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社会科学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什么是社会科学

    时间:2020-02-04 08:16:3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社会科学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要求,市社科联围绕“社会科学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发个言。这个主题很重要,也就是我们社科工作要体现强烈的大局意识、中心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社会科学如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个老课题又是一个新课题。说它是老课题,因为这些年来我们社科工作一直强调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这当中体现了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说它是新课题,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如何应对危机、化危为机,努力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对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下面,结合平时的思考和工作中的体会谈三点想法,谈谈认识、问题和工作。  

    一、要立足社科职能抓转变(要有服务意识)  

    社会科学作为以社会各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社会发展和管理的本质、规律或原理、原则、规范,揭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诸关系发展。我们经常讲,如果把自然科学比为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那么社会科学则是“方向盘”和“制衡器”。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都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目标模式的确定、价值观念的构建、人文精神的培育等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思想、制度、社会和道德基础。因此,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名话,加强社会科学有利于人们准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利于领导干部学会讲政治、懂全局,驾驭复杂局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特别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对社会科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对社会科学工作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新要求。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在核心价值目标引领下以统一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心去努力奋斗。但这种价值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则取决于社会科学功能和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社会科学在新时期的目标定位,就是要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紧密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认识规律、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二是对社会科学工作的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具体来说,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科学发展观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研究、阐释、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
    其次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针对CE实际,特别应注重培育创业创新文化,激发社会主体的创业创新活力,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增强区域发展的驱动力,形成科学发展的凝聚力;
    再次在研究重点上,必须更多的关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关照社会整体性的方式,发现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部分中彼此不适应、不平衡的问题,并给出有价值的建议。当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发展的速度与经济转型升级;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
    人们的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
    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滋长蔓延,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纠纷多发等),都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逐步解决的,也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深度关怀、全面真实地研究社会现状,发现社会深处潜在的问题,从发源处洞悉社会变化趋势,着力思考回答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三是对社会科学工作的方法路径提出了新要求。好的方法路径可以更有效地展现社会科学的价值,增强社会科学的影响力。这些年来,市社科联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社科联的指导下,注重创新平台、载体、机制,通过举办国际儒学论坛、建立市级课题立项制度、开展主题策论研讨活动、开设“CE人文大讲堂”、开展“科普周”活动等,社会科学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面越来越大,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但也必须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社科联的职能要求相比,与兄弟市地相比,在不少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大的方面来说,譬如如何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机制?需要破题;
    如何以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中心任务,更加有针对地研究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加强;
    如何更多的关注民生、关注基层,使社科普及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需要推进;
    如何更有效地促进社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使之真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探索等等,都需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转变理念,强化服务,制定措施,坚持不懈、认真有效地探索和改进。  

    二、要立足社科现状抓推进(要有服务条件)  

    为更好地增强我市社科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去年来,我们就CE市社科工作的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了调查报告,剖析了问题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并进入市“两会”政协会议发言材料,列入今年宣传文化重点课题继续深化调研,以期更好地明确发展目标、思路、措施和重点,更好地做大做强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社科公共服务体系(政策环境、体制机制、载体平台、人才队伍、经费保障等)。在这里简要介绍调研成果。  

    一是我市社科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感到,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相比,我市的社科工作仍显得比较薄弱,与全省兄弟市的距离也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  

    1、省、厅级以上立项课题较少,缺乏项目支撑体系。2004-2008年5年间,我市在省社科规划课题(省级)立项中的比例分别只有0.43%、0.33%、0.33%、1.25%、4.55%;
    在省社科联课题(厅级)立项中的比例也只有1.2%、0.34%、0.63%、0.94%、3.19%。显然,我市在全省社科系统各类立项课题中的比例偏低;
    开展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评审以来,我市所占比例也有限。近两年来,我市建立了市级社科课题立项制度,上报的省级课题及立项数有明显上升,但与我市文化名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还不相符。  

    2、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档次不高。(1)发表论文数量偏少,档次偏低。以社科工作者相对集中的CE学院(筹)和CE市委党校为例,每年发表的论文数人均不到1篇,核心刊物论文数则人均不到0.3篇。2004年第七届市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工作(两年一届)因申报数量不足而与第八届合并进行。(2)著作出版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5,学术专著明显偏少,以“编著”类为多。(3)获得省、厅级社科优秀成果奖的成果更少。近三届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共有500多项获奖成果(含优秀奖和学术进步奖),我市仅获1项学术进步奖。  

    3、社科工作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在省内外较有影响力的社科专家,在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以上人选中,真正属于社科研究系列的仅1名;
    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社科工作者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不高,从市委、市政府到市级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大多由市外专家主持,本市社科工作者的参与度还不够。  

    二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我们分析,导致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缺乏”:  

    1、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缺乏社科工作的意识,重视不够,还没有将社科研究工作上升到与科技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  

    2、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我省各市中,经济发达的杭州、宁波暂且不说,与我市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金华、丽水都已设立了社科研究资助制度。通过委员提案,我市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社科研究资金,但相对于庞大的整个财政预算来说,2万元的资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与全市科技项目的资助相比,是不对等和不公平的而近年来,全市第一批科技项目资助(市本级)经费均在300万元以上。2007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市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的奖励分别提高到5万、3万、1万元,而第八届(且与第七届合并,四年一届)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只有1200元。同是市政府授予的一等奖,两者之比高达1:80,而且获奖科技成果往往获得了大量的前期资助。  

    3、缺乏完善的社科工作平台。除市社科联之外,目前仅有三个县筹建了县级社科联,其他县(区)尚未成立社科联;
    学会建设缺乏刚性、难以刚性,许多学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工作不力问题,未能发挥团结同行的应有作用。  

    4、缺乏重点社科研究基地。从全国范围来看,高等院校占全部社科工作者75%以上,无论是立项课题还是获奖成果,80%以上来源于高校和党校系统。CE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使我市缺乏社科研究基地。  

    三是推进我市社科工作的对策建议。我们给党委、政府主要提了四条建议。  

    1、要构建社科工作的有效平台。要充分发挥市社科联的龙头作用,逐步形成以市社科联为纽带,县(市、区)社科联互动的社科工作机制,发挥各级社科联的桥梁、纽带和团结、协调作用;
    要加强学会建设,深化“学会建设年”活动,从健全组织机构入手,加强学术团体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科学设置社团年检前置备案制,继续开展优秀学会评比活动等,确保各学术团体有计划、有项目、有成果,不断增强各学会的凝聚力。   

    2、要加大对全市社科工作的经费投入。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社科工作的投入力度,主要用于:(1)资助市级社科研究项目。可比照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政策,市财政每年根据市第一批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总额15%-20%的比例,足额安排市级社科研究项目资助经费,并按照逐年增加的原则,使社科项目资助计划实现常规化和制度化。(2)加大优秀社科成果的奖励力度。考虑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现阶段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与市科技进步奖之间的比例在1:10到1:5的范围内比较合适。市财政应比照市科技进步奖的额度,将社科优秀成果奖评奖经费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并对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的综合性社科优秀成果实行配套奖励。加大优秀学术专著的出版资助。对发表在权威刊物上的高层次学术论文实行特别奖励。(3)保证社科普及工作经费。根据《CR省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办法》,比照市科协系统科普工作的经费预算,或切块或增额提留,保证社科普及经费。(4)资助和奖励优秀社科人才。出台市级优秀社科人才资助和奖励办法,从项目资助、学术交流等方面对优秀社科人才给予政策保障。  

    3、要重视社科研究基地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1)有效整合和发挥CE学院(筹)和市委党校的社科人才优势,由市政府出面,将两校命名并建设成为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切实发挥两校在全市社科工作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2)建立和完善优秀社科人才的培养、使用机制。开展社科学术带头人选拔工作,经过若干年努力,逐步培养在省内外较有影响的10名左右社科专家。增评市级社科拔尖人才(在第二、三届市级拔尖人才评比中,在每届30个名额中,社科类只占2个,且局限于新闻和文化两类,显然是不合理的),建议在以后的市级拔尖人才评比中增加社科人才比例,或单独开展社科拔尖人才评比,以改变“重科技轻社科”的现象。  

    4、进一步完善全市社科工作规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中心,围绕文化名市建设目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全市社科工作规划,更好地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文化社会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局部和全局、地方特色和面向省内外等方面关系),促进我市社科工作可持续发展。  

    三、要立足社科平台抓当前(要多做服务工作)  

    当前,我市社科工作总的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五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全市文化工作会议的部署和《CE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着力社科研究、社科普及、社科管理,进一步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基础、提升平台,深化完善、扩大效果上下工夫,扎实推进社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是深化社科研究。注重整合研究资源,把握研究导向,突出研究重点,努力形成社科研究的良好机制和良好氛围,促进我市社科研究成果集成和成果转化。  

    1、推进“省社科院国际L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加强指导服务,注重发挥研究中心的作用,加强区域特色文化研究。一要紧紧围绕CR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L氏文化研究》,全面系统梳理,深化系列研究,力争按时结题、多出成果;
    全面启动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加强课题论证,细化研究方案,设立相关子课题,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要按照CR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办法,制定规划、明确目标,分步推进“L氏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争取早日列入“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要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巩固提升相关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推进L家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2、深化历史文化研究。深化“CE历史文化研究工程”必须遵循“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体现特色、服务当代”的原则,有计划推进区域文化研究,以承续地方文化传统,不断增强区域文化软实力。重点围绕“两丛书”深化研究。其中《CE历史文献典籍丛书》在完成《方志专辑》编辑出版的基础上,启动第二辑《历史人物文集》编辑工作。要积极推进《CE历史文化丛书》系列研究,整合社科资源,组织社科力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姓氏谱牒、人物传记等CE文化脉络的系统梳理,加强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建设,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全面落实系列研究任务打好基础。要重点加强L氏文化研究,积极做好与省级有关部门对接,争取列入南宋史研究系列,努力提升L氏文化研究的成果和影响力。  

    3、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整合本地资源,借助域外力量,推动应用对策研究出新成果,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重点要加强社科研究机制建设,坚持和完善市级社科规划课题立项制度。一要加强项目跟踪,及时做好2008年度市级社科课题成果的鉴定、结题和成果转化工作。二要组织开展2009年度市级社科规划课题立项工作,用课题规划、立项引导应用对策研究的深入开展;
    健全完善协调机制,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社科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加强系列研究和协作攻关,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研究的集约程度和整体影响力。三要建立健全市级社科课题立项制度的运行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制定完善市级社科规划课题管理办法,推进立项制度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四要注重整合和发挥高校、党校、党政研究机构的社科人才优势,命名建设若干个市级社科研究基地,切实发挥其在全市社科工作中的示范和幅射作用。五要进一步加强服务,积极做好市域内省级社科课题的选题、包装、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的指导、联络工作,努力提升我市社科研究成果。  

    4、举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活动。继续发挥“策论研讨”平台的作用,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征文研讨活动。联系国情、党情,立足CE市情,回顾总结我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取得的新成就、新经验,面对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研讨厘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举措,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二是推进社科普及。认真落实《CR省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办法》,深化拓展社科普及载体,积极打造社科普及平台,努力构建市与县(市、区)联动,品牌活动与创新活动联动,“科普周”与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联动的新格局,大力推进社科知识下基层、进社区、到农村,不断扩大我市社科普及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1、巩固提升“CE人文大讲堂”。加强统筹安排,贴近时代需求,注重创意策划,提升传播体系,不断增强品牌效应。要积极做好主题确定、师资邀请、受众组织及媒体宣传等方面工作,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反响,不断改进完善,进一步提升大讲堂品位,扩大大讲堂的社会影响力。  

    2、精心组织’2009CE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实践证明,“科普周”活动已成为社科普及的有效载体。要继续按照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的部署和要求,及早谋划、积极筹备,丰富形式、创新平台,精心组织好大型广场咨询、社科知识竞赛、主题研讨、专题讲座、社科知识“七进”等系列活动。要注重深化市、县联动机制。一方面注重发挥社会科学各学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社科下基层”活动;
    同时重点指导、推动县(市、区)组织开展规模大、内容新、覆盖广的大型广场科普咨询活动。要切实加强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指导,完善机制,积极发挥省级示范基地市档案馆的作用;
    精心布点,加强培育,在全市各地逐步建设8-10个具有良好支撑功能和整合辐射能力的科普基地,构筑深入农村、社区的科普咨询网络,推进社科普及工作经常化、长效化。  

    3、进一步提升《CE社会科学》办刊质量。要继续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和方针,创新办刊思路,巩固提升办刊质量。要紧紧围绕 “创业创新、富民强市”主线和文化名市建设新要求,针对“理论前沿点、社会热点、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组织刊发一批高质量文章,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进一步提升学术性,增强可读性,体现地域性。  

    三是加强社科管理。积极探索完善新形势下社科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科组织网络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社科队伍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立足“三个推进”。  

    1、务实推进社科学会建设。加强指导、强化考核、推进交流、组织考察,巩固深化“学会建设年”活动成果。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制定《CE市学术社团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对所属学术社团的业务指导和统一管理,促进学术社团组织的规范运行和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坚持以“达标创优”为目标,以整改提高为重点,着力推进学会组织形式、内容方式、工作机制和服务手段完善创新,不断提升学会工作水平,彰显学会特色优势。根据省社科联要求,积极加强我市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日常管理,促进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依法、遵章、规范运行。  

    2、完善推进社科队伍建设。紧紧把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全市社科专家库”,把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选拔纳入市“115”人才工程,健全完善社科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管理机制,促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社科联组织建设。从我市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县级社科联建设。在三县成立社科联的基础上,重点推动、指导三地加强社科联组织建设和其他县(区)成立社科联工作,充分发挥县级社科联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和社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