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试论企业精神文化差异

    时间:2020-08-19 08:00:3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组织文化是建立在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的,并且与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因而不同的国度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组织文化特征。根据企业文化主要来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因为,企业文化是是一种组织文化,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是一种亚文化,主文化对亚文化具有本质决定性。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文化包括企业文化,都有它的长短利弊,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企业文化的建设者应该“知己知彼”,熟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的主要特征,洞悉不同地域背景下的生产经营观念与组织行为特点,兼收并蓄、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辐射力的企业文化。这不仅是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在高强度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法宝。[1]基于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的企业文化,我们首先来比较一下企业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异性。

      一、价值观、人性观的比较

      美国企业的价值取向是利润最大化,利润多少是衡量企业行为的唯一价值尺度,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价值目标。美国企业是独立自主的经济组织,组织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经济活动,因此组织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讲求经济效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企业获利状况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也决定着企业及企业家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地位。不仅如此,美国企业还存在着一种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的急功近利的企业文化取向。这一企业文化的特质除了逻辑地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之外,也与投资人及社会公众对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评价模式有关。日本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与追求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日本企业所注重的是家庭观念、仁爱为本、和谐与秩序、集体的奉献等。日本的原始宗教是神道教,国家意识是这一宗教的核心,对国家的奉献即对神的奉献,以此结合儒家的忠、孝观念和佛教的苦行意识,形成了日本的武士精神,即忠诚、献身、无我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根本,日本企业普遍存在的武士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根本支柱。中国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但同时注重于政府的关系,很多企业把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比搞好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更重要,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的官本位意识,大一统的思想根源,新中国建立后又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造成了对政府的依赖和对政治的高度关注。欧洲的企业强调质量和经济利润,注重企业的内在发展质量。西欧企业文化精神性与人文主义色彩较浓,其主要精神来源于基督教,基督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西欧国家的企业普遍强调职工互爱与劳资和谐,并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重视培养职工的自豪感与主人翁感。

      从人性观来看,美国企业基本上还是将被管理者看作是“经济人”,人多是“刁滑”、“懒精”、“自私”、“食利”。表现在用工上,仍然是一纸合同关系,奉行契约主义,传统的美国企业管理不关心职工,雇主与雇员之间缺乏信任,人们待人处事都倾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大部分美国企业主管,考虑职工的情绪,他们担心大规模的解雇,工资待遇的悬殊差别,会引起职工的不满,造成企业动荡。日常工作中,不重视处理人际关系。在新教伦理的影响下,美国人和企业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而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目标,发挥个体的想象力、才智和创造力,以个体来推动集体。日本企业文化是在传统的东方伦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武士精神的影响下,日本企业尤其强调整体性,使员工在集体主义的感召下形成和谐的集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功效。日本企业信奉“性善论”与家族主义相结合,终身雇佣制,日本一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心内容是尊重人、相信人、承认员工的贡献,培育员工的现代心理,激发员工的自主性、创造性。“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等等是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企业在对待人性方面,相信人性具有复杂性,性善论和性恶论并存,总体来看,在旧中国的企业并不发达,在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基本上表现为性善论为主流,倡导道德教化,主张忠诚厚道。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国有企业为主流,相信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广大工人阶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将工人看作是企业的主人,也表现出了社会主义企业对人的关注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欧洲人信奉上帝,而上帝把“仁爱”的命令颁布到人间,让世人互爱,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在企业文化中有明显的体现,具体表现为实施雇员参与制度与高福利制度。

      二、经营管理哲学的比较

      物质利益的驱动是美国企业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其最基本的经营哲学。从1914年福特公司宣布增长一倍的工资和实行8小时工作制以来,利益一直是劳资纠纷的焦点。50年代中期,一种新制度产生了,那就是职工持股制度。这种制度产生以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职工持股是通过立法形式将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职工股份,目前,美国已有25项联邦立法确立了职工持股制的一般原则和运作形式,以此使美国15000家企业的1200万名职工成为公司的合法股份持有者。美国企业文化管理产生于日本之后,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长期以来过分重视短期利益,太信赖数学分析及赚钱第一的经营哲学的反映。美国企业文化管理的产生,是向日本企业文化学习的结果,然而美国的企业文化又带有典型的西方文化色彩,功利性经营哲学十分明显。

      日本企业文化中“和”的管理哲学。“和”是日本企业的精神内核,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是日本企业基本的制度结构,企业工会则是组织保证。“和”是一个被运用到日本企业管理范畴的哲学概念和行为指南,其主要内涵是指爱人、仁慈、和谐、互助、团结、合作、忍让等,它是使日本企业成为“高效能”团队的精神主导和联系纽带,“和”的精神最初源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但是由于日、中发展历史的走向差异,导致了两国儒家伦理的侧重点不同,在中国,儒家伦理强调的是“仁”、“义”、“礼”,而日本强调的是“和”、“信”、“诚”等概念,日本人高度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十分强调这样三个环节,即注重在共同活动中与他人合作;追求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时刻自觉地约束自己。“和”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引导着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日本式经营的核心思想是“和”,通过协调、调和实现人和,根源孔孟儒家中管理哲学是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一个国家的管理哲学同那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是息息相关的,日本国民与其他民族相比更具有内部调和的性格,他们的思想方法是调和的思想方法,他们对任何问题都不习惯绝对地肯定或绝对的否定,如美国人认为它如果不是白的,就推论必然是黑的,日本人则可接受灰的。日本的语言也是含蓄、暧昧、充满调和色彩,往往回避直截了当地答复和肯定而喜欢用双重否定定语,使语气变得缓和,如:表示“可以这样做”时,会说“不是不能这样做”。即使在反对对方意见时,也喜欢先肯定对方意见,以便尊重对方的自尊心,据说日语中有十九种方法说“不”,汉语中“圆滑”是贬义语,而日语“圆滑”表示的却是善于圆滑和协调人际关系,成为褒义词。日本民族的这种调和性格和思维方式反映在经营哲学所形成的“和”的管理哲学。

      中国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受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政治与经济密切结合的色彩浓厚,政治哲学在企业中的表现明显。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因此,政治文化在社会文化生活和企业文化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纵观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不难发现在各个时期我国企业文化中均含有反映当时政治形势和社会需要的大量的政治内容,这种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企业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其问题也较明显,如导致政企难分,并容易使企业失去原来应该具有的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的许多属性,经济活力比较缺乏。企业的生产活动常常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和干预,人们习惯于将企业的生产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以“发动群众”、搞“政治运动”的形式进行。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重要,作用极大。[1]从民族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来看,儒家、道家哲学思想影响较深,改革开发以后,企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明显,竞争哲学引入企业经营,一方面继承中国传统的竞争哲学(战争哲学,如孙子兵法),另一方面受西方的竞争哲学影响也较大。

      欧洲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追求卓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西方人文主义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强调人是宇宙中心,周边一切皆“备于我”。人不应当贬视自己,而应当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在这种独立人格基础上形成的西方社会,只能是契约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2]当社会发展需要把这种契约关系用某种法定形式规范下来时,西方社会就形成了法制社会。它的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即在管理中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严格按规则办事,追求制度效益,从而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西方科学主义的逻辑思维特质,决定了依靠法规、条例来进行管理,正是科学主义思维特质的基本要求,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是:精确、量化、分解、逻辑和规范,正是这种以“法”为核心的管理哲学理念,反映了科学主义的管理原则和要求在企业文化中的运用和具体体现。如德国企业文化是受其民族文化影响的,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不可避免地也体现在德国的企业文化中。德国企业中严格规定的管理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员工,从而也保证了世界著名的德国质量。然而,归根结底质量是靠人来保证的,德国企业文化中的另一特征是“以人为本”,所以,人本哲学和质量之上的哲学使其成为高员工素质和高产品质量的象征。

      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较

      个人主义是美国企业文化的核心。美国企业倡导员工个人奋斗、竞争取胜。由于美国的经理是一个社会职业,可以自由流动;员工也可以随意流动,在一个企业中,一个特殊的企业文化模式有时很难沉淀下来,形成独有的观念。强调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应当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他人不得干涉与控制,强调“自我”“独立”这些概念铭刻人心。因此,相对来说,美国的企业文化缺乏稳定性。美国企业文化崇扬英雄主义,认为它是企业文化的象征。在企业文化强盛的企业中,英雄的传奇是巨大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讲的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个人主义。美国企业十分强调个人的价值,通过个人创进来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可以说个人创新是这种企业文化和精神的核心。美国企业鼓励员工自由竞争,在这一氛围下,能够从同仁中脱颖而出是员工最大的心愿,而领导者也最赏识这种出类拔萃的人。美国企业衡量员工的重要标准是创新意识,由于内部竞争的深化,促使员工“比、学、赶、超”,这样又使企业在外部竞争中具备了雄厚的实力,这也是美国企业鼓励个人进取心的成果。美国企业文化重视理性,相对比较忽视情感,这与美国是一个高度法制的国家不无关系。因此,即使企业文化盛行,但在企业内部,仍然强调依靠规章制度,采取合同管理。同事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利益竞争关系,有劳动上的合作,很少讲感情因素带入工作中,人进入工厂如同进入赛场一样。企业与员工是契约关系,职工与雇主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员工在企业里迅速晋升和迅速地流动,人们学会了不依赖别人也不与别人协商地进行工作。雇主与雇员之间互不信任,雇主在工作时间用电子设备监视他的雇员,据估计有两千万职工受到监视,这种关系引发一系列矛盾。职工的流动频率特别高,企业经常出现50%甚至90%的年度职工补缺率,每年6%的离职离,8%的缺职率,是日本的4—8倍。

      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群体意识、集体主义。群体意识形成的历史条件在于,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岛国多台风、多地震、人口多、资源少,二战前半个世纪是一个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②“单一民族”“同质社会”。共同国籍,共同语言,共同血缘,共同族规,宗教信仰——神道教,是信仰无序列的具有宽容性的“多神族”。③日本是在封建家族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封建家族和村社的群体意识根植日本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上尊下卑的秩序,封建家族要求成员上下级、成员间建立和谐统一和亲密无间的关系,封建家族也给每个成员安全感、荣誉感。④日本企业是由武士阶层首先发展起来的,武士阶层倡导个体对群体的归属,强调群体内部的和谐统一。日本人的家教中,始终教育孩子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努力保持和谐人际关系,注意组织集体活动,注重锻炼意志,所以意志顽强。礼仪上讲礼貌,互相鞠躬,道谢,日语语法动词放后面——讲话看对方脸色,加什么样动词,如:“我在看报纸”、日语:“我把报纸看”,常用:“请多关照”“拜托了”反映群体意识。企业人际关系上,雇员之间,雇员与管理人间之间建立一种相互融洽,团结一致的关系。在就业选择上不是以选择职业为主,而是以选择某个企业为主,以作某企业的“企业人”而自豪。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去实现集体的目标。领导人与职工关系融洽,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相互信赖,亲密合作关系,领导权力建立于个人的意识和人格的感召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打成一片。在决策上,集体决策,决策过程慢,反复讨论,但执行起来比较顺利。在竞争方面,提倡内和外争的竞争意识,集体主义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一大优势,被称作日本经济成功的法宝,是日本高效管理的一个强大支柱。

      中国企业文化中的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家本位是中国社会一个基本特点,因而其管理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家庭的“安宁”为代价,以损害社会稳定为成本。中国的社会秩序,经济的内在动力都是基于以“家”为本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之所以在中国千古不衰,正是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破坏这个伦理秩序,相反,正是建立在这个伦理秩序基础之上,市场经济才能得以迅速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的管理也必须以“家宁”、“家兴”和“家顺”为特点。它不仅表现为企业本身就是“大家”、“厂家”,更重要的表现为东方管理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色。企业成为员工情感交流和满足需要的重要场所。[3]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和网络经济,经济联系和网络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网络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通过不同的途径而建立,而在华人经济圈内(包括中国大陆)都继承了中国社会传统的“重义”思想,而往往能形成了一种“重义”的网络。中国企业的家族情节尤为突出,“重义”思想特别明显。人际关系往往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又在此基础上形成非常浓厚的人情关系网络。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与外部的关系都是靠人情关系来维系。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在计划经济为主的时代,过分强调集体,忽视个人,一切都要服从集体,压制的个人的作用和个人对利益的追求,再加上中国人的平均主义思想,所以实际上是损害了集体,也损害了个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劳动者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改革开放以后,调整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注重个人利益的重要性,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去体现个人利益,使得企业具有了活力。当然,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思想和意识都会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目前,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受美国影响较大,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也收到较深的影响。

      欧洲企业比较接近于美国,但也有自己的个性。如法国企业在经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合作与均等思想尤为显著。法国企业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法国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不仅是为了法国人的物质利益,而且也是为了法国人的尊严。这种广泛的公众意识,是法国文化非功利因素和共产思想的体现。由于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影响,法国企业体现出对员工的尊重和信赖,进行民主化的管理。[4]天津梅兰日兰的老总说:“我判断一个员工不是看他是中国人或是法国人,而是看他是否有能力和经验;我们取消管理中间层,经理下面是主管,主管下面是工人。”法国人,敢于奋斗,勇于挑战。法国人天生浪漫、自负并且不服输。众多的法国企业都为自己设定一个知己挑战的对手,不管他来自企业的内部还是来自企业的外部,他们都会全力以赴地去奋斗,迎接挑战。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s)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其核心内容是“每一个都是自己前途的主人,每一个人却是特殊的个体。”个人主义又与能力主义联系在一起,强调在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竞争。个人主义在这里有两个层次的表现:第一层次指培养、实现个性,强调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第二层次是利己主义,反对自我牺牲。这种富有个人主义色彩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欧洲许多国家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必然要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中去。[5]在德国的企业文化中,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就特别强调个人价值,其中,流动和冒险、求新思变的意识更是资本主义建立以来一直沿袭下来。德国人有很强的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和雇佣意识,特别推崇能力主义,强调民主与平等。

      [1]曹诗图,杨宇,欧、美、日、中企业文化比较,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2]牛正乾、李庆,东西方企业文化理念比较,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年2月22日

      [3]牛正乾、李庆,东西方企业文化理念比较,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年2月22日

      [4]刘安,中法企业文化比较研究,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金秀芳,中德企业文化比较,同济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查看 刘志迎 的所有文章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