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第八讲:《周易》|三十讲第八讲内容

    时间:2019-02-25 03:23:4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是什么人写的?至今还是一个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周易》在学术上的价值如何?也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讲占下和八卦,是一本传播神秘精神的书;有人认为它具有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本传播哲学思想的专著;也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揭示宇宙奥秘的古代典籍。在《周易》中,八卦是它的核心;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由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构成全书的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阐释,或者加以发挥,这就叫做“传”――《易传》。
      现存的《周易》分成“经”10卷,“传”10篇。“传”的10篇文章好比是“经”的羽翼,使“经”得以像鸟一样凭空跃翔,广泛传播。所以后人也把《易传》称作《十翼》。相传《易传》是孔子所作。据说孔子晚年时很喜欢研究《周易》,成语“韦编三绝”的出典就是说孔子经常翻阅《周易》的竹简,竟然把串连竹简的皮带子弄断了多次。孔子自己也曾这样说:“再给我几年的时间,如果50岁时就学习《周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见《论语・述而》)
      《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构成的。所谓“八卦”,即是象征构成物质世界的八种自然成分,这八种成分是人们在自然中经常接触的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其本源为一,分化为二,自身发展变化为“八”,天地等八种物质的运动,相互矛盾相互排斥而产生宇宙万物。所谓“一变”生“二”,“二变”生“三”,“三变”成“八”,“八卦”发展为64卦,64卦又发展为384爻。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周易》用形象的物质性东西来说明万物发展变化和传播的基本模式,不仅蕴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它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不同事物之间的相反相成,认为任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自己的对立事物过渡,即所谓“物极必反”。总之试图把宇宙各部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并努力给予一种解释性说明。它将天地、阴阳并举,认为物质性的、自然性的天地是万物的根本,比原始时期的神学要进步得多。尽管它还披着神学的外衣,还借用占卜的玄虚形式来传播万物运动变化的观点,使人还有玄妙神秘之感,但并没有影响它的学术价值。“易”字的象形,就是蜥蜴,蜥蜴天性善变;所以“易”的本义就是指变化。《易》即取天地变化之意。
      自夏商时代开始,占卜就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技术,从事这门专业的人叫“卜人”或“筮者”。从事占卜的人把自己的占卜技术和阐释原理很早就编成专书,夏时有《连山》,商时有《归藏》,至周代形成《周易》。到孔子时代,《连山》和《归藏》就已经亡佚,只剩《周易》了。而对《周易》注释的《易传》可以说理解得很透彻,发挥得很深刻,完全超越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理论水平。《周易》及《易传》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它所传播的思想,一是它所反映的传播思想。
      
      一、《周易》和《易传》传播的思想
      
      首先,把自然现象比附人类社会生活。《易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序卦》),人直接地是自然的产物,所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统一的。《说卦》把天地比作人世间的父母,说:“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也就是说,大自然中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诸事物之间的关系,完全可与社会人伦关系中的父母、兄弟、姐妹相比附。从而进一步与“礼”挂上钩,“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措)”。这样,从男女关系引申出天地万物的生化,所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成卦・彖传》),“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下侍》)。这里提出了“��”,按《广雅》的解释是指“元气”,意思就是天(阳)和地(阴)之气相结合。就是说,天和地、风和雷、水和火、山和泽,都是物质性的对立面,相互交感,产生舒妙的作用,生化万物。就好比男女构精,生成父和子、夫和妇、君和臣等对立的社会关系。这里整个的宇宙图式包括自然界的和人类社会的,都呈现出物质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第二,建立宇宙起源的一元论发生图式。《易传》论述宇宙的发生时,并不以天地为初始,而创造了“太极”的概念。它指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传》);所谓的“两仪”就是指天地、阴阳。阴阳又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合称之为“四象”。四象化生出“八卦”,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八种物质实体。按照前面说法,有天地就能化生万物,犹如有男女就能繁殖人类,似乎已经解决了自然界和社会的起源问题,但《易》不满足于这一点,它还试图要解决天地的起源问题,男女的起源问题,亦即宇宙的原始问题。东汉许慎在《说文》中释“一”说:“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许慎把“太极”看作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数”。这跟占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关于万物的本原是“数”的观点很接近。汉代出现的《易纬乾凿度》为了给有形的乾坤找出无形的发端,在“太极”的基础上又造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等一系列先于天地的范畴。把“太易”说成是“未具之气也”,“太初”是“气之始也”,“太始”是“形之始也”,“太素”是“质之始也”。“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人们在传播《周易》的连续性活动中形成了增值性功能,但也增加了它虚幻迷信的负面功能。
      第三,提出“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重要命题。《易传》中有两个重要的命题:“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传》)《易传》提出了“道”和“器”这一对范畴,认为先有观念形态的“道”,然后有物质形态的“器”。这是第一次提出理论与具体实践的关系,也是第一次提出了物质世界按照内部规律进行组合和改造的观点。这里可以举出许多圣人“观象制器”的例子来证明:
      砍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 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引自《系辞下传》第二章)
      圣人根据易象的“益”“涣”“小过”“大壮”来创造了耒耜、舟楫、臼杵和宫室,证明先有八卦的抽象规律“道”,后有八卦的具体事物“器”。那么八卦又是怎么来的呢?同一章开头说伏羲氏开始作八卦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际上它传播了这样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人们从天地的物象创造出了八卦――“易”,又以“易”的原理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实用性器物。只是认为经过人们高度抽象的“易”具有无比的创造力量,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所谓“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所以在《周易》的思想体系里,“易”是永恒的,它是平衡宇宙的一股力量,“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系辞上传》第十章)。正因为此,“易”使客观物质上升为“道”,也使客观物质具体化为“器”。虽然当时并没有对“道”具体展开阐述,但“道”的概念一直被后人所认可与应用。
      
      二、《周易》和《易传》的传播思想
      
      首先,提出“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乾卦》)的传播思想。学问是由“学”和“问”两个环节组成,因此求学问需要交流和讨论。目的是为了积累自己,以期日后有所作为,所谓“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人的美德和人的学问一样要靠积累,治学与修行是一个道理,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坤卦》)。儿子反叛自己的父亲,大臣反叛自己的君王,都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事,是恶劣的品德一天天积累的结果,“由辩之不早辩也”。在《易》里,“辩”就是“变”,就是一种人际互动;它进一步用“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作比喻,指出“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发于事业”。一个人的美德,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事业的发达。
      第二,提出人际交往“以敬终吉”的传播思想。《需卦》说:“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这不仅是人际传播的合作准则,也是传播的礼貌准则。违反这一准则,就会产生“讼”(纠纷)。《易》以自然现象作比方,天体运行自东向西,水流运行自西向东,“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讼卦》)。所以有修养的人要遵循人际传播中的基本原则,就像大地能吸收水一样,要学会“容民畜众”。《易》用“乾上坤下”的卦象从反面来说明交感传播不能受阻隔的原理。乾是天,天气向上;坤是地,地气向下。现在乾上坤下,就使天地之气无法交流,所以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它说,人与人不相往来,就好比天地之气不能交流,那么万物就无法联系,就会死亡。如果一个国家的上下不沟通,那么就不成其为国家;如果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那么就会“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地位就不可能显赫,事业刁;可能成功,这便是最大的不吉利。
      第三,提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的定位传播思想。《易》认为事物“动静有常”,人事“卑高以陈”,“贵贱者存乎位”。这样各有定位,各有规律,言语行为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遵守规则。古人“设卦观象”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懂得在该变的时候要变,该不变的时候就不变,从而取信于人并与人亲近,才能取得应有的传播效果。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因为亲近人、取信人就可以长久,就能有效地成大业。所以《易》说:古人“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玩”是钻研的意思。它把设卦和爻辞看作是最重要的求知手段:“易”是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辞”则是对具体现象的指称和解释,(“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易》指出所谓“盛德”就在于“日新之”,在于天天获得新的知识。因而,“君子居于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我们知道,传播的效果首先与受传者对传播者本人的人格力量,即传播者的“位”及其言行的可信程度和信息的真伪性作出判断,所以传播者的一言一行十分重要。《易》说得很明确:“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如能达成默契,那么就会产生非凡的传播力量,所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见《系辞上传》)
      由于《周易》和《易传》一再强调事物的变化,并反复使用“神”的概念,它所指的“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鬼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说卦》)。可见“神”是指诠释自然界和社会运动变化的一种思想,是用言语表述出来的天地运行的契机。《易传》以章句注疏的形式阐述并传播诠释者的学术思想,这是中国古代传播行为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有人还认为,《周易》开创了世界数理哲学的先河,并且是二进制数学的始祖。《周易》中还有丰富的文化蕴含,反映着古代华夏族先民的生活风貌和社会变迁。总之,玄妙而神秘的《周易》,不仅是中国传播学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以及世界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热词搜索: 周易 第八讲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