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解读经典:一种高考新题型]高考集合经典题型

    时间:2019-02-23 03:24:2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考点阐释   所谓经典,狭义上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之作。2009年浙江卷选取《论语》中的一段文字,考查对传统经典文本的解读,这是经典文段以解读的形式在高考试题中第一次闪亮登场。近年来国学热一直持续升温,传统经典文化作品成为高考考查的对象也是一种必然。
      
      二、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部分有关解读经典内容的表述如下:
      1. 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提高文化素养。
      2. 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高考真题链接
      【高考真题】(2009年浙江卷)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解析】此题非一般意义上的文言阅读题的考查,第一问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典故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在学习成语的时候,不能仅仅会写会背,还应追本溯源,了解成语的出处,知道其历史渊源。第二问则古今对照,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联想能力。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考生如果在平时按照新课程标准安排学习,用自主学习的理念指导自己,解答此题并非难事。因此,此题古今结合,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经典文段古今关联阅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自身的发展,按照个人的意志与意愿,独立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命题预测及仿真训练
      1. 考查经典古文中的文化典故
      经典古文中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神话传说、历史掌故、风土民情和成语等将成为此类题型考查的对象,旨在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积累和运用,它要求考生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又善于灵活运用。
      【仿真题型】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孔安国《〈尚书〉序》
      (2)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汉・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以上两段文字均记载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请写出来,并简要发表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解析】此题考查焚书坑儒这一历史事件。焚书坑儒发生在公元前213年,为了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评价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历史事件:焚书坑儒积极的方面是统一了思想,为秦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封建社会制度得到确立;但是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次对知识分子的大摧残,文化的大毁灭,对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答案】焚书坑儒:指秦始皇在位初期焚毁书籍、坑杀术士的事件,史称焚书坑儒。
      评价:①实质上是统一思想的运动,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短暂的大一统的历史格局。②手段愚蠢而又残暴,摧残了人才,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长久发展。③焚书坑儒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上难以弥补的损失。
      2. 考查对经典文段的感悟
      对经典文段的理解和感悟是此类题型考查的重点,一方面体现出对经典文段的深刻理解,因为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生发出感悟;另一方面对经典文段的感悟,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作深层次的解读,命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
      【仿真题型】下面一段文字选自《三字经》,阅读后选择一角度写出自己的感悟。
      苏老泉①,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②,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三字经》
      [注]①苏老泉:苏洵,唐宋八大家之一,小时候不喜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②梁灏:宋朝人,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典文段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封建社会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古人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人生准则,读书几乎成了封建士子生命的全部。解答时可从读书的重要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两个角度出发。
      【参考答案】示例一:苏洵到了二十七岁才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愤读书,才不至于将来无所作为。
      示例二:有志者事竟成,凡是立定的志愿,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去做,是一定会成功的。年轻人应首先立下志愿,失败了不要气馁,坚持努力、百折不回就一定会成功的。
      3. 考查对经典文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经典文化的解读不能仅停留在崇拜的层面,批判性解读体现创新意识,旨在让考生敢于抒发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继承中否定,在否定中创新。当然批判不是无原则地否定一切,须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把对象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判。
      【仿真题型】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对老子“小国寡民”这种思想作出评价。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③。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注释]①什伯之器:众多的、各式各样的器具。②重死:即怕死、看重生命,不轻易冒生命的危险。③结绳而用之:古时人们记事的方法是在绳子上打结。
      【解析】此题考查对经典文段的理解和评价。对于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可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价,可批判可肯定,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评价一)、老子哲学思想的角度(评价二)、时代背景的角度(评价三)等,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评价一:老子这种社会理想,是一种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有明显的反人性、反文明、反理性、反道德的荒谬性。
      评价二:小国寡民是老子哲学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是其哲学本源道的具体诠释,这种近似原始落后的状态与其所追求的“道法自然”相印证,表明他对“无为而治”的向往。
      评价三:小国寡民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老子生活在诸侯纷争的春秋末期,各诸侯为争夺人口、地盘而频频发动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小国寡民思想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在这样一种理想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依靠政治或法律的形式来维持,只靠人们自然淳朴的本性就可天下太平。这是对原始农村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而产生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想法。
      4. 考查对经典的比较解读
      所谓比较解读,指把经典文本放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作对比,或者把经典放在古今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作比较鉴赏,在对比中求同存异,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此考查点一是考查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宽广,视野是否开阔;二是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的能力,检测考生能否运用比较阅读法对作品进行解读。
      【仿真题型】阅读下面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上》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乾卦》
      (3)大①天而思之,孰与物畜②而制之;从天而颂③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4)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但丁
      (5)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意大利人文主义鼻祖彼特拉克
      (6)人,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注]①大:以(天)为大。②畜:畜养。③颂:歌颂。
      以上几段文字是中西古今关于人的论述,请归纳出主要观点,并作简要比较。
      【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鉴赏。不难发现,这六段文字都是论述人文主义精神的。对于中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稍作比较即可概括出。前三段是中国古代有关人文主义的论述,由第一段可以总结出民本思想,二三两段阐述探索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后三段是西方近代的,四五两段体现对自由和平等权利的追求,六段高扬人文主义启蒙精神,强调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参考答案】都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反对神权或君主专制,追求自由和平等,充分肯定人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人文精神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生论,以人生和民本为出发点,强调天道服从、服务于人道;重视生命的价值,鼓舞人们积极地探索宇宙奥秘,掌握并利用自然规律(天命),倡导一种自强不息的君子行健精神。西方人文精神注重封建神权统治下的思想启蒙,启蒙是西方文化的重新塑造,是对人性的探讨,追求人权的平等与自由,重视生命的个体,强调通过个体的奋斗实现生命价值。
      (编辑 文 墨)

    相关热词搜索: 高考 解读 新题型 经典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