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文本细读【浅议文本细读】

    时间:2019-04-24 03:23: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朱光潜先生在《美学》里有这样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这里把“走”换成“读”,就变成了文本细读的定义:慢慢读,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语文老师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文章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语言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挖掘语言的多面内涵,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其次是渗透,在教学中渗透语文意识,挖掘出文本中的“点”,关注语言是如何表达的,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是迁移,指导学生读写互动,由读到写。
      怎样才能敏锐地挖掘出文本中的“点”?许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只看一本教参,或者只是简单地上网找一下几个问题的答案就算把课备完了。事实上,这种备课等于没有读教材。我曾参加过“凤凰语文”一次关于文本细读的主题讨论,那次讨论的主题是细读《莫泊桑拜师》。通过这次讨论,我找到了文本细读的几种途径:
      一、朗读
      朗读是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教学时老师要进行深情范读,并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情形展如何朗读通过朗读,学生更容易走进作者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更容易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细读文本时,朗读这个环节必不可少的。朗读是赋予作品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它有助于理解。尤其是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更要通过朗读来感受内在的东西,如果读得声情并茂,就能通过人物语言感悟到作者的内心。
      有时候,朗读能够替代理解。在《但愿人长久》一课中,课文第四小节的“埋怨”一词是个教学的点。通过理解“埋怨”一词可以体会到苏轼复杂的心理。
      在备课的时候,我也学着用“埋怨”的语气读了这段话。这一读就把文本读透了。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啊?他是在借月亮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啊!正因为月太圆、月太明,所以才会勾起他无限的乡思之情。
      我们很多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不好意思进行这样的朗读,所以也因此而错过了许多文本细节,也就失去了文本的内涵,这是作为教师的一种遗憾。
      二、交流
      许多人都喜欢一个人埋头钻研教材,其实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正如有人这样说:“如果我给你一个苹果,你给我一个苹果,最终仍是两个苹果;如果我给你一个想法,你也给我一个想法,那最终会有无数的想法。”备课时,教师互相交流一下,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
      在我们办公室,每天都有这样的交流。我们上午第一节没有课的老师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交流文本。
      记得在教学《老师,您好!》一课前,一个老师问了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春晖”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我和另外两个老师翻看了手上的几份教学用书,又上网查看了一下,都认为“春晖”一词在文中应该指“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但在教学用书和备课手册上都不是这样解释的。到底怎样来解读这个词语的意思?
      我们把第二小节又读了几遍,终于达成共识:“春晖”和后文中的“朝霞”一词都是指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带来了美好的一天。在交流的氛围中,往往也能达到文本细读的目的。
      三、读透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上课也是这样,不听别人上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听别人的课,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等于别人把教学的大门打开了,我跟随他进去以后,不但他的发现属于我了,他没有发现的,我也很容易发现。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就会在这座“山”里有很多新奇的发现。
      读透文本并不只是现场听课,还可以去看一下各种名师的课堂实录,从实录中我们也能找到文本的“点”。
      我在教学六年级古诗《渔歌子》时,阅读了大量的课堂实录,终于找到了一个被我忽略的点:不须归。
      诗人为什么不须归?难道仅仅是被美景所吸引吗?不是的,结合诗人的生活背景和诗人的家庭情况,不须归的理由跃然纸上——原来他是官场被贬,躲藏到山水间来的。而他的哥哥则希望他能回家,因为还有家人在等着他。此时诗人就处于这种“归”与“不归”的矛盾挣扎中:归,那是不愿意的,因为他已经看破红尘,看惯官场的尔虞我诈,他只想置身于这山水之间,做个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简单人;不归,那是不孝的,因为他还有父母要赡养,还有妻儿在等待。
      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借着钓鱼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正是诗人张志和的高明之处。
      细读完这个文本,我在教学时就心中有数了。所以在学生学完全诗后,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诗本身带来的美好景色,更是诗人那复杂的看待生活的感情。
      对待一般的文本,细读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完全地读进去,又要跳出文本,清醒地读出来;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
      结语:文本细读只是个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劣往往取决于老师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文本解读能力才是支撑一个老师自我风格形成的核心要件。教师如果缺少了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仅仅习惯于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就永远无法与文本进行高质量的对话,也不会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细读 文本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