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传统龙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方法

    时间:2019-04-16 03:19: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龙的起源   两千三百年前,诗人屈原在他的诗篇《天问》中提出百余个问题,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传说,他都大胆地提出了怀疑,连“龙”这个神物也没逃脱他那敏锐的目光。因为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龙其实是一种虚构的神物,它的形象是吸收了许多动物形象中最神奇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尔雅·翼·释龙》提道:“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是如何演变发展成人们所熟知的样子的?这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宗教中,各个氏族普遍存在对动物的图腾崇拜。原始人要靠捕捉到动物充饥,还要躲避那些对自己生命构成威胁的凶猛动物。在这个过程中,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体态,如鳄、蛇、鸟及某些昆虫等,以及这些动物奇异的能力,如可以翱翔于天空、潜游于水底、无足而行等,产生了崇拜和幻想。对动物的崇拜及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产生了龙图腾,龙这种动物逐渐神圣化。
      二、龙文化的发展
      《新华字典》对龙的解释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它不仅在华夏文明初期就已出现,而且贯穿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进程。它以兼容并蓄的胸怀吸收了中外文化,建立起复合多元的文化体系,丰富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龙文化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从官方与民间这两条线索依次梳理。
      (一)龙文化在皇权中的体现
      在原始社会中,龙作为超自然的象征,是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到了奴隶社会的初期,皇位等世袭制度的产生和奴隶阶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龙被转化为最高统治者的祖先,这种观念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封建帝王把龙当作个人绝对权威的标记。
      在中国封建社会,似乎没有哪个帝王不说自己是龙的。秦始皇自认为“祖龙”,“龙”于是被称作“祖先”。汉高祖刘邦据说是其母刘媪与龙交所生,生得“隆准而龙颜”。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具有“天子气”,“皆化为龙虎,成五彩”。皇帝是龙,也就有了专供皇帝使用的“龙词”,群雄割据称“龙战”,新王朝兴起称“龙兴”,未即位时称“龙潜”,即位之时称“龙飞”;皇帝的身体称“龙体”,面貌称“龙颜”,姿态称“龙威”,居住在“龙脉”,子孙为“龙种”,走路是“龙行虎步”,死了是“龙驭殡天”。就拿皇帝的礼服来讲,汉代的龙袍上绣有十二种象征皇权的龙纹,唐代的龙袍上不仅有这十二种象征皇权的龙纹,还单独用龙纹组成大团花,装饰在衣服的前胸和后背。宋代流行通身的大袍,称为“缠身龙”。明朝皇帝的礼服上织绣的龙就更多了,有的整件上就绣有一百九十二条龙,在每条大龙周围另加一群小龙,有的躲在大龙杯里,有的趴在大龙背上,有的由大龙抱着搂着,寓意皇帝的后代是龙子龙孙。这类服饰到了清朝,制作就更加精细了。在住的方面,龙的形象遍布每个角落。以艺术的手段塑造龙的形象,以象征皇帝的权威,这是中国宫廷艺术的重要特点。
      (二)龙文化在民间的体现
      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人,南方的楚人、越人,都是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文化中,龙的题材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人们习惯把有权势地位的人比作龙凤。在民间文学艺术中,龙的形象都是人格化的,就拿海龙王的形象来说,有的为民造福,有的与民为害。在我国各地,过去人们建有祈祷风调雨顺、保丰收的龙王庙,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盲目崇拜的结果。民间鲤鱼跳过龙门就能成为龙的传说,潜藏着世俗与神奇、平凡与伟大之间可以转化的辩证观点。每逢喜庆节日,各式各样的舞龙活动便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谷场、村巷、街院、海边乃至城市中心展开,龙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竹龙、木龙、荆龙、草龙、布龙、纸龙,有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首尾钉上铁扣子,连在一起的“板凳龙”,将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中间串绳索的“菜龙”……正因为龙这一动物的人格化及其蕴藏着哲理思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所以龙一直是中国各族人民喜爱的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的重要道具,特别是赛龙船和龙舞。龙舞的活动在汉代已见于文献记载,并在汉代的石刻中反映出来。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龙文化
      中国人可以说“读龙书、演龙戏、唱龙歌、跳龙舞、栽龙树、养龙花、吃龙菜、喝龙茶”,以“龙”为名、说龙、写龙、画龙、雕龙、舞龙、赏龙、立志成龙,处处有龙、时时见龙,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龙。华人已经把龙文化带到世界各地。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中国龙是一种很奇妙的动物,与西方的龙相比,中国龙具有特殊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意义,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学习者掌握这种龙文化不仅仅是对知识单纯的把握,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这种知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能力,也就是能正确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自觉遵守社会规约。对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龙文化渗透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身边随处可见的“龙”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几乎每一本书都有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在对外汉语的教材中,涉及龙的主要是一些带有龙字的成语、歇后语、小故事等,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龙就在一些比较长的篇章中出现了,具有鲜明的拟人形象和象征意义,带有明显的文化意义。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针对龙文化,本文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一)通过注释直接阐述
      这个方法比较灵活简便,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用。初学者甚至可以用学习者的母语注释,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可逐渐用目的语注释,使其可以自己阅读学习,省去课堂上讲解的时间。
      (二)将龙文化的内容融入课文中
      课文本身就可以介绍某一些文化习俗,学习语言的同时就学到了文化,这是比较理想、效果较好的文化教学法。初级阶段可以增加一些关于龙的小故事、神话传说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龙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随着学习者的水平不断提高,可以不断加入有关龙的成语,龙的歇后语和龙有关的风俗习惯等,到高级阶段可结合较深层次的文化内容。
      (三)采用文化对比方式分析
      西方文化中的“龙”与中国传统的龙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义都有很大的区别,西方的“龙”一般带有邪恶的意味,与东方的瑞兽完全不一样。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加深学习者对中国龙的认识。
      (四)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交际能力
      课堂中引入有关龙文化的专项练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沟通技能。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举办舞龙、画龙、观看龙文化的纪录片等一系列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龙文化的感知度,以使学生在现实的交际中避免发生一些交际障碍。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德.试论汉语文化背景下龙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

    相关热词搜索: 体现 对外汉语 传统 教学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