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2012春晚的文化反思]春晚文化,在数字时代重生阅读答案

    时间:2019-05-15 03:16: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春晚这朵美丽的迎春花年年不同,但相同的是关于它的探讨一直不断,那这样的文化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去面对和接受呢,本文试着解析其中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春晚文化 影视
      作为家家户户必备的文化大餐,央视直播的年度视觉大宴--龙年春晚一如既往地准时与我们相约在除夕之夜,不见不散,好像不看春晚就永远感受不到那股浓郁的年味。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年提高、各大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多样化春晚的频频亮相,步入“而立之年”的春晚面对众口难调的受众们,不论其是重口味的学者,知识分子,还是引车卖浆之流的普通百姓,总会发出不薄的非议和尖锐的批评,正所谓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春晚不免有这样的心境和疲惫之态。笔者对此现状有五味杂全的感受,现做一一表述。
      一、受众要有“及时沉默”的心态
      王小波在杂文《沉默的大多数》里提到,每个人都有选择沉默和话语的权利。他把那些有话没说出来的人即“沉默的大多数”归纳为弱势群体,殊不知那些沉默者是依了各种隐情而不表态的。当今参差社会,形态不一,各种声音借助强大的媒体力量进行大肆传播,从而引发了大众浮躁不安的心态,你一言我一语,都要说出自己的心声。
      不幸的是岁岁年年花相似,对春晚糟粕不堪的负面评析总会第一时间,作为头条新闻,出现在我们眼前。今年春晚播出后,天涯上就有帖子:上半场春晚是—云迪,力宏的基情,费翔的胸毛,王珞丹的姐姐,陈坤的眉毛。还有豆瓣里说:春晚主持人序列是,一对鸳鸯一对基,三个小受一个T,一个腐女看三P,笔者认为,虽然每个人都有言语的权利,但是专门为了找噱头,引起轰动效应的话还是不要说得好。直戳表演者和受众的集体无意识这一软肋,针对演员的特点,抓住空隙就要想方设法的无厘头。这些声音一旦发出无疑会对春晚所有参与者带来心灵的创伤,在给我们普通百姓带来仅有的点滴搞笑之外,更多的会造成集体的聒噪和浮华,日积月累,社会风气将会江河日下,丑态百出。这样的兴口开河和不负责任只会诱发和加重社会的不良习气,负面的东西越来越多。
      而同样作为80后精神领袖的韩寒,不出意外地,在龙年伊始,就发出了尖锐的声音:“每一个都是托,甚至连电视台的导播和摄影师都是托,他们在适当的时候切换镜头,转换机位,这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刘谦带了一个诈骗团伙来,演了一出话剧。”(见2012/2/17《广州日报》)作为平民的我们,此时此刻真切感受到的是唯美的灯光和魔术带来的神奇想象,我们不会注意到那些破绽,没有韩寒多智,也许时隔多日借助网络才会“恍然大悟”,正所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笔者认为中肯的声音自然多多益善。关乎今年春晚,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就见到学者冯骥才的文字,他这样评价道:“我还建议将春节放在申遗的首位,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丢失的年味,因为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精神内涵,春节都是中华名族最大的文化遗产。”这样发人深省的建议才是有价值的,让我们意识到对春晚这样正式的文艺晚会需要保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和警惕的心理,因为大众再要以暧昧不屑的态度对待,就有被时代丢弃而申遗的可能。
      我们需要听到受众类似这样有启示意义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的庸俗,媚俗。众所周知,大众欣赏的反响和回馈,对办好一档有质量的文艺晚会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怎样评价春晚以及对春晚的各种意见,对来年春晚的制作和创办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春晚作为通俗文艺晚会的大部头,它是得参杂娱乐因素以起到愉快放松的作用,但过分的谐谑就会适得其反,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因为我们知道,“大众欣赏有从众性,一种看法一经提出,便依样画葫芦,你说我说他说,其中不乏时髦的思维,却也显示出大众欣赏的文化消费性。所以人云亦云,出现了欣赏的惰性,不是跟着感觉走,就是跟着街谈巷议走。”[1] 由于受众的观赏习惯,人生经验,认识结构和认知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生活阅历的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受众对春晚的同一个节目的理解和认识往往都不尽相同。因此,大众鉴赏要把持好心里那杆称,在说话之前首先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我们的文化怀有开放包容之心。“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大众要有充足的耐性去观赏春晚,而不是逞眼下的一时痛快武断地就做出评论,更有说话者只是在制造毫无端倪的笑点,赚来阅读者的跟风。殊不知,真正有内涵的评析才是有意义的,耐人寻味的。只有这样,春晚才会常青不衰,积极健康地追求进步和创新。所以,对那些语出污秽者来说,及时的沉默是很有必要的。
      二、文艺“软化,不俗化”
      时代在发展,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免就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而一切公众语言或多或少都会带有网络的痕迹和烙印。于是乎,公众话语开始年轻化,并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开始成为一种文化精神。随着2011年广电总局限娱令的出台,各大媒体也做出了细微的响应。虽然,今年春晚大众依旧会发出“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的怨言,让我们欣喜的是,春晚正悄无声息地发生着改变,积极响应着广电总局的号召,似乎走向传统的回归之路。只要大众稍以柔和的眼观去关注,我想为今年春晚日夜辛勤劳作的人定会收到“投之以桃李,报之以琼浆”的效果。
      非常庆幸,龙年春晚正朝着这一目标迈进。羊城晚报报道说:有人评价今年春晚是最干净的一届春晚。的确如此,我们看到:“插播广告没了,软广告没了,贺信贺电没了,电视屏幕上亮相的知名企业家也‘消失’了” [2] ,龙年春晚呈现一片好景。“零广告”“无贺电”“不报时”这种将商业元素剔除的干干净净的现象实在让大众眼前一亮。这样贴合大众想法的做法,我想单这一点观众就会刮目相看的。
      网络用语的减少,也让我们看到了文艺切实担当的责任心。只记得王宏伟第一次说出了“hold住”,蔡明第一次开口说“肿么了”,董卿的“淡定”,沙溢嘴里的“穿越”,不像往年春晚播出后一打的网络用语,有质量没质量的话都会口耳相传,堵塞大众的耳朵。文艺要想创新就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更新和提高。
      自从1983年创办第一台春晚以来,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在指责和赞赏声中如期出现。将近三十年了,春晚无论是节目形式,晚会布局,还是主持人数的安排和主持风格,以及节目的整体包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突破和创新。正值这个关键时刻,龙年春晚让我们第一次有了回忆的氛围和感受,充满了怀旧情结。在大家为生计忙得焦头烂额的年代,坐下来仔细品味和回忆三十年的变化,看着短片《春晚的记忆》,听着歌曲串烧《致敬三十年》,不经意间就会落泪。回归过去,重温经典,在这万家灯火的除夕之夜数着过去发生的点点滴滴,颇有感触,正如麻花团队的小品《今天的幸福》里听到了“要多想着我有啥,别光想着我没啥”的声音,呼吁我们在物质社会横行旗下的当今,要有满足感和幸福感,切记过多的欲望将会吞噬我们向往美好和单纯的心,阻碍大众对幸福的追求。这样清新自然的文艺效果是值得我们双手赞成的。
      平易,亲民的龙年春晚除了草根达人的参与,似乎突出了“家”的主题。开场众多明星的夫妻搭台,家庭组合,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家的美好,体会到导演的别出用心。一个《回家过年》的短片透视了普通百姓对回家团圆的热望,现在又依稀看到了孩子盼妈妈的急切眼神,军人老母亲抚摸孩子时颤抖的手,那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又一次温暖了大众的心灵,谁又不渴望停留在家的舒适港湾呢?陈坤抒发内心的《好久没回家》,张也演唱自己风格的《远方的家》,宋祖英嘹亮的《叫一声爸妈》,农民伯伯朱之文深情的《我要回家》以及结尾曲不再是耳熟能详的《难忘今宵》,取而代之的是《天下一家》,这些足足孕育了今年“家”的主题,实实在在地打动着受众的心理,契合了我国“家天下”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艺就应该朝着这一方向前进,在通俗化的过程中真切地迎合大众的需求而不失优雅风范。比如杨丽萍精湛的舞蹈艺术《雀之恋》就将孔雀恋爱中的恐惧、激动以及兴奋的心理在举手投足中演绎得惟妙惟肖,让我们看到了舞蹈的无限魅力,提升了受众的欣赏层次,美化了受众的心灵。俄罗斯舞团奉献了美轮美奂的现代芭蕾《天鹅湖》,在经典与潮流的融合下,绽放了旺盛的艺术之花;李云迪和王力宏合作的创意钢琴《金蛇狂舞》,随着大屏幕led的配合,大众看到了音乐的多种形式,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疯狂,不免有人想窥视钢琴的高雅魅力和时尚情怀。雅俗共赏,应该是文艺作品立足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当然,“雅与俗达到高点时才能互相交汇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这也是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辩证法。
      当然,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目标,春晚就需要做大力地改进,力求不变中的千变万化。期待在蛇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还会让大众眼前一亮,出现更多精彩而有意义的节目,让那些审美疲劳的观众在守岁时也会深深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欢喜,从而满足大众“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满春园”的要求。,驻足于央视春晚的大联欢中,乐此不彼。
      
      
      

    相关热词搜索: 春晚 反思 文化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