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四个“给予”]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用语

    时间:2019-04-25 03:38:1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重视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此,教师要做到四个给予: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给予学生创造的天地,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性;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随意发挥、包办代替,而是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一种启发、诱导和指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应明确这样的认识:“教师只是编导,学生才是演员。”“是教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但纵观我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常有些教师以所谓的“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把学生往预先设置的一个个“陷阱”里赶,教师在课堂上不是“主导”,而是“主宰”。我们认为,要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真正实现“教为学服务”,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一、给予学生质疑的机会
      “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也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问”。在问的形式上,可让学生课前提问,供教师备课、上课;课上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研究。在问的内容上,可指导学生从课题上提问,从语句内容上提问,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提问,从语言运用上提问,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提问,从标点符号的使用上提问……
      二、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落花生》教学之所以打动人心,与其开放性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意愿选择做像苹果那样的人,还是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并展开激烈的讨论不无关系。孙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阅读课堂教学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行选择”的新机制。如朗读、复述、讲析课文时,可适度地让学生自行选择:“你觉得哪一段最喜欢读,读给大家听听。”“复述课文的哪一部分你最有把握,说给大家听听”……让学生选择,不仅可以选择自己行为,也可以表示自己的选择意愿:“你喜欢和谁来一起表演?”“你想和谁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你想和谁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学生有了自己的意向性选择,自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三、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
      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是教师教给的,而是在自主尝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语文课,书要让学生自己读熟,自己感悟;话要引导学生自己说完整、说明白;文要以读促写,使学生有感而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会尝试到敢于尝试到乐于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了自主意识,强化了探索意识,提高了挫折意识,迸发了成功意识。如《最后的姿势》课文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命救四个学生的感人故事。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后,在品词析句时,我出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感悟:1.从第一自然段中“六点多起床”“早早地来到学校”,你看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说一说)2.找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样子的几句话(让学生读一读)。3.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说的话“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老师的话中,你体会到他的内心想法是?(让学生想一想)4.谭老师救学生时的一系列动作:“拉着”、“撑开”、“护住”,你能示范一下吗?(让学生做一做)。学生们在自主地探究之后,特别是在学着谭老师撑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深深体悟到谭老师的这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四、给予学生创造的天地
      “花朵是色彩斑斓的,学生是五彩缤纷的。”小学生的想像力很丰富,创造的火花时有迸发:冰融化了,化成了春天;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有声;狗熊按自己身材做的裤子大象穿了也合身……教师对此不能无动于衷,更不能横加扼杀,应当变按部就班地完成教案为灵活机动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尝试、实践,自主创造。没有创造,我们的学生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在课堂上要适当留些“空白”,让学生有所感知,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教学《绝句》,我在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诗句之后,作出摩拳擦掌状:“可爱的小诗人,你们读得真棒!我也想露一手,向你们展示展示我读诗的本领,你们欢迎吗?“欢迎!”(孩子们异口同声并不约而同地鼓掌。)我进一步提出要求:“谢谢!不过我有一个小小请求,请你们闭上你的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绘的画面,看谁看到的画面最美,好吗?”(学生们热情地给予我肯定的回答。)在悠悠的乐曲中,我声情并茂地朗诵《绝句》,学生闭上眼,沉浸在遐想之中。师:孩子们,你们乘着想象的翅膀看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分享吧!生1:我看到了一行白鹭在高高的蓝天上自由自在地飞翔。生2:我好像看到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一边唱着歌儿,一边快乐地飞来飞去。生3:我听到了一对黄鹂正在柳树上唱着动听的歌儿,一行白鹭高兴地在空中飞翔。生4:我看到了江面上停泊着几条船,江边开着许多鲜艳的花儿呢!对面雪山上的白雪太美啦!……。此时,学生们已完全融入到诗的意境中了。
       “语文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自主活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世纪小学语文教学的呼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 给予 课堂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