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英文电影文化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时间:2019-05-01 03:30: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经典英文电影以其主题的广泛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交际场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学习情境,是了解西方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介质。欣赏经典英文电影不仅是英语语言的浸润、熏陶与习得,更是一次文化体验、感悟与交流,要挖掘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文电影文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进行了实践与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英文电影;文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2011年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201128)。
      一、教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西方哲学、心理学的一个流派,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等学习理论流派长期论争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1]其哲学渊源可以追溯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哲学家詹巴蒂斯塔•维柯(Giambattista Vico)、近代德国知名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和20世纪美国富有影响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建构主义的心理学渊源则与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前苏联早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研究和理念密不可分。[2]到了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西方学者的广泛认同、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行,对当前的各种学习与教学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习环境和教学环节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帮促者和评价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主动参与、互动协作、探究磋商等方式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挑战,对师生角色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对教学过程的实施提供了相应的教学原则,并倡导采用多种教学与学习方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情境式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互动教学、问题式教学(学习)、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等,同时主张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估。[3]
      二、教学实践
      (一)创设真实教学与学习情境,进行文化体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4]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优化教学和学习环境,创建真实情境。与其他教学资料相比较,英文电影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主题的广泛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交际场景的真实性和多样性,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真实的学习情境。
      英文电影涉及的主题广泛,教学中主要提炼其中的重大西方文化题材,选取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化主题,针对每个主题选取文化内涵丰富、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例如校园生活类中的《死亡诗社》《生命因你而动听》和《蒙娜丽莎的微笑》,社会伦理类中的《阿甘正传》,婚姻类中的《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社会问题类中的《飞跃疯人院》《费城故事》等都蕴含了众多不同层面的文化内涵,如: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婚礼与葬礼文化习俗、嬉皮士运动、艾滋病患者及同性恋等话题。而影片本身的真实场景可以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犹如身临其境般感知学习内容,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意义建构,在文化体验过程中加深了对影片所反映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的理解与内化。
      (二)围绕主题呈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
      “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5]。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6]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该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兴趣,且要富有挑战性,适时设置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认知内驱力,有助于将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回忆、整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新的建构,更新知识结构,拓展现有知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者可能对同性恋人群进行过自己的探究,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和观点,其中有的肤浅、有的片面、有的是“刻板印象”,有的甚至是错误见解,此时可通过设置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来激发其学习兴趣。电影《费城故事》的主题之一就是同性恋,笔者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容易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中国人和美国人,哪个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更高?很多同学脱口而出“美国人”,当被问及“为什么”时,很多人说因为美国是一个自由民主、平等开放的国家。这是学习者基于先前的经验和知识得出的结论,虽看似合理,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美国作为一个最初由清教徒建立起来的基督教国家,美国同性恋者为争取自身权益斗争了近百年,其中也不乏歧视、迫害同性恋者的事件发生,右翼基督教徒甚至把同性恋看作是罪恶,是违反《圣经》和上帝的意旨的,各种激进的反对同性恋的活动时常上演。但美国国内同性恋者维权运动从未停止过,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与争取,目前美国仅有5个州和首都华盛顿特区承认同性婚姻合法化。对于中国而言,虽然目前尚未从法律层面承认同性婚姻合法,但由于没有普遍信仰的宗教,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态度相对中庸温和,不会从道德的层面去谴责同性恋者,除去特殊年代,也没有迫害同性恋者的极端事件发生,只是认为同性恋荒诞、可笑,甚至为其不能“传宗接代”感到可惜。经过生生、师生互动协作,讨论总结,学习者在“冲突”中更新了先前的知识和经验,消除了“刻板印象”,实现了对知识的新的建构。
      (三)搭建脚手架,进行支架式教学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邻近发展理论”认为,在智力活动中,儿童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理论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又称“支架”,比喻对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而这种“支架”在发展学者对问题理解能力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6]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搭建好“脚手架”,实施“支架式教学”,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适时帮助与支持,帮助学习者消除问题解决和现有能力间存在的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的认知发展逐步引向更高的水平,最终达到撤去支架目的。
      教学过程前期的问题热身、背景导入,可以将学生引入主题情境,使学生有一定的信息输入,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影中反映的文化信息。教师应该提前预想到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并适时给予指导。受学习者当前知识结构和经验影响,对于影片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学习者在解读内化过程中必定存在片面或遗漏,对于影片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给予相应解析,加深学习者对西方深层文化的理解,促进多元文化的学习与比较。例如《飞越疯人院》所展现出的:美国喧嚣的60年代,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等文化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给出适当的补充或梳理,最终引导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观点。

    相关热词搜索: 英文 建构主义 教学 文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