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如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时间:2019-02-17 03:36: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对科学教育的着眼点,已从主张“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逐渐转向主张“是为了获得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也就是鼓励去主动探究,获取科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阻碍,掌握所学的知识。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引导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呢?现就此问题谈谈粗浅的一点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景。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欢乐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检验某些数量关系,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假设一个生活场景:××商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有一种原标价为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你帮老师算算,应付人民币多少元?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的情景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分数除法的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表面上看,分数除法很难同分数的加、减、乘法以及整数除法联系起来。但只要抓住“统一分数单位”这个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突破算理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分子的整数除法运算”,教学时,可以由学生大量地举例,归纳出法则。这种思路还可以迁移到小数的四则运算。
      (三)结合热点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
      像现实生活中的打折,股票等问题都可以用于创设问题情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五一”劳动节,商场里各种商品打折销售,请学生举出看到过的实际例子,然后选取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年级学生已经对股票感兴趣了,联系股市行情的升降起伏学习折线统计图,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明白股市变幻莫测,风险很大,要有足够的心里准备。
      
      二、优化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
      (一)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及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真正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1)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2)提问后留“空白”;(3)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4)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5)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6)出现难解时留“空白”。
      (二)群体互动,提倡合作探究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也是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组织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
      
      三、组织探究活动,形成研究风气
      
      数学是一门探索模式的学科,它的任务之一是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讲究教学策略,提出切实可选择研究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研讨,在学生中形成研究风气。
      (一)挖掘教材,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书上的解法也不是惟一的。教师不能迷信教材,要认真钻研的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教学时要提供探究条件,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结论的得出过程。有位教师在上“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堂课时是这样安排学生探究的。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木棒: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二根的长度,一组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学生摆三角形,量出三组木棒长度。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木棒长度分三块罗列在黑板上;一块是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数据,一块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一块是两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长度的数据。教师就此提出“请你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的问题。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块数据里寻找关系式。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一一筛选,或者举例否定,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
      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故意示错,开展探究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处,故意弄出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通过在桌面上摆小棒,得出: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有的同学看了书后马上反对,教师则“坚持错误”,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学生兴趣很高,通过实际操作(把小棒竖起一根来摆弄),小组讨论,跟老师据理力争,教师终于“认输”,并向学生“道谢”。
      (三)抛出课题,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索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现象,调查某些项目;教学后指导学生实际测量、制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前,组织学生调查市场的价格信息或家庭成员的年龄状况等,上课时就能把这些信息、数据制成统计图表。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逐步培养他们把数学作为观察周围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种具体现象的工具的意识,增强他们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到达到研究目标。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数学知识 学生主动 引导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