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让诗歌伴随一生 诗歌伴随我成长作文

    时间:2019-01-26 03:3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奉献给读者的这套《诗歌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共分六卷:《天籁之声――学前(0―6岁)卷》,《成长之歌――小学(7岁―12岁)卷》,《生命幻想曲――初中(13―15岁)卷》,《心中的诗――高中(16―18岁)卷》,《诗道寻踪――大学(19―22岁)卷》(此卷读者可含大学毕业以后的青年人、中年人),《憩息诗乡――老人(60岁以后)儿童(7―12岁)合卷》。
      读者不难看出我们的“雄心”:《诗歌读本》的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我们的编辑理念是:“让诗歌伴随一生。”
      读者自然要问:你们为什么要编这样一套书?你们如何编这套书?
      我们的编辑灵感,来自中国的“诗教”传统。其实,不仅是中国,世界许多民族,特别是希腊、印度这样的古老民族,都有一个诗教传统。
      所谓“诗教”,按我们的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也是更接近本义的,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以诗治国。这就是《诗大序》所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念,即对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视,观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径,就是听其声,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说。这就是所谓“诗可以观”的功能。按儒家的理念,诗的最大功能还是对人的精神的引导、教化,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也就是要通过诗歌的吟诵,发泄不满和悲苦,使情绪得以平复(“诗可以怨”),然后,通过诗的移情兴发、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诗可以兴”),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诗可以群”)。
      对这样的儒家的以诗治国观,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也有尖锐的批评,这里不作讨论。我们注重的是其中的一个合理因素,即对人的心性、内在精神世界以及人伦关系的重视,强调诗歌对提升、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移风易俗的作用。由此,我们想起了人们已经熟知的“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这样的联想大概是有道理的。
      一位中学教师对这一理念作了这样的阐述:“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首先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丑陋和污浊的世界里。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每一个人还拥有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这位教师说,“为了一种诗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诗歌的“第一条理由”。(马小平:《走近诗歌》)
      这自然是有感而发:今天的中国,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沦,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人际关系的敌化、毒化,都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而且是全民性的,构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危机,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我们作为普通的教师、学者,普通百姓,总体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还可以“救出我自己”,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这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恰恰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精神失落的现实社会对抗。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诗歌。这也是我们提出“让诗歌伴随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的现实,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
      我们不仅自己读,还要和朋友一起读,至少要和家人一起读。这样,我们不仅有充满诗意的生命个体,还有读诗写诗的家庭,读诗写诗的朋友圈,在这无诗、排斥诗的时代里,坚守一种诗的个体与群体的“存在”,哪怕是十分微弱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种意义。我们编选这一套《诗歌读本》,也是为了创造一个由编者、出版者、读者共同组成的诗的精神共同体。至少在我们拿起这套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点诗意,感受到现实中所稀缺,因而不免有些怪异,但却是超越时空,永恒的美好的诗歌,美好的人生的“存在”,这就够了。
      “诗教”,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重视和强调诗歌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诗歌的教化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首先是基于诗歌和儿童、青少年本原性的亲和力,诗与童心的内在契合。如一位儿童文学研究者所说:“人天生即具备歌唱的本能”,“在声音与节奏、韵律与情感之间,儿童天生地即与诗有一种最亲密的联系”,诗的创造“植根于这种原初的天才的想象力和本质性的儿童精神生活中”。(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说:“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开的青春期,迷惘执著的深情,敏感纤细的心灵,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诉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的最初的感应,因而,每个年轻人天生地就是诗人。”(严凌君:《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前言》)
      于是,就有了阅读诗歌的第二条理由:“诗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为诗歌是诗人灵魂的产物,灵魂的交谈方式是最能抵达根本的交流方式”,而且“诗歌能够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马小平:《走近诗歌》)
      而儿童教育学者们更看重诗歌的两个教育功能。首先,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有助于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人类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而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又是人的“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儿童个体生命的终身发展,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健全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二,诗教“有助于儿童建立个人与古典文明或民族思想文化价值传统”,以及人类文明传统之间的“亲和联系”。(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这也是由诗歌的本性、本质所决定的:诗在文学的文类中,是最具精神性的,因此,杰出、伟大的诗人的诗,总是集中了时代的个体精神、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读诗,特别是经典诗歌,是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编选中国和世界最出色的诗歌,促进文明的传承,正是我们这套《诗歌读本》的一个重要动因和目的。
      这当然也是有感而为。正值诗意年龄的儿童、青少年却不读诗,他们的生活也了无诗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现实。究其原因,首先是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诗歌也以应试的面目出现,“那种非生命形态,是肢解后的残句片语,接受着一种指令性的观赏”,知识的灌输,解剖式的分析,使得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而生畏。(原珠海市第一中学曾宏燕老师语)
      对诗的挑战,还来自电影电视动画。如研究者所分析,“对于儿童来说,生命经验有限,观看动画艺术自然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电影、电视、动画的想象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它具有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即让接受者没有自我创造和自我独立想象的空间,只有被动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因此,“我们如果只重视动画艺术,那么,很可能全世界儿童的想象力将来都是一样的”。这就会导致一个“十分可怕”的后果:“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样,通过诗歌的阅读来保护儿童的自由的想象力和个人创造力,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可惜,至今中国的教育界和诗歌界,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诗与视觉艺术本质上的对抗性”(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还不懂得越是面对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恢复诗教传统就越具有迫切性。我们编辑这套《诗歌读本》,为“诗教”而大声疾呼,实在是出于诗歌教育因应试、因视觉艺术的冲击而被边缘化的隐忧。
      但我们也有自己有限的信心,还是基于前面所说的诗歌与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本原、本质上的血缘关系,即所谓“人在,诗在;青春永在,诗永生”。我们甚至觉得,教育的所有领域: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至大学教育,成年教育,老年教育,都是诗歌“展翅飞翔”的广阔天地。这些年,诗歌界一直在讨论如何走出只有诗人读诗的小圈子和困境,却很少注意到诗教给诗歌发展和传播带来的巨大空间和可能性。而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诗歌能否进入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因此,编选这套《诗歌读本》,也是一次沟通诗歌界与教育界,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的自觉努力,因此请来了诗歌研究的专家洪子诚教授和我共同担任主编。本书的编者也大都是诗人和诗歌研究者,这样也就同时增强了这套《诗歌读本》的学术含量。
      我们确实是把《诗歌读本》的编选当作学术工作来做的。这就说到了我们“如何编”,即按照什么原则来编选,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大体有两大依据和原则。
      我在编辑工作一开始,就提出“人类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的人类学基本原理,这是我们编选这套《诗歌读本》的理论基础”(《〈诗歌读本〉编选杂想》,文收《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我们强调,人对诗歌的阅读是一个生命的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诗歌发生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诗歌阅读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们要根据人的生命成长、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来编读本,在人生命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诗教要求,也就有不同的选文与编排。
      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编辑思路,将全书分为六卷――
      学前卷。分两个阶段:从出生到进幼儿园之间的诗歌,是父母吟唱给孩子听的,是所谓“母歌”。其特点是诗教与乐教的统一,突出的是“歌”的特点,只为好听,意义并不重要。孩子在聆听、歌唱中学习母语,培养孩子的听觉思维,在听中感悟生命的欢乐、自由和神秘。
      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进入一个群体,进入了“儿戏”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群体的歌、舞、诗、画的统一,是更接近原始艺术的。我们在这一卷里,编选的“游戏歌”“问答歌”“数字歌”“连锁调”“谜语歌”“拗口令”“颠倒歌”等儿歌,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诗教的主要功能是在语言游戏中培育孩子对语言(特别是语音)的感觉与趣味,对五官,特别是听觉、视觉、躯体的感觉,培育孩子的自由想象力。
      小学卷。和学前相比,这一阶段的诗教有三大特点:一是直接面对文本,逐渐和歌、舞、画分离,成为独立的文字阅读;二是由群体的游戏性阅读变成个体的阅读行为;三是除声音层面外,开始注意诗歌的意义层面。
      因此,本卷的编选突出的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生活”(包括儿童家庭和集体生活和儿童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儿童的智慧与德行”等,其功能在培育童心、童趣、童思、性情、情感、智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本卷虽不分初小和高小,但特地编选了主要供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少男少女们的歌唱》和《祖国土》两个单元,突出“成长”的主题,表现少年意气和精神,并引导孩子的视野由家庭、学校,扩展到祖国与世界。
      本卷诗歌的诗体也很丰富,除儿童诗之外,还有童话诗、寓言诗、哲理诗等。
      初中卷。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感觉最敏锐,情感最丰富,想象最活跃,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适应这样的成长特点,我们将本卷的诗歌定位为“生命幻想曲”,以生命母题组织单元,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历史的关系,这些都是少年期最基本的生命命题。所选的诗歌,大都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和丰盛、无羁的想象,并且充溢着生命的亮色,这是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垫底的。
      少年也是诗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期。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诗的要素单元,对每首诗都作了详尽的导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撰写了介绍诗歌基本知识的专题,引导孩子自己朗读诗、写诗。
      高中卷。学生从少年逐步走向青年,思想、感情都趋于复杂,这是接触“现代诗”的最佳时期。因此,本卷以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为中心,分别展示现代诗的多义性,风格和抒情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现代诗的结构和层次。除导读之外,还编选了有关的分析、讨论文章,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进入诗学的层面,在感性的激发之外,也多一些理性的沉思。
      高中卷我们也设置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部分,试图引导学生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去鉴赏中国传统诗歌。每首诗后面,都附录了研究专家精到的点评和相应的阅读提示,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本身,更提供鉴赏方法,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大学卷。大学和大学以后阶段的诗歌读者,大都本身就是诗人或诗歌研究者,他们对诗歌有一种迷恋和探索热情,因此,本卷的定位是:“诗道寻踪”。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偏向于对“诗”本身的理性思考,所展现的是“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及诗歌文化的多个侧面”。但诗的背后,仍有人、人的精神世界;诗学所要追问的,最终是诗道,人之道。它涉及精神与身体,个体和社会、历史,语言和人的思维,古与今,中与西,以至纯与不纯,小与大,自由与规范,少数与多数等社会、历史、美学、哲学问题。如本卷编者所说:“读一首诗,同时也是接近一种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理解诗歌的目的,最终在于理解自我,理解那洋溢在语言之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力。”――这样,对诗的理解,又回到最初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与创造:这也是诗教的本质。
      老人儿童合卷。这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合题:老人与儿童相遇。这也是诗教的一个合题:老人和孩子一起读诗。本卷命名为“憩息诗乡”,诗分“天道”“人心”“童心、童趣”三篇,而且全选中国古典诗词,这都有返元、归根之意。
      这样,本书的编选也就此画了一个圆圈。
      这套《诗歌读本》编选的第二个原则,是追求“家庭诗教”“学校诗教”“社会诗教”的合一。因此,本书定位为这三类诗教的阅读读本,它的预设读者是家庭的祖、父、孙三辈人,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社会上热爱诗歌的老、中、青三代人。
      我们特别注重的,是家庭诗教。这是一个至今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教育问题,却又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家庭诗教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家庭营造一个浓郁的诗性空间,让亲情在诗中得到升华,研究者甚至说:“当每个家庭都自由地传出诵诗声与音乐声时,中国的现代文明就会产生真正的变化。”(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诗歌读本》编选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要为家庭诗教提供一个切实可用的文本,具体可操作的途径。我们设想,家庭诗教可以以不同方式贯穿一生的阅读。学前阶段,以“母教”为主,由母亲(或父亲)给孩子吟诵诗歌,或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儿戏”,在游戏中读儿歌。小学(尤其是初小阶段),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诗,家长给以适当的讲解。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诗教,应以孩子的自主阅读为主,但家长也要自己读诗,这既是自我精神提升的需要,而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诗,交换彼此阅读的体会,这应是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一个较好方式――在这一时期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常有障碍,一起讨论诗,是最容易沟通的。最后,是老年的祖父母和幼年的孙子、孙女一起读诗,这既是彼此的精神需要,也是沟通祖孙辈的较好途径。
      这样,诗歌就真的伴随我们一生的健康成长,伴随我们家庭的健全发展了!其乐何如,其乐何如!
      
      (北京大学中文系;100871)
      

    相关热词搜索: 诗歌 伴随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