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误读的屈原_屈原的诗句

    时间:2019-01-12 03:21:1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据说有个天才创造了一种万能的高分作文模式――“屈原向我们走来……”只要考生在作文开头引进了这句话,作文境界立即攀升,高分立等可取。比如高考作文题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可以这样写:“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像山一样沉稳;他的文思,像水一样灵动……”如果中考作文题是“人与路”,这就更好办“屈原向我们走来,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最简单的是这个中考作文题――“那一幕,我难以忘怀”,可直接引进“屈原向我们走来,峨冠博带,渐行渐近,愈发高大,须仰视才见……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为了让你的文字更加有品,你可以用“屈子”替换屈原二字。屈子与中原其他各子深入脊髓的冷静理智相比较,显得异常的罗曼蒂克。他不是理论家,他只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峨冠博带是他的标签,香草美人是他的品牌,悲天悯人是他的核心,举身沉江是他的归宿……他具备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完美元素。他不仅创造了瑰丽绝伦的楚辞诗赋,他本身的人格和经历,也可以成为后世文人取之不尽的丰富题材。但是,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历代作家们,却很少触及屈原。只有司马迁和郭沫若,以自己的视角描述了不同侧面的屈原。
      由于屈原的一生太过戏剧性,因此现代人对他也有不同层面的误读。
      误读之一――屈原一生怀才不遇。其实,屈原怀才是“遇”了的,而且还少年得志。那是公元前318年,屈原就由一个文学青年晋升为左徒,仅次于楚国最高行政长官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这时候他才22岁。他对内经常和怀王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颁布政令,对外处理楚国与列国的外交事务。在那一届核心领导层里,楚怀王最信任他。当时的战国列强形成东西两大阵营,即西边的秦国想吞并东边的六国,东边的六国联合起来抵御秦国的兼并。屈原审时度势,对内推行举贤授能、彰明法度、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政治路线,对外实行联齐抗秦、南北合纵的统一阵线,争取和平环境发展楚国。
      只不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屈原很快就被一群贪官整下课了,先后两次被流放。这也可以看出,楚人行事还是比较厚道,并不是要从肉体上消灭政敌,只是把政敌赶出权力中心,赶出政治中心,眼不见为净,就oK了。
      误读之二――屈原超级爱国。其实,屈原首先是爱民,爱人,然后才是爱国――“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对于一家一姓之封建王国,所谓的爱国无非就是忠君,维护统治者的既得利益罢了。屈原是个优秀的知识分子,心里永远装着楚国人民,甚至是全天下人民,所以他不会盲目地热爱一家一姓的封建王室。出身贵胄的屈子,却对黎民百姓充满了同情,实属难得,人品极高呀。即使是《哀郢》这样的“爱国主义”杰作,文字里也全部是爱民:“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后世文人一般会匍匐跪拜于皇天威权之下,但屈原胆子很大,敢于问责“皇”,敢于质疑“天”。这就是南方巫楚文化的伟大之处,可惜我们后来选择了中庸谨慎的中原文化。
      误读之三――屈原是伟大的政治家。屈原做过高官,但官员不一定都是政治家,屈原的官职,不是现代政治框架里的行政职务,更多的功能是在行使一个大祭师的职责。在成为全职诗人以前,屈子的身份是三闾大夫。注意,这里的大夫是楚国的高官名称,不是负责治病救人的,相当于国家首席大祭师。由于当时的楚国,巫风炽盛,政教合一,楚王既是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最高宗教领袖。与楚王同宗同祖的屈大夫,在自传体抒情长诗《离骚》里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即太阳神的后裔,根红苗正,基因优良。屈原的很多华丽诗篇,如《山鬼》《湘君》《湘夫人》等,基本上可以视为描写巫师巫婆的作品。《离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先人听其陈词,神灵与其对话,鸾凤任其使唤,虬龙为其驾车,椒兰成堂,芳草为佩,人神一体,气象万千,奇情异俗,令人目摇魄荡。整个儿就是大祭师的装扮与形象。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营造出一种神秘、妖异、艳丽、朦胧、微醺的仙界气氛。大祭师,正是连接仙凡两界的信使。不要嘲笑屈大夫的祭师身份。在人类的早期文明里,没有形成书面语言,一切知识被祭师阶层垄断。知识就是力量,谁垄断了知识,也就顺便垄断了权力。比如埃及的法老,印度的婆罗门……现在有很多原始部落都是大巫师说了算。
      误读之四――楚国最终被秦国灭掉,是因为楚王没有重用屈原的结果。作为一个浪漫的大诗人,屈原身上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色彩。毫无疑问,屈原一度进入过杈力中心的,但并不等于他就能够左右楚国的命运。从各种官方的历史记录来看,都没有提到屈原具体的施政纲领和详细的改革措施,屈原改革的一切证据都来自于他的诗句。诗歌跟历史,还是有区别的,所以说,屈原的政治家、改革家身份就比较模糊。屈原不是救世主。即使如他诗歌里的描述,他是在楚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个改革最终失败了。
      诗人从政,往往是理想主义先行。屈原的改革,政治、军事、人才队伍、民生、人权……方方面面的东西都考虑到了,就是没有考虑到人情世故和既得利益集团。其实,先秦时期的改革,只需照顾到政治、军事两方面就够了,比如商鞅变法就是这样操作的,成功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导演的熙宁变法,也很失败。屈原、王安石的失败,不是他们的执政理念落后,而是太先进了,超出了时代发展。正所谓天还没亮,而他们起得太早了。
      楚国在西周春秋时期,仗着人多地广,基本上能与中原诸侯联军抗衡,一度还挺进中原,向周天子询问九个鼎的大小、材质、样式、制作工艺、用途、使用步骤,令其他诸侯国颇为愤怒,因为楚国受封的爵位很低,没资格观看镇国之宝。在中原各诸侯国的历史记载里,楚为子国,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楚国老大只能称为楚子。有意思的是,“楚子”并不楚楚可怜,相反,他们很强悍地宣称自己为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比你什么齐桓公、晋文公都要高一个级别。进入战国以后,北方诸侯里的秦国,迅速做强,生产力得到空前释放,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高,军队战斗力极强,跟热烈奔放、自由散漫的南方大国相比较,已是全面领先了。秦国所向披靡,统一中国已成定局。楚国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孙中山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假设屈原的伟大作用,是没有作用的。历史不能假设。
      误读之五――端午节,是为屈原沉江专设的全国哀悼日。从2008年起,我们都享受到屈原先生带来的福利了,应民众呼声,国家决定把端午节也纳入法定节假日。笔者以为屈原会趁势火一把,影视书刊将全方位立体宣传,至少在百家讲坛连续现身一个月。但,火的依然是《论语》《庄子》。屈原永远都是个受尊敬的诗人,却不受追捧。端午节,作为他的祭日,也不全是为他而设。据闻一多先生考证,在屈原死前的吴越一带,民间就有端午节存在了。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屈原在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叹后,毅然选择流水作为最后的归宿。他的死,为端午节平添了许多浪漫而忧伤的气氛和风俗。可以说,如果没有屈原之死,端午节也不会成为全国性的大型传统节日了。划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挂艾蒲等端午行为,都跟祭奠屈原有关。
      把更多的光环从屈原身上剥离,是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诗人。伟大而不神圣,真实而不矫情,才是最为贴心的人民诗人。
      
      补注
      
      楚国与中原:中原,即中国之原点,中华文明之发源地。广义地讲,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全省,河北、山西南部,陕西东南部,湖北、江苏、安徽北部,总面积大约100万平方公里。周武王建立的周王朝,以及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主要就在这片区域。地球上的其他地方统统被称为蛮夷之地。
      原始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一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盛行亚热带丛林的巫术崇拜。由于它没有参与武王伐纣,又被视为南蛮,所以一开始受封的爵位很低。由于不受周王室约束,楚国可以随便开疆拓土,在吞并吴国、越国之后,就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南方地区,面积、人口、实力都能够与整个中原地区分庭抗礼了。后来,秦国崛起,秦楚争霸成为国际主流。当时有政治预言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即揭示了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因果报应,还说明了二国实力极强、仇恨极深。暴秦虽然残忍地干掉了楚国,统一了南北中国,但很快就被楚人项羽掀翻,另一个楚国边缘人刘邦,在秦的尸体上建立起新帝国,汉朝、汉人、汉族、汉服、汉语……现代意义的完整中国基本成型。
      汉朝初期执政者还有点南人情结,采取比较浪漫的无为而治。虽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但相对暴秦的法制专政和中原的诗礼治国方式,显得效率低下,比较落后。于是,汉武帝就毅然决然地抛弃了祖宗理念,综合了北人儒、法二种治国模式,开创了儒表法里的新型皇权社会,这种制度维持了2000年之久。
      ――本文摘自《国学101°》
      该书作者为本刊主编,请同学们在当当网和淘宝网上搜索“国学101”,购买有优惠。

    相关热词搜索: 屈原 误读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