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让古老诗卷更加永恒|诗配画图片大全

    时间:2019-02-03 03:23:4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   在我们这个古老的诗歌国度,蕴藏着许许多多的优美篇章。它们吸引着、熏陶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我们在反复吟咏、醉心品味的时候,不禁意兴飘逸、神思飞扬。
      的确,优美的诗歌感染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把引导学生学好诗歌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否则,将对不起那些几千年来代代相承的璀璨文化宝藏。
      在高中阶段,学生在新教材的文学作品里会发现许多优美的古代诗歌作品,他们能够在提示和注解的帮助下,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去自觉阅读了。甚至,他们能够利用如一些鉴赏词典、一些网络论文自己去形成独特的阅读感受,形成永久的文化记忆。如果我们老师还是按照老旧的教学步骤去讲解诸如作品写作时代背景,诗人的生活处境,诗歌的篇章文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段这样一成不变的教学套路,不仅会把优美的作品肢解得毫无生趣,引不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可能多年以后,假如重新遇到该作品,他们头脑里反映出来的还是那些枯燥无味的记忆片段:背景、处境、主题、手法。他们是可悲的,他们将带着这些日渐模糊的印象失去原来可以获得美好享受的沉醉。而因为我们的教学失误,我们也是可悲的,我们把自己研究诗歌学习的创造能力抹杀了不说,还无形中压抑了学生们的自觉学习的能力。
      (二)
      (1)怎么办?
      只有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把我们的教学工作转变思路,这样,才能够不让自己在学生的大好学习时光里失职。
      “新课程理论”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要注重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法,改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于是,我在高中《读本》的诗歌作品里,尝试着让学生来进行诗歌散文化的扩写,力图让古老的诗卷更加时尚,更加永恒。
      对此,我进行心得小结: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该活动的含义。它是以诗歌为载体,通过准确理解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感情基调,用自由活泼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描写具体可感、极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诗歌具体化、形象化。它是一种作文的形式,是一种创造性的作文过程。
      其次,在活动里,我们的目的和意义是想通过此举,来使他们更全面地感受诗歌,对作品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其中的意境把握更加准确。因为我们的扩写把原来高度浓缩的精练的语句充实丰富了。同时,还可以让他们在散文创作中,积极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诗与文”的语言转化表达能力,在把诗改写成了散文的过程里打下翻译古代诗句“信、达、雅”的基础,间接为今后高考的文言文翻译开始培养能力。总之,激发他们热爱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接着,在活动过程里的具体步骤是:
      寻找几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塑造了生动的形象的文章,作为示范文章,来朗读、来分析,以此来导入教学和激发学生创作积极性。
      我推荐两篇范文:《游子吟》和《夜雨寄北》。(载于《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 7-8》)范文如下: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对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
      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
      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朴素的小草。 母亲阳光般的注视,将把我的一生覆盖。
      无论飘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油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教师作品分析:
      《游子吟》的绵绵亲情让人感动,诗歌是只利用了一个母亲缝衣的画面和一句议论来表现,让人感觉不透;而散文的表现通过了细节描写(穿针引线、扣扣子),外貌描写(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动作描写(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语言描写(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来共同塑造母亲的慈爱;用刻画我的感受,利用了比喻的修辞和象征的手段共同把对母亲那份深深眷念表现了出来。文章表达丰富了,感情细腻了,画面美丽了,对母亲真挚而热烈的赞美自然就强化了。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
      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到了。雨淅浙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
      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起红盖头的那个晚上。
      朦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幸福。
      我拥着你,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浙淅沥沥的雨。
      教师作品分析:
      《夜雨寄北》诗歌利用了问答的形式表现了情侣之间的甜蜜思念。画面感不强。而散文的表现就弥补了这个空白。通过阅读家书的想象,通过对思念中妻子面容的刻画,对雨景描写的烘托,共同就把情侣之间的尽管遥远互望却思念依旧的心理更好地表现了。
      (2)指导写作注意事项:
      第一,要选择那些会打动心灵的作品,容易产生画面美感的作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落实到每个字词句上,理顺每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扩展文章的线索。
      第二,要提取出全部意象,注意思考每个意象的特征,推想它们对于表达作品思想感情起到什么作用,建议从引起我们感官感受到的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等方面来扩展修饰,可以对它们大胆想象,进行调整、加工、组织成新的片段。
      第三,要学会有所选择偏重,把自己认为与思想感情联系紧密的诗句强化详写,其余则略写。训练写作不必急于整首诗歌,可以从其中关键的一句入手先来构思。打好了基础之后,才逐渐扩展到全篇。
      第四,要通过人称、结构、写法、体裁上的创造表现出个性和创新精神,可以不拘泥于原诗的意象束缚,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被改编成非常有名的歌曲《涛声依旧》。
      第五,对于优秀作品或优秀片段,一定要大力肯定和赞扬,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来提升学生的下一次创作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而对于一般作品,也要耐心地加以批语改进,哪怕只要一小点闪光之处,就该肯定。
      第六,在组织形式上,可以考虑先进行个人创作,然后集中几个人为一个小组单位,进行信息的共享,创造的合作,交流。
      (3)作业中的“亮点”
      在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仔细归纳后,我被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吸引了。这里面有许多较好的作品和精彩片段。
      现把几篇《商山早行》的扩展作业列举如下:
      乡愁阵阵
       ――《商山早行》扩写
      高二(5) 黄文琼
      天,刚朦朦亮,惨白的晨没有一丝生气,空气凉凉地,凉了大地,凉了万物,也透过衣物凉在他的心里。他,是一位远离家乡,在外征战的士兵。
      想起那一天,也是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心情,跟着军队车马,就这样远离了家乡,远离了家人。只不过当时的心情以离别之苦多一些,而现在则多了一份思乡之苦。
      他想念家乡的物:想念着平时那一声声的鸡啼,多么生机勃发,不象刚才的那鸡叫得有气无力;想念着那座小茅屋,多么娇小温馨,不象这里的破败昏黑;甚至连月亮,也都觉得“月是故乡明”,那月儿的光是暖人心的,不像这商山的残月,孤单,冷漠。
      他想念家乡的人。他想念家中的老母,想起了他与母亲在院中晒太阳的温暖;他想念妻子,想起了她为他补衣服时的背影;他也想念儿子满屋子跑时所留下的一连串的脚印和欢声笑语。他甚至想念村口的那座桥,上面留下了许多人的足迹,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他甚至也想念那清晨瓦上霜……家乡的一切一切,他都在想念着,就连那一粒尘土,他也深深思念,因为那是属于家乡的土,属于自己的土。然而这儿没有温度,只有冷冷的月光,冷冷的空气,冷冷的大地以及自己那颗冷冷的心。
      马车铃不经意在寂静的旷野响了起来,望着前面那条没有尽头的路,他叹了口气,不知要过多久才能到达胜利的那头?十年,十五年,或许更久?又或许在中途就倒下,没有机会回头了。他朝家乡的方向望了望,真想再走一遍家乡那条熟悉的美丽的山路。而现在脚下的这条路,石桥上发白的霜还未褪去,留下了早行的路人匆忙的凌乱的脚印。土路上堆满了枯黄的槲叶,那边枳树落下的惨白小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把驿站昏黑的破墙似乎照得亮了些。
      他,太想念家乡了,恨不得将家乡的样子完全印在脑海,印在心上,但或许他累了,打仗打累了,也或许他想家乡却回不了家乡使他倦了,他沉沉又在马车的颠簸里渐渐睡去。他又想进入刚才那个梦:梦中,他回到家乡,他欢呼,雀跃。那曲折回旋的池塘的落满了栖息的雁儿。他们飞了几天,累了,不想展翅离去,就想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园。他们安逸地生活着,悠闲地嬉戏着……但愿他们就永远地定居下来,不要象我这样,流离失所,四海为家。他们千万不要展翅,因为他怕展翅的一刹那,会惊醒了梦中的自己,自己又将回到那冰冷的现实中。尽管这是梦,但他宁愿梦下去,也不愿醒来……
      画面中,惨淡的月光下,一位年轻士兵倚着马车的板壁沉沉睡去,脸上未干的泪痕及嘴角的一丝微笑清晰可见。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批语:
      构思精巧,把主人公塑造为一个远行征战的士兵。
      充分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把家乡的美丽温情和此地的简陋冷漠形成巨大反差,强化了思乡的情之切之深。
      对意象的特征把握正确。例如,“枯黄的槲叶”,“枳树落下的惨白小花”,“鸡叫得有气无力”,“商山的残月,孤单,冷漠”等都见到功力。
      再看一篇:
      梦醒时分
       ――扩写《商山早行》
      高二(5)刘琦
      天还很暗很暗,虽然已到了早晨,我早已醒来,却不愿离开床,一直希望这无情的事实只是一场梦,一场还未醒来的梦。
      我不愿离开我的家乡――这生我养我的地方。可多种的原因迫使我不得不走。我站起身来,慢慢而又细致的穿上褂子,批上外套,有生以来把自己的衣着放在心上。我站在窗前,感受着冷冷的秋风在脸上划过,抬起头望着那依稀可见而又暗淡无光的月亮,心中有莫名的紧张之感。
      “老爷,”门轻轻的响动着。
      “进来。”我毫无生气的说道。
      仆人王伯低着头慢移进来:“老爷,该走了,车已经备好了。”
      我回头看了看屋内的东西,朝房门踱去。到了门口,我又忍不住回头去找那月亮,可月亮已经无影无踪了。
      王伯扶我上了马车,我不小心碰到了装在车上的铃,它孤独的响了起来,打破了这初晓的死寂。王伯赶起车前进了,马儿好像也不愿离开,走得很慢,很慢。
      响亮的鸡叫声并没有唤出我想见到的日头,而是叫出了月亮用月光为我送行,淡淡的月光倾洒在路旁的茅屋上和我伸出车外的手心中,过板桥时,我听到了哀鸣的溪流声,我伸出头,又瞥见了那与我们行进相反的脚印,似乎是别的早行者塌实地一步步踏在秋霜的桥上。我收回头,紧闭着双眼靠在车里,心里一阵阵地汹涌澎湃。我的耳朵一点也不肯休息,听到了车轮压到树叶的断裂声。我又探出了头,山路两旁的秋木落叶片片,槲叶铺满了整条山路。这情形又一次如汹涌的海涛击打着我归乡的礁石。车轮压过落叶的声音在我心中沙沙作响,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
      “老爷,前面就是驿站了,我们要在此处休息一下再赶路。”王伯的轻语无意将我唤醒。我忽然发觉不知何时睡着了,脸上还有两道凉凉的。我用衣袖拭了拭,扶住王伯伸进来的手,下了车。突然发现驿站的墙有些特殊,是有些亮,淡淡的亮,这是……原来是那些花,那些枳树上的花把墙照亮了。
      看着看着,我想了刚才的梦:在杜陵,有一个回环曲折的池塘,里面满是归雁,他们凫水、嬉戏……
      评语:
      注意通过细节的刻画,表现了内心的不舍远离。象“穿衣的用心”,他应该是在模仿《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严装归家的手法。
      特征上把握正确。如“孤独的车铃”“慢行的马儿”“哀鸣的流水”等。
      心理情绪的表现独特,如“我收回头,紧闭着双眼靠在车里,心里一阵阵地汹涌澎湃。我的耳朵一点也不肯休息,听到了车轮压到树叶的断裂声。我又探出了头,山路两旁的秋木落叶片片,槲叶铺满了整条山路。这情形又一次如汹涌的海涛击打着我归乡的礁石。车轮压过落叶的声音在我心中沙沙作响,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这里由“叶子被压裂”触发了“汹涌澎湃的海涛”,的确有创新的地方。
      还有一篇:
      凄美的晨思
      高二(6) 李小芥
      清晨,伴着晓月的余辉他开始了他一天的旅途。
      他是晚唐诗人温庭筠,因每参加科举考试,押韵作赋,能在八叉中间写成,因此又被人称作“温八叉”。
      虽然做了官,但只是芝蔗绿豆的小官。跟他当初想的不一样。如今为了生计也只能南下襄阳做官了。
      他沿途顶残月,披浓霜。乘马车,马车上的铃铎叮当作响。他渐渐进入沉思:家乡的小屋,爹娘银白色的双鬓,妻子的温柔,儿子的笑声……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商州,被一声鸡啼惊醒了,后知后觉的他发觉时已经到了夜突城北的板桥,桥下是河流湍急,在铺满白霜的木板上,印下了行人的脚印。“这些人都是往家里去的吧”温八叉心里想着。
      枯败的槲叶被飞驰的马车卷起,好像希望被马车带到属于他们的地方。一路走去,满荒山的野路都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他跳下车换了一只马又继续了旅程。来到了一间茅店,只见门口有副春联:
      茅店客家 雄鸡报晓催君早
      残月西天 板桥已吹踏霜声
      横批是:愿思前程。
      他对这里的店主人起了敬佩之意。不禁叹道:“俗民不俗也!”
      他用完饭便与店主人开怀痛饮,叙说中,店主人知道了温君的才华名气,便请他题诗留念。他写了一句,店主人一看,连说,“妙!妙!”他文不加点随即又写了六句。然后就把余酒饮尽,策吗而去,只留下店主人津津品味,意犹未尽。
      温八叉走后,店主就把诗裱糊了挂于中堂。来往人士听说了,商州官员也听说了这件事,都来山野小店看温八叉的手笔,以饱眼福。小店的生意也红火了好几年。
      而他全然不知这件事,不知他手笔会留到现在。那时的他只是又被鸡声唤起赶路。离开商山时他想起了昨夜梦见老家杜陵的美好情景。―群群栖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他若还在世,应该会很高兴后人们对他这首诗的巨大评价。因为他写出了每一位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随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评语:
      能够充分使用多渠道的信息资料,利用来完成作业,这样就达到了我们老师的活动目的。
      故事叙述简练,但是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利用了烘托手法塑造了诗人的艺术才华。
      存在问题:
      翻译扩写里对落实到每个字词句上的问题忽略了。如这篇作品里的几个意象学生没有表现出来或没有把握好。如对“客行”起程的心理描写缺乏联想,对“霜”的漏写,对“杜陵”是诗人故乡的知识不了解,对“槲叶”和“枳花”的色彩缺乏想象,对“凫雁”的姿态表现空白,对于“满”字的缺乏刻画。把“凫雁满回塘”的场面想象是发生在梦里误会是在当时的眼前身边。
      感情色彩把握失偏。如有的学生写道:“尚且连大雁畜生都能够自得其乐,为何我不能够呢?”,还有,“枳花朵朵都尺高气扬地站立在枝头”。
      想象有背离。如有学生写“人迹”是上班族的脚印。还有写“凫雁”是在满池塘乱飞。
      (三)
      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这样的话:“带领学生学习古往今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写成的佳作,犹如身入胜境,在无数瑰丽璀灿的珠宝中观赏遨游,美不胜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表现力,那怕一首小诗小词,也有无穷的趣味。”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学生喜欢上扩写这种形式了,那么他们就自然会对诗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他们自然会主动去领略其间的美丽。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就会更好地把中华国粹进行传承,让古老文化在这里更生,创造更多的教学艺术形式,培育出新课程理念阳光下更加绚丽的花朵!

    相关热词搜索: 古老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