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_从当代发展观的嬗变看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

    时间:2019-06-02 03:26: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概念,现代性发展观指引下的世界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盛宴,创造了一个现代性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神话,使现代人不自觉地迷失于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幻象。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嬗变中,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普世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和颠覆,呈现出了从西方化向多样化、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片面的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向保护生态、从线性进步向风险发展转变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以塑造新现代性为旨趣、以包容开放的和谐思维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及其世界性影响为全球化背景下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开拓人类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发展观;现代性;科学发展观;和谐思维;人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027-04
      一般说来.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实践的理论自觉,它与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并以此为基础。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概念,现代社会在西方的率先兴起孕育了现代性发展观。现代性发展观孕育形成于“给一切可称之为现代思想和社会生活之问题盖上了日戳”的启蒙时代,历经几个世纪的发展,其间虽然受到各种质疑和批判,但一直是主导整个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社会意识.现代性的全球化扩展使其核心理念和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支配性地位。现代性发展观指引下的世界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盛宴,创造了一个现代性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神话,使现代人不自觉地迷失于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幻象。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嬗变不断创造着变革现代性发展观的积极因素。科学发展观以塑造新现代性为旨趣、以包容开放的和谐思维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
      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现代性发展观及其困境
      虽然在现代性发展观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遭遇到来自不同立场的理论批判,也经历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战争、环境灾难、社会主义运动等的现实挑战,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其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主流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性发展观仍然是绝大多数国家实际上践行的发展理念。正如沃勒斯坦所说:“目前,人们几乎一致接受的社会目标就是经济发展,其他目标恐怕难以比拟。依我看,过去30年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不坚称自己起码是为了本国利益。正迈向此目标。环顾当今世界,不论左派右派如何界定,它们的区分不在于发展经济与否,而在于谁的方针能给此目标带来更大的希望。总之,认为发展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方向正确。”Ⅲ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现代性发展观在其历史建构中预制了人类中心主义、进步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等核心理念和发展模式,现代性发展观的这些本性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使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遭遇了世界风险社会的困境。
      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观是单纯经济增长论的线性进化观,它以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为主要表现形态,是资本主义经典现代性发展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集中表现。发展经济学专门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其研究对象,旨在根据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为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和地区提供发展范式.把它们拉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现代化理论则把西方国家归入现代社会,把其他国家和地区归人传统社会,认为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表现出的现代性代表了现代社会的最一般特征.为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样板,后发展国家的唯一出路就是重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这种发展观认为,所谓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是同义词,就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资本积累和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经济增长也有其必经的发展阶段。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指出:发展’在传统上意味着一个最初经济条件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5%到7%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fGDPI增长率的能力。总的说来,在70年代以前,发展几乎总是被视为一种经济现象,即迅速取得的总量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计划(1960-1970)也明确规定不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最低为6%。沃尔特-罗斯托自命非凡地把“非共产党宣言”作为他《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的副标题,歪曲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认为按照西方社会的发展历程,各国经济发展都需要依次经历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大众高额消费阶段,后来又加上了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在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单纯经济增长论的线性进化观的指导下,落后国家大多沿袭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向发达国家大举借债,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但也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以“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为主题,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无工作的增长、无声的增长、无情的增长、无根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和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模仿并不必然导致人类发展,反而加深了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生态恶化、文化断裂等问题,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深刻反省推动了当代发展观嬗变中积极因素的不断增长。
      二、当代发展观在反思和重建现代性中的理论嬗变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对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思和重建从民族国家与世界体系的关系、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社会发展与文化价值的关系等不同角度逐渐深入展开,单纯经济增长论的线性进化观向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逐步演进。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首先把发展研究的视角从历时态考察转向共时态分析,突破了以西方为模板的线性发展理念和模式,提出了激进主义的发展观,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走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道路,必须对现有的政治经济结构进行激进变革,只有从资本主义体系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才会有真正的发展。1965年,在联合国供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汉斯·辛格在一篇论文中明确指出:“不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增长问题,还有发展问题。发展是增长加变化,而变化不单在经济上,而且还在社会和文化上。不单在数量上,而且还在质量上。”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分开来,形成了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变革的发展观。但是,“这一公式(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弊病是,它要么表达太多,要么表达太少,因为并非任何增长都合适,也并非任何变革都合适。”这就提出了发展观的伦理价值维度问题。被誉为“发展伦理学之父”的美国学者德尼-古莱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把发展问题作为一个基本的伦理道德问题进行研究,基于人类社会的 “脆弱性”和“存在理性”阐发了新的发展理念。他认为.“发展并不是一种自我生效的绝对目标,……在更深层方面.发展从属于美好生活。“有三种价值观是所有个人和社会都在追求的目标:最大限度的生存、尊重与自由。”“虽然发展可以作为经济、政治、教育或者社会现象来研究.但它最终的目标是生存:向所有人类提供一个机会使其生活得更富有人性。如此理解的话,发展便是指所有人类和社会整体人性的提升。”古莱提出了调节发展的三条规范性原则:“拥有足够”才能“更佳存在”、普遍团结一致、民众广泛参与决策。1983年,法国学者佩鲁受联合国委托发表了《新发展观》一书,对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进行了哲学阐释。佩鲁强调把对人的能力和作用的价值分析方法引入发展研究,强调“文化价值”的关键作用,认为“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增长不过是手段而各种文化价值是抑制和加速增长的动机的基础,并且决定着增长作为一种目标的合理性。”新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是“促进该共同体每个个别成员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为了一切人和完整人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逐渐代替了单纯经济增长论的线性进化观,成为当代发展观的主流。1999年。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马蒂亚·森推出了《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阐述了一种独特的自由发展观,即“扩展自由被看成既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又是发展的主要手段。”12森呼吁:“为了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把个人自由视为一种社会的承诺。”13哒种自由发展观进一步强化并发展了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推动了当代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从以物为本的经济主义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换。
      由于人口膨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推动现代性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理念转变也日益关切。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经济理论”,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出了经济增长极限论,从经济增长的资源生态后果角度警示了经济主义发展观的根本局限,主张人类对自然采取新的态度,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取代以往的征服关系。20世纪后半期生态科学和生态伦理学的迅速发展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维度,对现代性发展观的机械论二分思维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出了挑战,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和人类对自然的义务与责任进行理论辩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哲学价值论的支持。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成为人类紧迫的目标,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初步思想。1981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发表了《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论述了实现持续发展的途径等问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我们的共同未来》报告,正式提出并阐发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正式形成。报告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两个重要的理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应该置于特别优先的地位,二是技术和社会组织的状况会对环境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可持续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确立了持续性原则,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确立了公正原则,既包括代内公正又包括代际公正,倡导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从而使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获得了新维度和新内涵,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并接受的主导性发展观。自1990年起,以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每年发表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旨在使国际学术界和各国领导人把发展的目标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到人类发展上来,以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为核心引领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开始对当代人类的发展实践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在当代发展观的嬗变中,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普世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和颠覆,呈现出了从西方化向多样化、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片面的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向保护生态、从线性进步向风险发展转变的趋势,反映了当代人类对现代性发展的深度反省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但是,仅从观念上破除以经济增长为灵魂的现代性发展观并不能阻挡资本全球化时代各国追求经济增长以及进行经济、科技、军事竞赛的步伐,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现代性框架中植根于体制的、自我生成的各种风险和危机。当代发展观的重建本质上是对现代性及其全球化的检省。马克思立足于资本批判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在这里凸显了它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当代社会发展中风险问题的严峻现实要求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发展观演变中的积极成果,探索新的更加合理性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以新的发展实践超越现代性发展的悖论与危机。
      三、致力于创造社会主义新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诉求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及其世界性影响为全球化背景下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开拓人类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社会发展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当代西方发展观演变的积极成果,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它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实践和倡议构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可以而且应该被阐释为一种寻求新现代性的和谐发展观。这种和谐发展观辩证地融入了现代性历史逻辑的合理内容,凸显了当代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为当代发展观的重建提供了新的视界。
      首先,科学发展观从当代人类全球化发展的实践状况出发,摒弃经典现代性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主张并倡导运用现代和谐思维方式来对待当代社会发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确立了和谐发展理念,从而有助于克服由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造成的各种困境和危机。和谐思维是当代人类实践主题转换到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的和谐维度的阐扬,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思维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积极作用的创造性阐发。“所谓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阈出发,以和谐为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实践基础上唯物的、历史的辩证法。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不仅生成于人类实践之中而且其形态与内容也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而更新。当今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实践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类相互依存度的空前提高使对话、协 商与合作成为国际交往的主流,生态意识的觉醒改变着以往对待自然的蛮横态度,这些新的时代特征为现代和谐思维的生成提供了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它本身并不乏和谐内涵,追求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解正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旨趣。以和谐思维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超越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绿色的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能不断化解生态风险,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以和谐思维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除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超越自我中心主义和民族国家思维,从全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尊重其他人、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发展诉求和独特价值,以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生共荣的理念引导和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使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全球多元一体文明的发展相互促进,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并承担各自责任,就能消弭文化冲突和政治军事上的风险。
      其次,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吸收并整合了当代发展观嬗变中的人本发展取向和可持续发展取向。立足于现代整体论强调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从而可以化解单纯的经济增长给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各种威胁和风险。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m牡会发展既有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即科学性.又是人们通过发挥主体能动性追求自身目的实现的过程。从而具有价值性的维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不仅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现代社会是具有极其复杂的内在结构的有机体,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子系统的复杂巨系统.片面的经济发展观忽视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违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物的价值的无限增长贬抑并代替对人的价值的发掘与弘扬,是造成当代发展风险问题的直接原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代发展风险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多元发展主体之间的利益纷争与冲突问题,由于群体之间、集团之间、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加剧了,风险才成为社会发展的结构性品格。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摒弃了片面突出经济增长、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体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发展目的和发展过程的双重合理性要求。科学发展观树立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论,把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既反对单纯经济增长模式的缺陷与弊端,又不否认经济发展对于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而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的整体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对经济主义的现代性发展观的反拨,蕴涵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之中。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协调不仅是对社会发展各方面实现动态平衡的要求,而且是实现和谐发展的根本方法。只有秉持和谐理念,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手段,在民族国家和人类整体两个层面,协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通过对话和协商促进多元发展主体各方面利益的互利共赢,有效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整体的利益分化和冲突,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防范和规避各种发展风险。
      最后,科学发展观坚守现代发展的正当性和历史合理性,坚持现代性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尊重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依靠自身的力量以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实现和平发展,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发展模式和各种霸权,从而为当代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超越各种风险的威胁、实现人类整体的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发展论与和谐论的统一,发展是实现和谐的基础与条件。和谐是发展所要追求的目的和结果。唯物史观认为,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性辩证运动中,生产力是根本性的最终决定力量,随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既越来越可能也越来越必要。不能因为发展风险的加剧而放弃对发展的追求,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和谐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没有发展的和谐只能停留于浪漫主义的空想。导致社会的停滞与倒退。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现代性社会发展所蕴涵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科学化等基本要求,主张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各国与世界的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昭示了沿着社会主义方向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破除了发展中国家只有重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才能实现现代化的霸权逻辑和线性思维。向当今世界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导的全球化的另一种全球化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主张各国依靠自身的力量以改革、开放、创新的精神推动发展,不走西方资本主义通过殖民战争、殖民掠夺和不平等贸易来实现自身发展的征服与对抗之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以和谐的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世界。实践唯物主义内在地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实践要求。
      参考文献:
      [1][美]沃勒斯坦.发展是指路明灯还是幻象?[A].许宝强,汪晖选编.发展的幻象[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美]迈克尔-托达罗发展的含义[A]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3]郭熙保.论发展观的演变U].学术月刊,2001,(9).
      [4][美]德尼·古残酷的选择:发展理念与伦理价值[M].高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美]德尼·古莱.发展伦理学[M].高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张宁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2儿[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WCED.Our Common Futur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3.
      [15]左亚文.论和谐思维、矛盾思维与辨证思维的关系[J].哲学研究,2009,(5).
      [1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8][德]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相关热词搜索: 嬗变 诉求 科学发展观 发展观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