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从接受美学看《功夫熊猫2》电影翻译中的流行语因素|我最喜欢的电影是功夫熊猫翻译

    时间:2019-05-01 03:30:4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 电影的配音和字幕翻译对于观众欣赏译制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美国梦工厂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2》,其汉语译文诙谐幽默,有着很多的流行语元素,颇受观众喜欢。究其成功因素,其中之一是充分考虑了观众因素。因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该片语言翻译的特色,从而为电影翻译开拓实用而有效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功夫熊猫2》;接受美学;流行语;期待视野
      
      电影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而且是借助于声音、文字、画面等传达故事情节、唤起观众感官共鸣的一种多元化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尽管现在中国电影观众的英语水平有所提高,很多人依然需要依赖于字幕翻译或配音来达到对外国影片的全面理解和欣赏。因此,电影翻译对于观众欣赏译制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功夫熊猫2》,是2011年最热门的外国影片之一。观众对该译制片的喜爱,不仅因其故事编排得巧妙、故事角色选取的新颖、拍摄技术的先进,还归功于其语言的诙谐幽默性。而其语言的幽默,与其配音和字幕翻译中点缀着许多流行的语言因素分不开。
      一、理论依据
      (一)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提出的。姚斯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间的关系中,读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或者仅仅做出一种反应,相反,读者本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姚斯,1987)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艺术品具有被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不断接受的历史性。作品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等方面,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二)接受美学与翻译
      接受美学从斯坦纳详细叙述阐释学翻译模式起,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于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其核心是翻译等值理论,以奈达的动态功能为代表。20世纪80年代,接受美学进入我国翻译研究视野。杨武能先生(1987)指出,翻译家既是阐释者又是接受者,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译者→作者和读者→译者→作者的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此后的研究者们对于接受美学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其一,从翻译研究的接受美学视角出发,审视接受美学对翻译批评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其二,把接受美学用于探讨翻译中译者的主体地位与译文读者的参照地位。如刘铮(1991)通过阐述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从读者审美角度和译者角度论证了“翻译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共时的”。其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审视翻译的过程,如马萧(2000)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讨论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其四,把接受美学用于探讨翻译中文本意义的未定性,如朱建平(2006)指出,翻译本质上是解释,文本的文学性越高,未定性程度越高,译者的介入程度和对文本的解释度就越大。
      不管研究者们视角有何分歧,表述如何不同,接受美学给翻译的启示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是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考虑的因素之一,翻译作品尽量要做到: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理解和感受,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理解和感受基本相同。
      (三)接受美学与电影翻译
      电影翻译,目的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国外引进的电影,以达到娱乐和鉴赏的目的。可以说,源语电影的译制,不能不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接受因素。电影翻译最终要实现的是让目的语观众在欣赏译语电影时的“读者接受”与欣赏原声电影的源语观众的“读者接受”基本相似,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求得“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根据题材和内容,电影可分为经典电影和通俗电影。通俗电影,其受众群体是一般民众,其翻译的语言需要更通俗化、大众化,满足观众的时代心理需求。当前,随着电影市场的高度商业化,一部译制片要想获得更好的票房,要考虑它能否能达到放映时期现场观众的当前审美需求。
      二、《功夫熊猫2》的译制片语言特征
      及其流行语因素分析《功夫熊猫2》是2011年暑期档放映的一部老少皆宜的美国动画电影,这部电影包含着如今好莱坞电影工业的整体最高造诣,是一个极其立体的作品,从故事到娱乐性到教育性,都是追求能最自然地让观众接受。该片在中国的成功,除了很多其他因素之外,其翻译语言考虑了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使用了流行化的译入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以下翻译实例可见一斑:
      Oh,Master Shifu.Gotta go.See you later.(噢,师父。我闪了,待会儿见。)
      该句是熊猫阿宝对师父说的话,在源语电影对白中,用了口语体“Gotta go”。如果该句翻译成“我走了”,虽然也可以表达原文意思,但在中国读者听来,显得平淡如洗,听不出书面体和口语体的区别。而在中文版电影中,翻译成了流行语“我闪了”,既符合青少年心目中动画人物的语言,也符合熊猫阿宝的可爱特征。
      根据流行语的分类,《功夫熊猫2》译制片中的汉语流行语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是外来语言,如英语中的音译词,如“酷”,其使用者和传播者最初是英语使用者,后来扩展到普通大众;其二是网络语言,如“神马都是浮云”,等。这些词汇的诞生最初是别字,而后以讹传讹,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语言的快速传播,迅速成为当下所使用的流行词汇;其三是电视广告语,比如影片中有“这还是限量版的。”“记住了神龙大侠,一切皆有可能。”等,“一切皆有可能”和“限量版”原本是广告语言,后成为流行语汇,因电视观众的庞大和电视明星效应而在民众中广泛传播。这样的流行语素,很容易被喜欢追随社会潮流的人群接受。
      三、从接受美学看《功夫熊猫2》
      翻译中的流行语的使用从以上分析看出,《功夫熊猫2》译制片中充斥了很多流行语元素。这样的流行语每次出现,都会博得观众的笑声,给电影增色不少。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流行语在该片翻译的应用,考虑了受众群体的读者因素,契合了其语体特征,也满足了该片观众的期待视野。
      (一)译文使用流行语,符合《功夫熊猫2》中译文受众群体的语体特征
      关于流行语的定义,英国词典学家帕特里奇解释为“一种时兴流行、公众喜闻乐见的俗语”。流行语的主体,最初是领导潮流的年轻人,他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语言使用上都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民众乐于仿效他们,从而能使流行语风靡,最后普及到社会的大众群体。
      从题材来讲,《功夫熊猫2》首先是一个具有好莱坞效应的动画片,它的观众首先是青少年。青少年喜欢新颖独特、拒绝墨守成规,因而他们在语言使用时突破传统主流语言规范,寻求简洁、新颖的表达方式。因此,青少年最易成为流行语的追随者、使用者和倡导者。而《功夫熊猫2》中的翻译版本中,“好萌呀!(Oh.Its cute.)”“帅呆了!(Awesome.)”“我爱死你们了。(I love you guys)”等这样的流行语,很容易在青少年中引起共鸣,博得他们的喜爱和追捧。随着社会流行的飞速传播,普通民众也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并使用流行语言元素。因此,观赏《功夫熊猫2》时,译语中出现了“我来搞定。(I got this.)”“会死得很惨。(Youll get the fangs.)”“拜托。(Excuse me.)”,非常符合平民化的语体,比文艺语体更为符合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

    相关热词搜索: 熊猫 流行语 美学 功夫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