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音乐教学中情感性原则的认识与应用 情感体验有哪些

    时间:2019-04-13 03:14: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情感是音乐教学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因此,情感性原则是音乐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主导和谐的情感交流,并充分实现学生、教师与音乐作品之间的沟通、融合和互动。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70-02
      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原则是指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并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情感品质。情感性原则既把调动、感化、激发学生的情感作为手段,同时又把培养各种情感,特别是高级社会情感作为教学的目标。情感性原则要求我们重视音乐教学中情感因素作用并进行情感教育,逐步做到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融合。这里试对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与情感性原则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情感性
      1.1 情感是音乐教学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给人的情感移入比其它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如在《二泉映月》中阿炳对二泉的描绘,首先是对二泉的感知,情由景生,这里的情,是阿炳真挚情感的表露,而作品中的音外之音、景外之景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学生只有借助想象和理想,才能使感知的内容远远超过“二泉”所给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共鸣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如果教育者脱离音乐情感而只是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就有可能使学生对音乐生来具有的敏感和乐趣削弱,甚至磨灭。这种缺失情感的音乐学习和教育,实际上根本违背了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本性,与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
      1.2 音乐情感的复杂性。 由于情感的复杂性及音乐艺术特有的时间流动性等特性,有时人们会对“音乐情感”产生不一致的认识,这都是可以理解并应该给予充分尊重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将音乐作品的情感意义仅仅视为一种客观的、被严格规定了的内容。这样,音乐审美活动变为了简单的一一对应的理性认识活动,音乐作品的接受者与这样一种内容的关系被演绎成固化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情感意义也成为属于音乐作品的“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或更改的”认识对象。事实上,音乐情感体验不同于一般的理性认识活动,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而且表现在活动的目的和结果上。情感并不是客体的物理属性,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加以认识。比如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一般会使人联想到一幅美伦美奂的江南美景,进而引发对这种美好生活图情的向往:小桥流水、青青草地,牧童横坐牛背笛声悠扬……但如果一个学生对江南的生活场景不是那么熟悉,或者他因为去过塞外并对那里的秀美景色心驰神往,那么这首钢琴曲可能引起他共鸣的就很有可能是对塞外草原柔宛的记忆和情怀。而这种情感,是教育者必须给予充分尊重的。
      1.3 音乐情感体验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音乐情感体验活动中主体(音乐欣赏者)与客体(音乐作品)的关系是一种即一致又完全不一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在看待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中的多样性问题上仍有很大困惑:让他们自由体会,结果五花八门,甚至有些体验完全和作品本意相悖。让他们跟随教师引导来体会,结果体验趋于惊人的一致和呆板。那么面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种现象是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或者说它在何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对此,英国音乐学家柯克认为,不同的人可能由同一首乐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是,认为每一种反应都是合理的论点也是不能成立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学生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表达的情感。因此,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在性质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在具体表现形态上出现各种差异,这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正常的。就是说,音乐欣赏者与音乐作品这主客体之间要实现辩证统一,既能充分发挥欣赏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自己平日所积累的情感经验,同时又能与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在基本性质上取得一致,使其情感体验在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中得以充分展开。
      2 情感性原则的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和应用情感性原则,以各种手段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从而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进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在具体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有两点体会:
      2.1 教师主导和谐的情感交流。 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音乐教育中,以情感体验疏通教师与音乐、学生与音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渠道,使三者达到情感的相通与交流,得以互相对话。音乐情感体验,即音乐的欣赏者将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交流,获得对音乐的情感认知,既包括欣赏者对作品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等的直觉体验,还包括对作品情感内蕴的理解。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把感情的纽带抛向学生,通过音乐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激发出来,并且达到老师与学生、人与音乐情感充分融合的和谐境界。当学生情感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使学习披上一层乐于主动接受的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学生的言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自然地成为了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一个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毫无热情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充满爱心的学生的。相反,如果一个音乐教师总是以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去感动学生,以优雅的仪态、充满激情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去感染学生,相信一定会收到“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于潜移默化中打开学生的心扉,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必须强调的是,对艺术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感官愉悦阶段,只有拥有相关知识的文化背景支撑,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去欣赏艺术作品,感受艺术作品,评价艺术作品。因此,为了强化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必须对音乐表现的要素如作品的体裁、结构、调式、调性乃至和声等作必要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与作品内容相关的必不可少的背景知识,从而引发学生健康的、有益于身心的情感体验。
      2.2 互动是音乐教学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鉴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和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进音乐活动之中。音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溶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并最终使学生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同时,要开放课堂教学,促进空间及时间上的灵活性、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不同格调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对比、领略各种不同的美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
      此外,音乐教师还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如音乐欣赏中可运用朗诵、表演、填词、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丰富课堂,同时,音乐课程中对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原则。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则会使枯燥无味的乐理知识变成了令人开心的游戏。
      音乐教育的情感性不仅体现在音乐教育者的观念中,而且实现于音乐教育的实践中,这对广大音乐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音乐教学情感性原则的认识与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都臣 《浅析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性》(《才智》2011年第2期)
      [2] 云雪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价值》(《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年第4期)
      [3] 沈晓娜 《浅谈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成功教育》2009年第6期)
      [4] 魏玮 《谈音乐教育中的情感原则》(《黄河之声》2008年第1期)

    相关热词搜索: 中情 感性 原则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