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一座用诗歌建起的名楼] 建一座四层楼多久

    时间:2019-03-21 03:28:1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第二站:宣城   图景・图画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宣城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也曾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不仅有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的谢眺楼,还有被300多位文人赋诗作画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其出产的宣纸、宣笔、徽墨“文房三宝”和绩溪古建筑、饮食文化,更是代表了“徽文化”的最精彩篇章。
      
      解说・解读
      一座用诗歌建起的名楼
      
      那年去宣城,就是冲着谢�楼去的。
      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向一位正在值勤的交警打听:“请问去谢�楼怎么走呵?”“沿着这路一直向前,再过两个红绿灯,向左拐,走500米左右就到了。”交警同志手指着我们迎面的一条马路,热情地告诉我们。于是我们驱车直奔那里。
      到了那儿,我们都傻眼了:眼前哪是什么“谢�楼”,而是一家与谢�楼风马牛不相及的“谢�酒楼”。门眉上字大如斗的金字店招,不但镶着霓虹灯,而且还披着五颜六色的小电灯,看上去俗气极了,硬是把一座还算朴素的楼房,打份得如同一个倚街卖笑的艳妇。
      我们很失望,于是继续寻找真正的谢�楼。但驱车在宣城城内四处转悠的结果是得到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谢�楼早已无迹可寻,要领略登临谢�楼的意味,只有去读李白的那两首诗了。
      一般说来,一处胜地,一位诗人即使登临多次,也不会多有诗作。这不为别的,只因为诗人面对同样胜景所作之诗,容易重复,不易出新。然而李白相隔不到一年时间,两次登临同一座楼阁,不但两次都写了诗,而且两首诗都成了唐诗中的杰作。恐怕只有诗仙才有这样的艺术胆量和艺术才华吧。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李白在宣州(今安徽省宣州市)一带游历,他的族叔秘书省校书郎李云准备去别处,李白就在当地的谢�楼(南朝时著名诗人谢�任宣州太守时所建)为他饯行,即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怀古伤今的诗《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双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清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开篇两句,诗人直抒自己饯别时的心情:过去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无法追回――欲写“今日”之愁,却从“昨日”落笔――然再后再一笔带出“今日”:它给人带来的仍是无穷的痛苦的忧愁。一股郁闷愤慨之情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紧接着,诗人笔锋陡然一转,五、六两句将即景叙事:诗人登楼远望,只见秋风浩荡、大雁南飞。表面上似乎将愁苦抛却了一边,然而细味诗意:大雁飞去归期易料,而族叔这一离去,却是归期难料,因此诗人面对此情此景,心中的失意之感和离愁别绪难以言说;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举杯畅饮一番。诗句中“送”和“酣”字正切题目“饯别”;“秋”字点明了时令,“高楼”点明地点;“长风”“秋雁”的意象有利于诗人抒发离愁别绪。中间四句是诗人对李云和自己的评价:作者认为李云的诗有建安风骨,而自己的诗和南齐诗人谢�的诗一样,具有清闲秀逸的风格――应该说诗人的评价是客观而有见地的。大家都有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超逸的才华和气质,雄心壮志犹如白云在天空飞翔,天上的明月可以揽入怀抱。
      最后四句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慨。其中“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二句,由于感情真切、意象独特、比喻新颖,而成为了千古名句。我们知道,李白年轻时是有着“济苍生”和“安黎元”的雄心壮志的,而且才华横溢。然而入翰林后他却无端地受到压抑、打击和排挤,心中愤怒和苦闷自然难以排遣,只得“举杯消愁”,然而这又如同抽刀断水一样的徒劳。不过尽管如此,诗人并没有“深愁无一语”,而是大声疾呼: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无拘无束地放舟江湖。诗人从心底发出的呼声,是对当权者的彻底的决裂,也把诗人那豪放的性格和判逆的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全诗从“昨日”落笔,以“明朝”收笔,着意于“今日”的抒写。结构完满,洋溢着激越奔放的感情。诗篇不抱形式的束缚,用散文化的句子,自然充分地表现了自己如波涛般汹涌的愤懑之情,体现出豪放的风格。
      李白在谢�楼写下的另一首诗,题为《秋登宣城谢�北楼》,全诗如下: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是一首五律,它写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八月,此时李白从金陵漫游后回到宣城。与写第一首诗的立足地点相同,所在的季节也相同,面临的景色自然也大同小异,然而,李白笔下的诗所散发出的气息却是新鲜而又独特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气与上一首相比似乎平稳、深沉了许多。正因此李白选择的诗体是五律,而不是那便于直抒胸臆的古风。诗的开篇也不像上一首那样,抑郁愤慨之情如始开的闸门的洪水喷薄而出,而是为读者豁然抖落开一幅“江城日暮图”:江城如画里,山晚望睛空。
      这两句如果仅仅从意思上来说,应该是“山晚望晴空,江城如画里”,因为只有是在“睛空”下“望”,才能看到“江城如画里”的景象。诗人在此将二句“倒装”,不仅仅只是诗歌押韵的需要,更是全诗构思的需要。因为颔联和颈联正是对上两句所作的具体描绘,而这两联的顺序又似乎是不能颠倒的。因为只有这样的顺序,才能使尾联的抒情出之自然,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渐向下沉的感情走向和结构形式。
      除了结构的精心,在语言上,本诗还十分讲究“练字”。尤其是中间两联,历来为人们称道。颔联中的“两水”,指句溪、宛溪,它们在宣城东北相会,绕城合流;“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为凤凰桥,在城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因此可以说,此联是写实的。但一个“夹”字,和一个“落”字,两处景物仿佛就“活”了起来,而且诗人又将此与“明镜”“彩虹”相辍,写实的诗句也此又似乎有“神话”意味。而颈联中的一个“寒”字和一个“老”字,更是神来之笔:通过这两个字的活用,不但写出了自然景物的微妙特征,而且更将诗人的主观感情溶入了其中。其内在意蕴的丰富,使它成了诗歌中的一个“绝句”。
      关于这两句诗,《唐诗广选》中有这么一段话:
      王元美曰:“太白‘人烟’二语,黄鲁直更之曰:‘人家围橘柚,秋色老梧桐。’只易两字,而丑态毕具,直点金作铁手耳。”
      清朝著名学者纪昀,也针对这两句诗说过这样一段话:
      五、六佳句,人所共知。结在当时不妨,在后来则为窠臼语,为浅率语,为太现成语,故论诗者当论其世。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两句诗艺术水平之高。
      尾联两句,按律诗常规多为点题,但李白在此不仅点题,而且别具匠心地对主题作了巧妙的深化:“谁念”,也就是“无人念”;在“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的不是别人,正是诗人自己。至此,诗的主题作者不言自明,读者当然也心领神会了。至此,我们也不难明白,这首诗的主题实际上与前一首是一致的。只是如此表达,与前一首诗相比显得更为含蓄。
      一楼二诗,如此各有千秋,可谓双璧。这是谢�楼的荣幸,也是宣城的荣幸,只可惜它今天只存在于诗歌中了。或许它本身就是一座用诗歌建成的名楼吧!
      
      名迹・名篇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略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
      
      送宣城路录事
      唐・韦应物
      江上宣城郡,孤舟远到时.
      云林谢家宅,山水敬亭祠.
      纲纪多闲日,观游得赋诗.
      都门且尽醉,此别数年期.
      (高中生课外诵读古诗文)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略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南朝・谢眺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高中生课外诵读古诗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一座 建起 诗歌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