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_《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的叙事解析

    时间:2019-03-31 03:11: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马克·吐温晚年的中篇小说《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既体现出美国19世纪传奇小说的叙事特点,善于运用串珠套环式的叙事结构,赋予人物以“超人”功能;又精于运用频繁变换叙述方式,突破时空界线的“穿越”表述、巧借读者熟知的人物形象等手段,表现出叙述方式和话语的丰富性、跳跃性,对现代小说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马克·吐温 叙事方式 叙事结构 传奇
      水手出身的马克·吐温,不仅是幽默的大师,也是讲故事的高手。即使在他的一些不那么著名的中短篇小说之中,如果我们稍加体味,也能发现作者的叙事匠心。发表于1902年的《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也译作《案中案》,以下简称《案》)就是这样一部耐读的故事。
      一.你方唱罢我登场——多视角的叙事方式
      叙事方式主要包括叙述者、人称、视角等要素。利用叙事人、叙事视角的差异变化,能帮助作者更好地组织情节结构、构成矛盾冲突等。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先对《案》的叙事方式作一个说明,请看附表:
      可见,全篇的叙述方式经历了四次大的转移,其间还有人称和视角相同但叙述者不同的转换。那么,这样频繁更换叙述方式能获得什么样的叙述效果呢?
      首先,叙述者、“叙事视点……变动游移,使叙事有一种更广角的摄取故事内容的角度。”如在“婚变”这个故事中,作者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这样,不论是这桩婚姻的前因还是后果,不论是老岳父的先见之明还是新女婿的睚眦必报,都能很方便地合盘托出。再如故事的第九、十部分,叙述者阿奇虽然知道那流落到银矿的“可怜人”就是他追踪多年的堂叔,但那些矿工们并不知道。把叙述权转换给“可怜人”让其自述被冤枉的经历,既容易引起矿工们的同情,又自然导出对福尔摩斯的“暴力行动”,还能引出希利尔的告白,使整个故事“水落石出”。可见这一变,对叙事的开合,作用大了。
      其次,如果全篇都让“叙述者像全能的‘上帝’……这种超出凡人能力的中介眼光不仅损害了作品的逼真性,而且也经常有损于作品的戏剧性。”因此在很多时候,马克·吐温都采取变换叙述者和视点的办法,一会儿由话外音来“交待”,一会儿由“我”用书信来“转述”,一会由“他”来“苦情诉说”,这样,“槽槽切切错杂谈”,才能避免一直呆板地讲的尴尬,使叙述文本显得灵活生动。
      再次,适当变换叙述方法,能更好地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如当阿奇看到他追踪的福勒“身望颇好,讨人喜欢,人缘不错”时——
      甚至连我也对他怀有好感——我身上所有的那部分父亲的血液肯定在起作用。自然的某些法则是这样盲目,不可思议和不合情理……我的任务现在越来越棘手——你意识到了吗?你会理解的,你能谅解吗?
      在这里复仇的愿望受到了现实和血缘关系的影响,阿奇产生了矛盾,但他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母亲的使命他不会轻易放弃。通过自我独白,才能比较真切地表现出他的动摇和斗争。
      二.山色有无中——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阿奇,同时也是串珠之线。作品以他的成长和寻仇的行为过程为线索,依次串起一个大案,也就“寻仇”的主案,当他失去目标、暂时无所作为时,又意外地破获一起“谋杀案”,也就是大案环套起的小案。如果再加上故事序幕的“家暴案”、侦破之后的福尔摩斯的“冤案”,一共串起四个相对独立又环相扣的小故事。如“家暴”使还在娘胎的阿奇具有了超常的寻血犬的灵异,为下面故事的展开作了必要的铺垫。银矿的谋杀看起来与主案无关,但挖出真凶,也保护了差一点被冤屈的希利尔,而他又是巴克勒真实身份的唯一知情者,正是由于他的告白,读者和阿奇才能揭开“扑朔迷离”的案中案的面纱。
      这种一线串珠而又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情节的波澜,而且也丰富了表达主旨的需要。如当阿奇追踪到坎隆时,小福勒一时失踪,大福勒更是踪迹全无。使阿奇“非常困倦,情绪低落,有时甚至心烦意乱到绝望的地步”,这时读者跟主人公一样,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焦急感,急于解开故事发展的悬念。后来作者花很大的篇幅去叙述“谋杀案”,人们不免疑虑,觉得离“寻仇”的主线太远了,这实际上是作者有意设置的“扑朔迷离”的悬念效果。再说,这几个故事,包括判错了案,又被人误解的福尔摩斯差一点被“正义”的矿工们烧死,都是为了揭露和批判当时美国各地盛行的“民众私刑”这一社会问题。这种故事套故事的方法在现代小说叙述中经常被用到,“博尔赫斯最喜欢……在主体故事中套入独立小故事。他经常让其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这种方法,他可以有效地揭示内部故事的界限。”
      三.万物皆备于我——超越时空的“穿越”
      在小说的第四部分开头,小说以第一人称阿奇的口吻描述了坎隆银矿村的绚丽宁静的晚秋景色,然后因为其中“……在遥远空茫的天际,那凝固静止的一翼,横亘着一只孤单的食管……”一句深涩难懂,作者直接以马克·吐温的名义走上前台,作了一番解说和评论。
      这次“穿插”,如果用当代话语来解读,也可叫“穿越”:因为他通过引用致媒体信、读者来信、编辑部的评论,来解释说明运用“食管”一词的原因,这是一种打破时空界线、突破叙事情节、打乱叙述节奏、混淆文本特点的“穿越”。从时间上看,故事发生在1900年10月初,小说至少在1902年2月前即在报刊发表了,解说最早也应发生在1902年4月10日之后。发生在小说出版后的议论却出现在小说叙述中,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小说重新结集出版时才“穿越”进去的,一般作家碰到这样的情况都以附注来说明,但作者却把过去(故事发生)、现在(小说发表)和未来(读后评论)“剪辑”到了一起。再从空间上,作者将吕宋岛上等地的疑惑和虚构中坎隆山沟中的风光,大胆地交织在一起。从文体上看,小说是叙事文本,解说是议论文本,把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纠结在一起,这仿佛只有杂文才能做到。再从节奏上看,解说无疑延宕了情节进程,很像说书人在关键时刻突然卖个关子。但是,我们仍然觉得,这“穿越”的确够大胆、够新奇、够跳跃,使得叙事文本具有一种时空和意义上的张力,增强了叙述的眼球效应,也印证了我国一句传统的写作格言,“文如看山不喜平!”这种“穿越”在当代小说理论中叫“作者露迹”,“作者露迹是元小说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其方式是作者在叙述故事的同时进行作者评论,探讨本作品的写作艺术,揭穿故事虚构性。”[]也被称作元叙述,前人很少有人这么用,现、当代则有很多人乐于采用,但贪恋叙述话语权的吐温先生用了,这也表现出他的小说叙述的探索意义。   那么,“食管”一词到底应该怎样理解?真的如作者所云,“那是一个玩笑”吗?不尽然也。据原作页末注释说,此语引自当时的报纸,看来是借此讽刺一下什么的春秋笔法,就像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面提到的“(大宅子)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这一句,据说就是“挂角一将”“讽”他(指邵洵美)一“讽”的。吐温先生也经常好这一口,如他在《卡拉维拉斯县闻名的跳蛙》一文中,就将当时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的头面人物的名字分别用来叫小斗狗和跳蛙,也属“挂角一将”。另外,“横亘着一只孤单的食管”的表达,有一种朦胧诗的陌生化的表达的效果,真能让人在咀嚼中去追索它的深意。我们推想它的意义可能在于,用“食管”比喻天边的管状云朵,暗示在那宁静平和的后面,隐隐地透露出将有一场杀戮的玄机。这主要是从“食管”的吞噬功能中所作的臆测。
      四.三生难敌一熟——巧借名人入“话”来
      小说的第六部分,作者将英国著名作家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主人公福尔摩斯先生请到了这个小矿区做客,然后括起一阵福尔摩斯旋风,并因错误断案差一点让他成为又一个私刑的牺牲品。福尔摩斯的出现,除了给阿奇的神奇提供反衬,给私刑泛滥提供另一个证据,还有另外的效应。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注意选择与刺激的强弱及注意者的知识经验有关[]。奇文固然能激起欣赏者的注意,“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的感觉也能使贾宝玉一见林黛玉而钟情。作者拉福尔摩斯“入伙”的写法,就像用名人做广告更能引起轰动效应一样。在小说中看到曾经认识的小说人物,让看官既新奇,又有相熟的亲切感。当福尔摩斯出现在银矿部落,不仅村民们轰动,读者也会跟着兴奋,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曾是福尔摩斯的粉丝,“他乡遇偶像”,不亦快哉!联系到他的另一篇小说《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中,借用法国著名画家米勒做他的主人公,我们认为,这应该是为了增强叙事的“似真性”而采取的一种叙事手段。虽然福尔摩斯是虚构的人物虚拟的生活,而米勒则是曾有的人物虚拟的生活,两者有些差别;但《福尔摩斯探案集》正是在19世纪末达到了爆炸性的广受欢迎的程度,可能那时很多读者认为在英伦真有那么一位叼着烟斗、仅凭逻辑演绎推理来断案的神探呢。以相熟的素材入事,在我国也经常有人运用。如鲁镇、迅哥儿,在鲁迅的《故乡》、《社戏》、《祝福》等作品中,都多次出现,以至很多人就认为,那就是先生的外婆家。当我们看《水浒》中说,杨志是杨令公之后,呼延灼是呼延赞之后,关胜是关公之后,就会很自然地觉得《水浒》讲的有历史的依据,其实他们只是小说的人物,只不过巧借了《杨家将》、《三国演义》的影响做了杨志等人头上的光环。
      五.天赋“灵异”——以奇人传逸事
      小说中,马克·吐温也从前代先贤那里自然继承了一些叙事成规,如受传奇小说影响,他赋予了主人公阿奇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像寻血猎犬那样具有非常灵异的嗅觉,作者还设想了一个貌似合理的因由,就是他母亲在孕育他的时候,遭受了寻血猎犬的撕咬,于是他不幸地遗传了这一功能,使得读者增加了几份信任。因为有了这特异功能,阿奇才能获得一系列的成功,他凭着足迹和气味追踪小福勒,找回走失的女孩,复原爆炸案的经过等等。作者以他的巧思,制造一个个“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看点。而且,这个传奇还不仅仅是传奇本身,而是用传奇的外衣,包裹着社会问题揭露的内核,得意而忘象,又使得小说的价值得到有效的提升。
      综上,我们认为,马克·吐温作为美国19世纪后叶的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者,在小说叙事艺术方面既继承了美国传奇小说的传统,又有其独特的创造和发展。他善于运用串珠套环式的叙事结构,他赋予人物的“超人”功能,都体现出传统的传奇小说的特点;他又喜欢运用频繁变换叙述方式,突破时空界线的“穿越”表述、巧借读者熟知的人物形象等等手段表现出叙述方式和话语的丰富性、跳跃性,迎合现代读者求新求变的接受心理。“一沙一世界”,从《一个扑朔迷离的间谍故事》这篇不那么知名的吐温先生的作品中,我们仿佛也能感到世纪之交的美国文坛上新叙事方法变革的律动。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吴棠棣、李伯黍、吴福元主编,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张文军,男,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

    相关热词搜索: 扑朔迷离 叙事 间谍 解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