(2009年价格),增长12.5%。2015年理论可达1038亿元、增长44.7%。  

    图表三:主要指标预测表  

       

    单位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务输出 经济发展 影响 研究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