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点燃思维创新火花,放飞学生科学梦想]用魅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时间:2019-01-21 03:32:2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目前有些科学教学,教师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从题目条件与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个方向思考问题,采用唯一方法解决问题。长期按照这种模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应该促使学生形成今后能够做出重大发明所必要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储备。因此,初中科学教学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进行思维训练。
      一、巧设问题情境,诱发思维的创新
      亚里士多德说:“创造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为学生提供质疑、思考、发表见解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诱发思维的创新。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时,应挖掘科学知识的内涵,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并设计成质疑问题,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并根据学生实际,控制质疑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加梯度。让一个个疑问成为学生自主回忆、联想创造的思维“拐点”。
      1.巧设演示实验情境,活化学生思维活动
      在创新过程中,发散思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唯有“发散”,才能打破传统和常规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势的障碍,开创大胆探索思路。而科学是门实验科学,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科学教学要结合实验教学的优势,巧妙设计实验情境,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
      如:在《磁生电》的新课引入时,可增加如下实验:把玩具汽车的电动机改装连上小风扇制成小型发电机,并与小灯泡相连接,一上课展示给学生,并问:“有人能使这小灯泡发光吗?”学生都会笑着答:“不会,因为没有电源。”当老师用嘴吹小风扇,小灯泡亮起来的时候,学生都惊呆了。接着老师问:“没有电源,灯也亮起来了,真的没有电源吗?”这时学生已进入悱愤状态:“哪部分是电源?”“怎样才能产生电?”“难道嘴能发电?”等等。通过这样情境创设,不但活化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激起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
      2.化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创设挑战情境,培养怀疑思维
      在思维培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特征由模仿向坚持己见过渡。而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动手,学生观察,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都较理想。虽然它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但无形中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然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由于各个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当中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这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材中的实验结论产生“怀疑”。
      3.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活动性实验能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这样一个实验:将一个5克重的铁球系在天棚上做成单摆,把铁球在与自己鼻子距离很近的位置处静止释放,铁球在回摆过程中,风驰电掣地冲向实验者,就在重球就要到达实验者鼻子时,铁球停了下来,并开始往回摆,这个实验引来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二、支持“稀奇古怪”的想法,培养跳跃思维
      创新思维应具有异常、新奇的特点,教师有责任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培养思维的跳跃性。
      1.利用实验课教学,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
      实验课教学要善用启发式,不断加大学生思维的空间与难度,授课时,方法应灵活多变,从心理上暗示学生,对实验的分析,应多角度,多方面给予启发,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实验,许多演示实验改为由学生亲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到实验的趣味性,从中发现一些新问题。如利用一杯酒精、一个温度计、若干棉花等探究“蒸发吸热”时,有些学生会通过将酒精涂于手背而感到凉爽,说明酒精蒸发吸热,而没有用温度计进行探究,老师也应鼓励其“发明”,肯定其“聪颖”,这些均会促使学生去创造、去创新。
      2.引导用生活用品去探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科学是门实践学科,科学探究不但可在实验室中进行,更可在生活中去探究。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利用生活用品去探究自然现象和科学问题,不但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探究习惯和科学素养,更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创造与发明。如在复习课时问:“你能用医用注射针筒和其他器材来探究科学问题吗?请画出实验原理图,看哪位同学最多。”由于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许多创造性的思维就展现在同学们眼前。
      三、提倡多角度思考,培养立体思维
      在科学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依据自然现象、概念、规律、公式和已知条件,使思维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前进,不局限于既定模式,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途径。
      例:假如你在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里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将会落在
      ()
      A.抛出者前方 B.抛出者后方
      C.抛出者上方 D.三种情况均可能
      条件变换1:将原题中“匀速”变换为“加速”其余保持原题不变。条件变换2:将原题中“匀速”变换为“减速”其余保持原题不变。条件变换3:将原题中“匀速”两字去掉,其余保持原题不变。(解略)
      综上所述,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改变自身思路的缺陷,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和迁移思维来思考问题,提出标新立异的解题方法和思考方式,所有这些对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袁维新.关于研究性课程设计与实践理性思考.中国教育学刊.
      [2]余自强.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3]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4]余自强.各科教学指导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5]肖锋著.学会教学――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9.

    相关热词搜索: 放飞 火花 点燃 思维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