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正视“男孩危机”现象:男孩危机并不存在

    时间:2019-04-14 03:16:5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男孩危机”现象悄然出现  舞台上,他们千娇百媚;舞台下,他们个个都是纯爷们。日前,在武汉市汉口三阳路举行的一场动漫展示秀上,一群在校大学生的“伪娘”表演,征服了在场的观众。不过,“伪娘团”火爆的同时,加剧了一些人对“伪娘现象”的忧虑。
      提及女性之美,人们油然想到川润水浸的娇柔娴雅;提及男性之美,人们则想到阳刚、俊朗,想到果敢、有担当。可现在,人们发现不少孩子的性别色彩似乎不那么泾渭分明了,有的男生一口娘娘腔,满身脂粉气,娇媚到让纯正的女生自叹不如。教育界人士对这种男生阴柔化现象忧心忡忡,认为必须正视男孩危机。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呼吁关注教育中的“男孩危机”,并建议“因性施教”。
      不可否认,男孩的教育问题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个例。
      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二小郑老师的班上一共45人,男女生比例相当。如果以三分之一学生人数作为一个成绩阵营,排在第一阵营的15个学生中,男生只有5人。“最多5人,有时候男生还要掉下去一个。”郑老师告诉记者,成绩最差的阵营里,男生倒是占了多数。
      郑老师班上班干部一共7人,只有学习委员和体育委员是男生。“当学习委员的那个男生成绩好但不太爱说话,一般认为学习委员的工作不需要太多的沟通,只要辅助老师做一些工作就可以了。体育委员人高马大,比较擅长体育。”郑老师说,只有那些不太需要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工作,像体育这种女生实在不擅长的项目,男生才能略胜一筹。
      郑老师班上男生的处境不是特例,如今中小学里,女生的出色已经显而易见。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里,男生比不过女生的状况存在多年。长沙一所示范性高中校长告诉记者,10年前,学校就已经出现女生人数多于男生的状况,一度戏称自己快要变成“女中”校长。这些年,为了扭转女生太多的局面,在招收“推荐生”“自荐生”时,学校会偏向招收男生。
      环顾不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女生的比例也是逐年升高。中南大学一位退休教师告诉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南大学工科专业,女生堪称“熊猫”,有的班级甚至被叫做“光头班”,到现在,情况则发生了不小变化。
      学校阶段的阴盛阳衰,很可能已经延续到成人后直到婚恋阶段。如今大城市中“剩女”盛行,如果女性要求自己的丈夫必须比自己优秀,而学业又与职业、社会地位相关,那么,制造“剩女”的根源,也许可以追溯到男生的学业危机。
      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并非中国特有。在十多年前,国外学者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把它命名为“男孩危机”,而男孩的“学业危机”是“男孩危机”里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20世纪末,西方学者出版了一系列讨论“男孩危机”的著作,在很多国家,男孩不如女孩的情况让学者们感到焦虑。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人类学教授莱昂内尔·泰格则在《男性的衰落》一书中写道:“似乎看来男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确是成绩欠佳,而女生的表现却正变得越来越好。当然,这没什么不好。然而,问题仍然摆在那里:男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学者很早就发现,不仅是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教育方式,对于男孩的天性来说,是一种束缚。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指出:“学校中‘纪律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教师必须常常花大部分时间抑制学生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把心思放在教材上。学校很重视宁静;鼓励沉默,奖励呆板一律的姿势和运动;助长机械地刺激学生的理智兴趣的态度。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遵守这些要求,如有违反就要加以惩罚。”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应该都有一个班上最捣蛋的同学,而这个最让老师头痛的同学,恐怕十有八九是男生。男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更喜欢体育活动、动手实践、挑战和观察,但现代学校教育,需要学生安静、服从、按部就班。
      学业危机,只是男孩危机的一个表现,事实上,不论体质还是心理健康,男生的水平都在下降。一份1985年~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年间,中国城市和乡村男生,肺活量、速度、耐力、下肢爆发力、力量素质等指标,全都在下降。
      客观看待男孩与女孩之间的差异
      现代教育体系中,男生为什么显得“笨”一些? 首先,不清楚男孩与女孩在成长上的差异,使得男孩无法得到更科学的对待是个主要原因。
      有分析认为,男性拥有Y染色体,与女性的X染色体相比,Y染色体脆弱、不稳定、易变异,且难以修复。从生物学角度看,男性生理上的“落后”,从一出生就已经表现出来。有一项研究认为,一名刚出生的女婴的身体机能,已经与出生6周左右的男婴不相上下。
      一些家长能够接受婴幼儿期的男孩比女孩落后的现实,然而,一旦将孩子送进学校,一夜之间,家长们似乎就忘记了男孩女孩之间的差别。
      由于大脑结构的不同,女性在语言能力上普遍比男性更强,在偏重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女性很容易表现出优势。在长沙市某中学理科实验班的面试中,老师发现,女生普遍表达自如、词汇丰富,而男生大多内敛、紧张。面试过后,女生很容易给面试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
      男孩的晚熟不仅表现在身体机能上,与同龄女孩相比,其心智发育也更晚,自控能力更差,因此,他们更容易贪玩。明德中学英语老师朱晓云告诉记者,她班里成绩较差的男生,普遍存在沉迷电脑游戏的问题,沉迷游戏的后果,不仅是影响学习,也限制了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的能力。“他们只有在游戏这个话题上能够互相沟通,久而久之,这些男生变得越来越沉默,或者仅仅在一个小圈子里交往。”
      现代教育忽略了男生与女生的不同,男生的学业危机,正是这种不同被忽略的结果。
      但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上还有不少人对男孩和女孩之间的差异熟视无睹。
      有媒体曾经报道,每到8月,我国都有一些地方出现剖腹产高峰,相当多的准妈妈是为了让孩子不超龄读书才选择剖腹产,其中不乏有人提前一个月让孩子降生,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不比别的孩子晚上学。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提早入学对大部分男孩来说是“灾难性”的,有可能“酿成摧残男孩的悲剧”。   “每个人有三种年龄:历法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讲师李文道博士说。历法年龄是指一个人从母体降生开始,按年月累计的年龄,它反映了一个人出生后的时间长度。生理年龄是指人的生理实际成熟或衰老的程度。心理年龄是指人的心理实际成熟或衰老的程度。
      “男孩子在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发育发面明显晚于女孩。”李文道博士说。他介绍,2006年,美国心理卫生研究所的15名神经系统科学专家组成的一个专家小组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该报告详细记录了大约2000个4岁~22岁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的大脑中,很多区域的发育顺序和速度都不相同。
      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整个社会,似乎都很难接受男孩更加脆弱的现实,通常的观念中,男孩总是被看做更聪明、情感上不那么敏感,因此男孩不需要更多的关注。男生暂时“落后”的现象,很容易被家长和教育者忽略,而层层淘汰的考试制度,很可能让那些“开窍”较晚的男生,错失各种机会。
      对于这一点,慈利县一中卢伯友老师有过切身的体会。他曾教过一名男生,成绩在年级中排名很靠后。初中毕业后,这名男生被家人送到美国读书,门门成绩得A。在卢伯友的印象中,不少刚进校成绩不好的男学生,在受到教师督促和鼓励后,往往能成为“黑马”,他发现,男生成绩不好的原因,大多是精力耗费在学习以外的兴趣上。
      记者至今还记得儿时邻居家的一个小男孩。
      小男孩被大家公认为是聪明孩子,他的父亲便早早对他进行了智力开发,四五岁就能做简单的加减法。于是,仅仅5岁半的时候,小男孩便被送进了学校。
      刚上学的时候,小男孩的学习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随着父亲早教的储备逐渐用完,小男孩的学习问题越来越明显。他跟不上同学的步伐,学习成绩很快就排在了后面,后来到了高年级就不得不留级了,即使这样,这个男孩的学习一直没能赶上来,勉勉强强把中学上完。
      不少家长觉得,男孩子小时候成绩不好没关系,因为他们慢慢会赶上来。确实如此,过去,女孩子可以称霸小学,但是到了中学男孩子就会赶上来并迅速超过女孩子,但是现在,男孩的这种后劲儿似乎没了,他们不仅在中学的时候没有赶上来,甚至到了大学仍然落后于女生。
      李文道解释说,“男孩危机”伤害的不仅是男孩,这背后,是整个社会和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男孩显得“落后”,而女孩则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长沙实验小学校长刘芳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家长和学校教育所关注和追求的,实质上是要男女学生都向着男性成功的标准和方向去努力。这也意味着,女生必须要做出超强的意志努力,改变自己的自然本性去适应既定的男性规则和标准。”刘芳兰认为,“男孩危机”背后的实质是,无论当下的教育评价还是社会评价,都无视两性的差别,用同样的标准要求男性和女性。
      现代教育和社会评价的改变,是世界各国“男孩危机”出现的背景,不过,“男孩危机”在中国还有着独特的原因。中国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结构,使得家长对孩子抱有强烈的期待,不管这个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家长的眼中,女孩也必须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强健的体魄、特长和兴趣爱好,长大后,要有一份好工作,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会地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女孩们必须时时绷紧神经,不能在任何竞争中失败。
      因“性”施教,为男孩补充“阳刚”钙质
      男孩的问题不仅出在学校,也出在家庭教育中。
      在很多家庭中,父亲由于工作、应酬、生计等原因在教育中存在角色缺失现象。另一种情况则是,天天跟孩子在一起的父亲未必懂得父教,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夏航已经上初中了,第一眼看到他的人一定会有些困惑,他虽然留着寸头,但是异常秀气的面庞和文静的举止,让他看起来更像个女孩子。
      夏航刚出生的时候,爸爸不在长沙工作,夏航跟着妈妈和外婆一起生活,后来爸爸回到长沙了,又由于跟妈妈闹矛盾长期不住在家里。
      一个全“阴柔”的环境让夏航的女性气质越来越明显。在越来越异样的目光的包围下,他几乎不敢跟同性接触了。
      面对“特殊”的儿子,夏航的父母终于站到了一起,但是,很多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
      更有甚者,有的父亲看到孩子就只有三句话,“吃饭了吗?作业写完了吗?睡觉。”刘芳兰认为,父亲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当“甩手掌柜”的倾向,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成长。
      父亲是男孩子一生中第一个榜样,也是最重要的榜样,但现在,不少年轻的父亲由于过大的生存压力,或者由于自己心智的不成熟,不能很好地承担父亲的职责。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开展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显示,当遇到烦恼时,日韩美三国高中生把父母均列为前五位的倾诉对象,而中国的高中生只把母亲排在第三位,而把父亲排在5名之外,名列“网友”之后。
      “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应该让孩子在跟父亲相处时感受男人的刚毅与粗线条,这在男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必不可少。”中南大学铁道附属小学校长肖慧说。
      “父教质量比数量更为重要,要重视父教的质量时间。”肖慧建议,父亲可以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到公园里踢球、放风筝,让孩子不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天性;注重培养与孩子共同的兴趣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亲可以和孩子交心,在家中民主地讨论问题等。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父亲的一点点改变,都将有利于培养男孩的坚强、独立、责任感等阳刚气质。
      “男孩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的责任感,要有理想、远大的志向。父亲一定要为孩子输入这个观念。”肖慧还建议,母亲不要老是替代父亲的角色,而要学会撤退,让父教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妈妈以及所有家人要注意维护父亲的形象,促进男孩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激发他对于男子汉的向往,鼓励其勇于在实践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父教缺失是“男孩危机”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学校特别是幼儿园、小学男教师太少也是重要原因。《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我国女教师比例远高于男教师,尤其是城市女教师的比例高达79%。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不少男生“阳刚之气”缺失。
      针对这种问题,孙云晓提出“因性施教”的观点,让学校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更大限度地发挥男孩和女孩不同的优势。
      孙云晓提出,在现在男女同校的制度下,可以适当地进行男女分班,至少可以在某些课程上按照性别进行分班。这样可以照顾到男生女生不同的性别特点,更好地因材施教。
      采访中,不少教育界人士呼吁:学校要认识到男孩的独特之处,学会接纳男孩、欣赏男孩。有人建议,教学上可以差别化对待男孩与女孩,或为男生适当放宽评价尺度,降低标准;挖掘男孩的潜能,让男生多做他们擅长的事,多给“后进生”机会,让男生感受到自身价值;在中小学阶段选拔班干部时,给出一个男女生恰当的比例,实行大队长轮换制等。
      其实,男孩女孩都有各自性别的优势,也有各自性别的劣势。正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丰富多彩。我们要做的是为男孩和女孩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
      近日,上海黄浦区与华东师大签订合作协议,在高中阶段探索建立男子中学,现已开设“市八男子中学办学创新可行性研究专项课题”,这预示着不久后的上海将有望诞生第一所男子中学。此消息一经报道,由于焦点集中在男子中学是否能应对“男孩危机”上,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让上海市第八中学校长卢起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卢起升表示,扭转“男孩危机”,单单靠学校教育是无法实现的。他强调:“我们现在还只是处在实验阶段,希望摸索出培养男孩子的方法和经验,让男孩子得到全面发展。”
      也有不少家长担心:在单一性别校园环境下成长,会不会影响孩子与异性的交往能力?
      心理学专家、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吴增强表示,创办男校的这种实验,可以试一试,摸索一些男生教育的规律。上海目前有女中、男女混合高中,现在再加上一所男校,也是推动教育多样性的尝试。“目前没有资料显示单性学校在教育水平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或劣势。男校到底对男生的性格发展产生怎样的推动,是否会对男生在异性相处方面产生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妄下定论,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给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办一所男子中学,并非不可。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如果只有男校的形式,而无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全面转变,则只是在现实教育中增加了一个“噱头”。

    相关热词搜索: 正视 现象 危机 男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