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让孩子乐意读古诗:孩子不乐意写作业怎么办

    时间:2019-05-11 03:19:3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古诗作为一种与学生隔阂最大的文体,向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题,特别是低段古诗教学。在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这几年实验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只有让学生乐意读、喜欢读,才能真正引着他们走入古代经典诗文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教学袁枚的《所见》一诗的过程中,笔者更是想尽办法,让学生愿意读、乐意读,在读中积累,继而成诵而不觉疲乏。
      一、 比较读: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初读诗文,认识生字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古代诗文的朗读讲究节奏,因此教师的范读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朗读的方法。然而,仅仅让学生听着老师读,照着老师的样子读,这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低下。换个方式,让学生主动来构建“正确朗读”的方法:听老师读,请你比比看,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学生们的探知欲、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镜头回放】
      师:真好,题目读得既正确又清晰。那么今天我们的学习从倾听开始。听老师读,请你比一比,老师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生:老师读得很慢。
      师:是的,读诗就得边读边思考意思。你来试试。
      (学生慢速有节奏地读诗。教师纠正“振林樾”三字读音)
      生:老师“意欲捕鸣蝉”这一句读得很流利,我读不好。
      师:这句话的确不好读。跟着老师读读。(教师慢速范读,学生跟读,其他同学同桌对读,要求读正确)其实你已经很了不起了。这句诗中的“鸣蝉”是个新词,前后鼻音都读正确了。见过“鸣蝉”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出示蝉停留在柳枝上,并配上清脆的蝉声,学生纷纷表现出喜爱的神情)
      师:看着它,你心里真想干什么?
      生(露出激动的神情):我真想抓住它。
      生(做出捉蝉的动作):我真想抓到它。
      师:心里真想抓到这鸣蝉,是哪句诗的意思?
      生(齐):意欲捕鸣蝉。
      (之后教师随机指导“忽然”“闭口”等生字新词的读音)
      整个“初读感知”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同桌练读、个别朗读、全班齐读等平时常用的教学形式,也显得更有实效。笔者以为,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优劣、上下之分,关键要看学生是否乐意接受,还要看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堂上,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同桌互读这样巧妙的组合,学生的学习劲头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二、 表演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也来当一回牧童
      “诗有境”,读诗不入境,重复读个三两遍自然就味同嚼蜡了。这首诗歌的意境恰恰都是围绕着“牧童”这一人物形象构建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走入诗歌的意境,笔者引导学生三步走。①呈现画面:通过朗读,将学生“所见”的人和物运用多媒体一一呈现出来;②回到诗歌:将这些人和物在诗歌中找到对应的词,画下来读一读,边读边联想;③想象意境:让一个个孤立的“东西”,通过教师的伴乐读,学生闭眼想象,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动画片”。
      【镜头回放】
      师:古人云:诗中有画。读这首诗,你看到的画面有些什么人、事和景物呢?
      (学生分别回答: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教师根据学生说的贴画)
      生:老师,还有歌声!
      师:真了不起啊!读着诗,你不仅能看见画面,还能听见声音。(教师随机播放《快乐牧童》)
      师:这些人和事物,诗歌中是用了什么词呢?画出来。对于文章中的关键词,我们要学会圈画。读读看,能否边读边在脑中想出它们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在你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很开心。
      生:我看到牧童想抓蝉。
      生:我还看到牧童在唱歌。
      师:真好。现在闭上眼睛,老师慢慢读,你在脑海中展现看到的画面、听到的歌声。(师伴乐朗读,学生闭眼想象。朗读完毕,学生睁开眼,大屏幕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
      师:你刚才仿佛不是在读诗,而是在看什么?
      生:我在看电视。
      生:我像在看一部动画片。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那就让我们边读诗,边把自己放进诗歌动画片里去。(学生兴奋地齐读,教师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如果我们能边读边演牧童,那就更棒了。(教师让学生学着牧童的样子放松地坐着)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
      师:注意下面一句动作要变了。
      (学生有的手捂嘴巴读,有的站直了读——忽然闭口立,俨然一副小牧童的样子)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你们想不想成为这部动画片中的牧童”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表演读,全班同学边表演边读,想象诗歌意境。其间笔者随机采访几位学生:“你为什么不继续唱歌?”学生回答:“我想抓住鸣蝉,我再唱,它要跑了。”“我真想抓住鸣蝉,我望着鸣蝉就发呆了。”课堂上出现这样的回答,显然与学生全然进入诗歌意境是分不开的。
      诗歌要读懂,但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枯燥的字词理解,显然并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白诗歌意思,更不敢妄谈体会诗歌的情趣了。如《所见》这一类很有趣味性的诗歌,仅仅通过想象恐怕很难让学生感受古诗的妙趣,看画面读、表演读,让诗歌成为自己亲身体验的写照,学生自然读得情趣盎然。
      三、 交互读:其实古诗还有更有趣的读法
      在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表演,有情有趣地读懂了这首诗之后,笔者就引导学生自个儿拍着手带着节奏来读。之后,他们发现这样自得其乐的朗读还不够带劲,于是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和同桌运用交互拍手的方式来读。学生个个小脸通红,乐乎所以地读着这首五言绝句。最后,大部分学生都能自然而然地对这首小诗熟读成诵了。
      【镜头回放】
      师:其实,读诗还可以有很多种办法。
      生:就像上课之前一样,拍着手来读。(课前小朋友已经会拍手读诗)
      师:那就让我们拍着手读读看。
      (全体学生有节奏地拍着手读)
      师:其实,我们还可以同桌互相拍手读。
      (同桌学生运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形式拍着手读,之后请一对同桌展示读给大家看)
      师:如果拍着手,能够你一句我一句背下来就更棒了。(学生进行“背诗接龙”)
      师:老师发现有位同学能够一个人全都背下来了。
      (一生边拍手边背诗,背完之后,其他学生纷纷表示:我也会这样背)
      其实,《所见》一诗看似语言通俗实则情趣盎然,读之令人不禁失声一笑。如何让学生熟读成诵?让学生自由多读,然后背诵,当然是一条捷径。然而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显然这条“捷径”会让学生对古诗越来越失去应有的兴趣,最终即便积累了也是枉然。
      古诗,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经典元素自然不必赘言,其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形成语言应用能力,同样大有裨益。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积累这样的文学形式,多读、熟读、背诵是必经之路。既要让学生“读好”,还要让学生“好读”,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低段古诗教学中,教师只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阅读,把听、说、读、演、唱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就会相得益彰,再给以多种评价方式,一定会使学生对古诗、对语文产生兴趣,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受益一生。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322000)
      

    相关热词搜索: 古诗 乐意 让孩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