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再读《唐璜》:戏剧化对白和自白与介入性叙事] 莫里哀唐璜戏剧

    时间:2019-05-15 03:24: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唐璜》(Don Juan)的作者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作为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一员,他的作品充满了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充满了对自由、民主的讴歌,也正因此而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唐璜》作为拜伦的最重要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部作品中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谈。学术界对这部作品的文学形式的界定主要有这样几种,即:讽刺长诗、讽刺史诗、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等。那么就被界定为诗体小说而言,很大的原因就在于这部作品具备了小说的一些基本特征——人物、环境、情节等要素。其中,对于“环境”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叙述者“我”来进行陈述;而对于“人物”的刻画除了通过“我”的叙事来完成,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之间的戏剧化对白或人物的自白来逐一揭示。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中“隐含的作者”(叙述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介入性叙事及评论)及其重要作用。鉴于以往对于这部作品在以上方面的研究及评论乏见,笔者特撰此文并且着力从以上两个方面(戏剧化自/对白和介入性叙事)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详细的重新的解读和梳理,希望这种解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研究者与读者开辟和获取一个别样的阅读视角和阅读愉悦。
      一、戏剧化对白/自白
      长篇诗体小说《唐璜》的故事情节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因此,笔者对此不再赘述。故事大致向读者展示了男主人公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首先我们来谈一谈这部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戏剧化对白或自白。故事一开始,介绍了一个长相帅气的天真青年唐璜被一个名为朱莉娅的少妇勾引了,而此时其高龄丈夫阿尔方索带了一帮仆从,打着火把,深夜来搜查她的卧室:女仆喊道:“太太,太太,——你听!/老天哪!太太,太太,老爷回来啦,/跟他后面来的人足有大半城/噢,谁听说过这样天塌的大祸!/别怪我,我可没透过一丝口风!/呵呀,快些吧,快把门闩拔出来/他们正上楼梯,转眼就到屋中;/也许他——他还来得及往外面跑,/那个后窗户我看也不十分高!”上面这段女仆的话语是如此的栩栩如生、鲜活生动,其话语是如此的具有“戏剧化”的特征,原因就在于它不仅在关键的时候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同时又向我们展示了说话者当时特殊的心理状态及其与女主人之间的不可告人的秘密——女主人与唐璜的“苟且”。而在此之后,男主人阿尔方索赶到事发地,而此时的女主人朱莉娅大声叫道:“老天在上!你是干什么?/你可是发了疯?我为什么不早死?/免得今天受你这恶鬼的折磨!……/你敢疑心我?想到这都叫我羞杀!/好,搜吧!”女主人说完此番话,男主人开始搜,可是搜遍了整个房间也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此时女主人朱莉娅接着叫道:“对,搜吧,搜吧!/侮辱加上侮辱,残害再加残害!/我就是为这一切才嫁给了他!/……可是够了!只要西班牙还有法律,/我就一天也不能再留在这里。/……你搜罗证据来破坏一个贞洁的女人的名声,这合适吗?老糊涂!/呸,忘恩负义、口是心非的野人,/你居然想你太太还会往下容忍?/难道是为了这个我自愿放弃了/我们女人都有的起码的权利?/我竟找了一个又老又聋的牧师/听我忏悔,因为换个人怕你起疑;/他从没有发现我有什么该责备,/反倒对我的清白感到很诧异,/他总疑心我是个未婚的女郎——/要是我走错一步你可多懊丧!”接下来,女主人朱莉娅就这样滔滔不绝地数落其高龄丈夫,为此拜伦用了20多个诗节来进行刻画。就是从以上引用的两三个诗节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女主人朱莉娅是如此的狡猾善辩、伶牙俐齿,更重要的是,她在遭遇如此危急的时刻竟然能表现得如此的临危不乱,不禁让我们也对其智慧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感到佩服万分。事实上,在《唐璜》这部作品中人物对白或自白并不多见,更多的是“叙述者”的叙事和描述,但是拜伦在关键的时候让人物间对话或自己说话确实让整个故事情节出现了戏剧化的发展和变化,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与此同时,这些对白或自白也同样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展示得相当准确和惟妙惟肖,看来拜伦在刻画人物方面也颇具功力。笔者不禁感言: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实更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小说家(尽管他写的作品中没有一部所谓的“小说”)。
      故事继续向前推进。唐璜与朱莉娅的丑事最终还是被发现了,也因此,其母被迫将其送去欧洲旅行,以此来躲避灾难。可是运气不佳,这位美少年初来乍到就遇到了可怕的海难,但是,在最危难的时候他却遇到了一位美丽的希腊少女海黛的搭救与关爱。唐璜与海黛的爱情就此拉开序幕。但是好景不长,海黛的父亲出海归来发现了此事,勃然大怒,说道:“只要我一声叫,立刻有千把刀子亮在这里,/小伙子,不如把你那玩艺收起。”/海黛紧紧抱住他:“唐璜,这,这是/兰勃洛,——我父亲呀,——快和我跪下!/他会饶恕我们的,——是的,一定会。/哦,心爱的爸爸,我已心乱如麻!/快乐和痛苦都有,就当我吻着/你衣襟的时候,我的心怎容得下/又是作子女的欢欣,又是怀疑?/你饶了他吧!怎样罚我都可以。”那么我们从这个自白中同样看到了美丽的希腊少女海黛的温柔和孝顺;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那位海盗父亲的凶残和粗暴。可是那位父亲却不依不饶,依旧我行我素,欲将唐璜置于死地。此时的海黛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死亡找我来吧!——是我错——我许给了他,/并不是他自己找来这个地方;/我爱他——要死就和他死在一起,/你说一不二,要知你女儿也像你!”这一番话语又给了我们另外一种印象,海黛一方面愿意为爱情牺牲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而另一方面,也隐隐约约展示出了一种遭遇强权毫不惧怕的个性。可以说,这样的对白准确恰当地刻画出了一个既温柔孝顺,又不畏强权、极其勇敢的少女形象。以上就是拜伦在《唐璜》中通过对白或自白对女性的刻画。
      故事继续向前发展,介绍了男主人公唐璜被卖到了土耳其的苏丹王宫,遇到了苏丹王的妻子以及一大群美丽的宫女,后来逃生出来碰到了一场战争。再后来他变成了攻打伊斯迈城的俄国大军里的英雄,从而又有了机会去彼德堡,成为了又一个拜伦笔下着重刻画的女性——俄国女皇卡萨林的宠臣,最后又作为她的外交使节被派到英国。到英国后他又遇到了另一个女人阿德琳,并与之有了一段奇特的经历等。但是,笔者发现对后面几个女性的刻画几乎都是通过叙述者的讲述来完成,并没有多少对白或自白,故此,就拜伦刻画女性的探讨我们先告一个段落。该作品中除了对女性的刻画采用了对白或自白的方式,对男性的刻画也有相当的一部分,并且也都是可圈可点。前述中对希腊少女海黛的父亲的 刻画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们千万不能忽略本书中最重要的角色唐璜。拜伦在其中对这个传统的西班牙文学中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良,这个以往被大家公认的“花花公子”或“登徒子”在拜伦的笔下被改造了,变成了一个心地善良的热血青年。同样,这种性格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物的对白或自白来得以揭示的。故事发生在上述提到的攻打伊斯迈城的战役中,唐璜在战场上从一群嗜血的哥萨克兵的刀下救出了一个十岁的小女孩。读完这个部分,笔者不禁感言:这种行为绝对不是一个“登徒子”的行径!拜伦在此塑造的男主人公克服了以前的弱点,没有忧郁,也不再厌世。可见此时的拜伦在人物塑造方面确实更加成熟了。请看下面的对白:“跟我来吧!”可是唐璜答道:“你看,/这孩子是我救的——我不能叫她/听天由命呵;只要你能指给我/一个安全的角落,使她不太害怕,/我就跟你去!”约翰孙四周望了望,/耸耸肩,一面卷衣袖并整理一下/……/唐璜说:“不管有多么天大的事,/我也不能离开,除非她的生命/能比我们这种处境安全得多。”/约翰孙说:“谁的命我也不能保证。/但至少,你可以死得光荣一些。”唐璜说:“至少我要耐心等一等。/我不能任这个孩子再冒风险,她已是孤儿,所以必须归我管。”唐璜与朋友的这段对话揭示了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做事果断,并且善良、极具同情心的人。纵观整部作品,这样的对白并不多见,但是却都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了:一方面合理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综上所述,拜伦在其鸿篇巨制《唐璜》中对人物的刻画是相当成功的。他通过人物间的对白或人物自己的自白完成了一项关键的任务:人物塑造。在诗歌中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段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时期是比较少见的。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拜伦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了不起的具有小说创作天赋的诗人。
      二、介入性叙事
      上面我们探讨了关于《唐璜》中的戏剧化对白/自白的问题,接下来该讨论一下这部作品中的“叙事”问题了。正如前述,这部作品被界定为诗体小说,因此,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把它当做小说一样来研究,当然也就无可厚非地就其“叙事”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当我们讨论小说的时候,肯定会探讨叙事的结构模式。叙事的结构模式大致有三种: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模式。在这三种结构模式中,尤其以全聚焦模式发展得最成熟和被小说家们使用得最为普遍。全聚焦模式中的叙述者可以说是“无所不知”,他所了解的信息多于任何一个故事中的人物,知道他们的一切情况,等等。就《唐璜》而言,其叙述模式就属于全聚焦模式。具体而言,这部作品中的叙述者不仅全知全能,而且甚至以第一人称的形式直接登场并凌驾于故事之上,通过发表议论来干预叙述的进程。如:故事开始,叙述者介绍唐璜的成长过程时这样说道:我说过,他在六岁时伶俐可爱,/在十二岁成了安静的美少年/……/他母亲的最大的喜悦是宣称:/她的小圣人是多么少年老成!/我当时有点怀疑,现在也还有,/但我要说的也不过只是胡扯:/我深知他的父亲,我观察个性/也还有些本领,——但当然,不能说,/从老子就能预卜儿子的吉凶,/何况他确实和他妻子不配合——算了我讨厌流言蜚语;我最恨/背后訾议人,即便是半假半真。这样的例子在该作品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叙述者“我”对故事人物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并且还会时常对人物评头论足。这个叙述者对于阅读过《唐璜》的读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过分介入故事的叙事模式也肯定是有其缺陷的:由于叙述者任意地介入故事情节,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故事的进程,同时也会影响部分读者的阅读兴趣等。那么是不是这种模式就应该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著名学者申丹客观地指出其作用:“尽管全知叙述者的议论不乏画龙点睛之处,但不再相信叙事权威的现当代读者都难以接受这种上帝般居高临下的议论。然而,我们认为,不应忽略在传统的全知叙述中,这些议论所起的种种作用。”可见这种叙事模式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是否喜欢这个全知的叙述者关键还是要看读者与之共同达成的默契程度。事实上,文学艺术就是建立在这种默契的基础之上的。众所周知,拜伦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其读者多如繁星,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与读者之间的默契程度是比较高的。
      在本篇文章中,除了讨论这个“全知叙述者”之外,笔者还想谈一谈关于这个介入性叙事或议论所起到的作用。正如前述,拜伦作为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中的一员,其作品充满了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充满了对自由、民主的讴歌,等等。而这些讽刺和批评就是通过这个叙述者之口来完成的。叙事或议论除了讽刺批评的作用,有时候还会产生诸如幽默诙谐的效果。请看此例:还是故事开始的时候,叙述者这样描述少妇朱莉娅——她把唐璜当做漂亮的孩子/时常爱抚着,——她这样做,自然,/可能是不怀他意,无伤大雅,/设若她是二十岁,他只是十三;/但设若他已十六,她二十三了,/那我可不一定微笑着旁观;这短短几年会有奇异的变化,/特别是在被太阳灼热的国家。读者在读完上述诗节后定然会开心一笑。究其原因就在于这段叙述饱含了其独特的幽默感:“奇异的变化”一词暗示着少年唐璜即将长大成人,也即将与少妇朱莉娅之间发生一些男女之事。而更有趣的是叙述者居然把这种“变化”归结于“被太阳灼热的国家”,这不禁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拜伦的幽默与诙谐。再如:唐璜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很严厉,从下面这一节也可以看出:还有那本家庭必备的弥撒书,/有如一切古板的祈祷书一样,/饰有各种插图;唐璜用的本子/更是画满了稀奇古怪的图像。/呀,我真不明白:人们怎能看着/那书页上男女亲嘴的丑样/而还有心祈祷!——但唐璜的母亲/把它收归已有,换给他另外一本。这一节除了把母亲对儿子的严厉表现出来,同时又体现出了一种讽刺和幽默——因为唐璜的母亲把那本有“男女亲嘴”插图的弥撒书“收归己有”。《唐璜》中叙述者的叙事与评论除了具有讽刺、批评和幽默的效果,还具有较明显的“男性叙事特征”,即:叙事中饱含了不严肃的反讽调侃特征。例如:哦,善心的女学究,天蓝的袜子!/哪一本书不是靠你们而走红!/你们以容貌为新的诗篇作广告,/何不也发给我一张“出版许可证”?/……/文风已荡然无存,诗名成了抓彩:/只能由俱乐部的蓝衣女士分派。/……/并非我对博学的天资有反感,/何况有时它容有成年的德行!/我见过一个深紫一派的女人,/就最贞、最美、最善——但十分愚蠢。这一段诗节也是出自这个叙述者之口,他表达了对当时的有才学的女性的调侃和讽刺,其中显而易见带有较为明显的男性叙事特征。其中“天蓝色的袜子”就是指有才学的女性。当然,从文字中对女文人的挖苦和讽刺并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我们似乎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时的女文人对男性统治的文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所以才会招致代表男性的叙述者的这样一番冷嘲热讽。
      三、结语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了拜伦的诗体小说《唐璜》中关于戏剧性对白或自白与介入性叙事两大问题。通过对这两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部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小说的特征,因此可以尝试在小说的研究领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当然也就告诉我们,叙事学理论不仅适用于研究小说,也同样适用于研究某些具有小说特征的诗歌等。
      注释:
      ①1400年意大利威尼斯由上层社会的妇女和她们的男友组织了一个学会,会员都穿蓝色袜子,从此有才学的女子就被称作蓝袜子。
      [参考文献]
      [1][英]拜伦.唐璜[M].王佐良,注.查良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09.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08.
      [作者简介]
      刘杨(1976-),男,贵州贵阳人,文学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学翻译。

    相关热词搜索: 戏剧化 叙事 自白 介入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