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对语文教学无效性的思考】 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时间:2019-05-12 03:28:0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界,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语文课程文本的解读、学生主体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方法等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并没有多少新意。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要让学生掌握什么,知道什么,我们常常含糊其辞。纵观语文教学,我们发现,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对文本的解读。而文本解读中我们教师重在分析讲解文本,以便让学生能理解文本。可以说,我们的阅读教学就定位在对文本的理解这个层面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解读着不同的文本。但对学生来说,文本的解读又有多大的用处呢?特别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有多大的帮助?
      我们说语文教学的效率低下,究竟低在什么地方?笔者认为不在我们的方法,而在我们的教学目标。我们将语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对文本的解读上,让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文本、感受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目标,而这种理解主要靠教师的分析讲解。但许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还没有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和体验,就在那儿大讲特讲,其所讲的不过是从参考书中,从别人那儿得来的所谓的对文本的权威解读。我们就像一个搬运工把人家的东西经过自己再搬运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有这样的认识、这样的体验和感悟,也就不得而知了。新课改中,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想要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喜欢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让他们讨论交流,这只是重视了过程,但是至于学生讨论了一些什么,经过讨论交流他们的认识有了那些收获,也是不得而知。时下,我们应将目光集中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来,对于怎样才能真正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才能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语文教学的病根究竟在哪儿,这确实是个值得思考问题。
      过去,我们将语文课程性质定义为工具性,认为语文就是为了学习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于是,我们在讲授,我们在训练,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后来人们又提倡人文性,似乎语文就是人文性的东西,于是乎大家又一窝蜂的谈论人文性。在教学中架空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在那儿空谈人文性,使得语文教学失魂落魄,最后,语文教学的效果还是不明显。新课改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语文实施过程中,有人要改变方法,有人要改变课程的性质,有人提倡要回归到人文性上来,有人有主张要回归到语言性上来。教师不是偏向人文性就是偏向语言性,在这两者之间很难取得一个平衡。我们提到传统教学总是要说到工具性,似乎造成语文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重视人文性。
      事实果真如此吗?看看近几年来的新课改就会发现,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课程的性质问题,而是我们没有真正抓住语文课程的根本,没有抓住语文教学之魂。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开始探讨语文教学的内容问题就是最明显的证明。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东西还没有解决,许多语文教师还不知道语文教学究竟要交给学生什么。这些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也就很难谈语文教学的效率了。现实中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领着学生在做什么呢?在分析研究文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在解读文本。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样的解读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导致语文的重复性劳动和无效劳动。由于受教师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的影响,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表面,学生不能透过文本认识文本背后作家深层次的思维,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本质的东西,也是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感性阶段,还不能让学生上升到理性阶段来认识文本,分析文本,解读文本,导致我们学生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不能沉到下面,探究文本背后作家对生活的感悟、体验与认识。例如面对迪金森的《神奇的书》这样一首富含哲理的文本,我们的教师在教什么呢?在引领学生学习文中的比喻句。“文章讲述比作什么了?”这是语文老师常问的一个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学习了一点修辞知识,很快就能回答。然后就是“为什么要将书比作航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一番,作为教师似乎感觉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作为学生似乎知道这些也就完结了。但是作者写这首诗时的那种对书的深刻体验认识,就包含在这样的比喻句中,更需要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教学空间的开拓,需要教师结合实际进行一些必要的引申,让学生切实感受一下书的神奇,感受那些比喻句中所包含的作家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从语文教学中真切感受到书的神奇了,那么我们的许多任务才算是完成了,教学才算真正落到实处了。可惜,大多数语文教师仅仅让学生表象地知道了一些比喻句,却躲避语句背后的作家内心世界中深刻的体验,结果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还是不深、不透。语文教学是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性上,还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对作家思想认识的情感体验上,是与作家思想情感的同频共振效应上,这是其一。其二,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将一篇文章分析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但是却忘记了让学生的认识深化、升华。我们没有从文本生发开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让学生去看自己的生活,培养他们那双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没有培养出这样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衡量我们语文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尺之一。作家将生活图景化作一个个精美的文字,读者就应该将一个个精美的文字化作一幅幅生活的图景。学生之所以学完课文不知道自己究竟学了一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就是因为语文教学脱离实际,从文本到文本,从语言到语言,缺乏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缺乏语言背后的生活与作家面对生活产生的那种思想情感,所以,对文本学生不能产生共鸣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一篇篇的文本,而不是分析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长时间的重复性的劳动,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从而也就对语文学习产生怀疑。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无效的根本原因就在这儿。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要转变教学方式,特别是要提升语文教师的根本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王文义,周翠琴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学校734100)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教学 无效 思考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