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

    时间:2020-03-07 09:05:1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的 一个基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 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繁荣农村 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快捷而又廉 价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 力就业与转移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实 际地阐明了    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 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 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 对策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 建设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
    2007年的中央一 号文件又特别强调,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 说,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要解决 的一个基本问题,其中,“三农”问题的核心是 “农民增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发展农 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一条 快捷而又廉价的道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是指由于体制转变、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剩余劳动力愿意并且能够大量由农业部门 向非农部门进行产业转移。一方面向第二产业 转移,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
    另一方面向第三产业转移,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商 业、服务业等。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不仅为规模经营、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 条件,而且通过劳动力转移形成人口流动, 均衡了劳动力资源在部门和地区之间的配置, 从而使转移本身成为缩小城乡间收入差距的一 个主要手段。不管是从发展农业经济的角 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农业剩余劳动 力的顺利转移都是农民增收、城乡收入差距 缩小,进而整个国民经济保持协调、稳定发 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剩余劳动 力就业与转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理论联系 实际地阐明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对于象 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就如何 合理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 策措施。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 就业从“兼职”到“离土不离乡”,再到“农民 变市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工 业化、城镇化仍滞后,我县农业劳动力大量富 余问题仍非常突出,转移就业压力非常大。当 前,**县实有农村劳动力28.02万人,分布 在农、林、牧、渔业的有14.49万人,占农村 总劳动力的51.71%,工业为3.88万人,占农 村总劳动力的13.85%,建筑业为3.64万人,占 农村总劳动力的12.99%,交通运输、仓储业及 邮电通讯业为0.82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 93%,批发和零售业为0.81万人,占农村总劳 动力的2.89%,餐饮业为0.49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75%,其他非农行业为3.89万人, 占农村总劳动力的13.88%。与2000年相比,分 布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只减少了0.44万人,比 重仅下降2.4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几年象 山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十分缓 慢。更为突出的是全县约有10-12%的农业劳 动力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全县耕地共有29. 99万亩,从事农业(种植业)的劳动力只有11. 12万人,如果按照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 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的标准(每一劳动力合 理负担8亩耕地)计算,**县现阶段从事农 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3.75万人,富余 劳动力将达7.37万人。因此,转移农业过剩劳 动力,减少农业人口数量,使农业劳动力和自 然资源配比逐步趋于合理,这是**实现农业 现代化,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面临着诸多问题 当前,就**县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总 体来看是好的,但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人群之 间存在不平衡 1、地区之间存在不平衡。一方面反映 在就业率不平衡上。就业率高的镇乡(街 道)富余劳动力仅占2.6%,就业率低的达18. 3%。另一方面也反映在从业不平衡上,高的 镇乡(街道)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比例已达55. 2 % ,低的还不到 3 % 。

    2、产业之间存在不平衡。从农村劳动力 就业结构来看,全县至今仍有近一半农村劳动 力滞留在第一产业,明显过剩,第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难以满足农村富余劳动力 充分就业的需要。
     3、不同人群之间存在不平衡。当前社 会劳动就业难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面临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大中 专毕业生、退伍军人及外来民工等多种竞争 对手。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在竞争 中相对处于劣势。
     4、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不平衡。目前 农村劳动力就业率最高的是30—50岁年龄段 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72.6%;
    30岁以下 和 50 岁以上就业率相对较低,仅为 27.4%。


    5、性别之间存在不平衡。20世纪90年 代以来我县建筑业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农 村男劳力。建筑用工饱和后,男劳力转移速 度明显放慢,针织、家政服务等女性用工呈 良好发展态势。


    (二)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多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水平,占到总劳 动力的90%左右,其余的为高中或小学文化 程度,大专的屈指可数。他们普遍拥有传统 的种植业、海洋捕捞业技术,技能传统、单 一,缺少现代新型的农业科技知识。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介服务滞后。

    政府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服务还显得相当薄 弱,民间服务机构还很不规范,造成信息不 够通畅、工作力度不够大、工作效益不够 高。目前,全县 18 个乡镇仅丹城、石浦、 鹤浦等地有县劳动局下辖的比较规范的中介 所 。


    (四)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能够 提供的就业岗位非常不足。除丹城、石浦、 爵溪、西周等地二三产业较为发达之外,其 他乡镇能提供给农民的第二三产业的机会非常 不 足 。


    (五)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 农村劳动力缺乏,给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带来负面影响。全县不少乡镇一定程度上都存 在着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现象。

    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 移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力 度,为顺利转移创造前提条件。目前,我县多 数农民文化程度只有初中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新 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深 层次的转移。因此,笔者建议,在转移过程中 应着力提高劳动力内在素质,增强生存意 识,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政府应主要抓好三方面培训:1)农民的转岗就业培训,使 农民掌握一门以上非农就业技能。2)农业 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使农业劳动力掌握 1 — 2 项农业新技术、新知识,提高农民科 技水平。3)农民学历培训和新一代农民的 培养。同时,应继续抓好职务船员培训和农 (渔)民技术培训,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打好 基 础 。


    (二)加快工业化步伐,不断增加就业岗 位。从我县具体情况来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 移不应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向大城市转移上,而 应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比如以宁波市环杭州湾 产业带**产业区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能 源、船舶、建筑、海洋运输、仓储等临港型新 兴产业,并深度开发海洋生物、医药、精细化 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大力扶持成长性好、吸纳 劳动力强、就业门槛低的环保型以及劳动密集 型为主的针织、食品工业等乡镇中小企业;
    积 极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品附加 值高的水产品、出口蔬菜、杨梅酒和畜禽加工 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 化。实践证明,对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发 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是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的有效途 径之一,还可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部门提供 更多就业机会,并有利于防止已转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回流。我县山海资源得天独厚,海域面 积是陆域面积的4.5倍。近年来,积极推进农 业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引导农民从单一的传 统种植业向名特水产、名优水果、特种畜禽等 多业并举方向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柑橘、杨 梅、浙东白鹅、出口蔬菜、大黄鱼、梭子蟹、紫 菜七条“龙型”产业链,形成了“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就业新场 所。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扩大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容量。一是重点搞好市场建 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 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 展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二是除了发展传统的交 通运输、商贸流通和餐饮服务业外,还要加快 培育旅游服务村,大力开发农村旅游,引导农 民不断拓展与旅游业相配套的各种服务业。


    (五)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村劳动力 转移新空间。要加快城镇化步伐,对进城落户 农民实行“低门槛”政策,积极引导农村企业 向位于中心城区和中心镇的工业园区集聚,不 断提高城市化率。在抓城市建设的同时,要注 重镇(乡)所在区的功能完善,协调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镇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农村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后,在住房、参 军、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应享受与当地城 镇居民同等待遇。


    (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积极引导农 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目前我县外出劳动力以 沪杭甬等长三角地区为传统市场,主要从事 建筑、餐饮等行业。我县是全国建筑大县, 2006 年,全县实现建筑施工产值 300 亿元, 有包括外地民工在内的建筑大军10万人。我 县也是全国渔业大县,农业总产值和特色效 益农业发展全省领先,海产品和名特优农产 品种类繁多,“**(石浦)海鲜”享誉 长三角地区。**人在沪杭甬三地开设的海 鲜餐饮企业超过100家,其中上海就有70多 家,年产值逾 10亿元,就业人员达上万人。

    全县有1000多人在美国、新加坡等国从事建 筑、针织等境外劳务输出工作,完成的劳务 营业额已连续多年居全省各县(市)区前 列。2006年共签下境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近1. 5亿美元。全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已超过 5 万人。

    今后,要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 升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和档次,继续以向县 外建筑业、商贸流通和餐饮业等劳动密集型 企业输出为重点,进一步开拓国际工程劳务 输出市场。

    总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尽快 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这不仅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也是我县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县政府一定 要鼓足干劲,拓宽思路,积极地、多渠道地为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机会,继续加大向国 内、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以不断开创**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局面。

    相关热词搜索: 劳动力转移 剩余 策略 农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