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走得更稳,做得更实:稳实

    时间:2019-04-13 03:26:1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相比,有近四百处作了修订,但是总体框架与基本理念没有改变。
      纵观“新版课标”对“实验稿”所作的近四百处的修订,在内容上涵盖了目录、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和附录等各个部分;在幅度上包括了大到整段文字的近乎重写,小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动;在手法上,采取了增、删、移、并、改等多种方法及其综合使用,覆盖面广,信息量大,须用心研读、付诸实践、不断总结,方能逐步理解乃至把握其修订意图。
      对两份语文课程标准初步比较学习之后,深感这次修订对于全面总结课改10年的实践经验,帮助我们肯定成绩、吸取教训、摆脱困扰,都是十分有益的,必将引领我们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做得更实。
      因水平与精力所限,本文不能面面俱到、涉及全部,仅从“关于语文、语言和语言文字”、“关于识字、写字量的调整”和“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语文、语言和语言文字
      翻开“新版课标”正文,开篇第一句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语言文字”替代了《实验稿》“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的“语文”。全部读完之后,发现“语言文字”一共出现了14次,其中有11次是在“第一部分前言”里,而且在短短的四百多字的两段导言中,就有5处用到了“语言文字”。而在“实验稿”中,“语言文字”一共出现了3次。
      我还注意到,不与“文字”组合的“语言”,在两份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次数也相差很大。“语言”在“实验稿”中出现了19次,而在“新版课标”中则出现了30次。
      虽然从概念的角度看,“语文”的外延与内涵最大,“语言”(广义的)次之,“语言文字”最小,但三者的意义还是相近的,那为什么要改,而且改了这么多呢?我觉得,根据阐述的需要,把“语文”改为“语言”、改为“语言文字”,缩小其外延与内涵,其作用在于,可以使语文课程目标与实施建议更加明晰、更加具体、更加直接,也更加有利于贯彻执行。我还觉得,研究一下“新版课标”对“实验稿”的一些重要的修改,结合上述情况进行思考,还能受到更多的启发。
      试看以下几例。
      1.“语言文字的运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阐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因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则是明确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在本质上就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认同上述理念,我们就能把学生“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始终放在心里,做到实处。
      2.“导言”中的“当今世界,……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与“教材编写建议”第10条中的“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是警示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大意义。
      许嘉璐先生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序2中说过:“语言,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有符合规范才能达到完好的交流目的;一个国家或民族,当通用的语言由于全民遵守规范而高质量地通用了,其凝聚力就会大大增强。”我们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育,处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前沿,担负着对语言变化在具体实践中加以前瞻性的引导的重任,一定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遵循规范、执行规范,当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尖兵”。
      3.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阅读教学应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教材是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础材料,是教学之本。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是用好教材的前提。要想做到在教学中“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首先就要在钻研教材上狠下工夫。
      4、“新版课标”关于“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要求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还明确提出,评价“有感情地朗读”,也“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这为“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标准的衡量尺度。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无形中拔高了“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学习朗读毕竟不是学习表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促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关于识字、写字量的调整
      “新版课标”非常突出地强调了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性。在保持了“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之后,提出,识字、写字“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为了进一步加强识字、写字教学,“新版课标”调整了识字、写字量,在“附录”部分增加了两个字表,还新增了一些促进写字质量提高的规定与要求。
      1.识字、写字量的调整体现了多识少写的思想,既保证了基本要求,又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
      与“实验稿”相比,“新版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仍然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在“阶段目标”中,最大的变化是调整了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的分布:
      1~2年级,原来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现在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4年级,原来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现在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5~6年级,原来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现在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
      基本上都是由多往少调整,显然是减轻了负担的。这样的识字、写字量够不够用呢?有关部门及专家、学者经过对大量书面语材料的统计(书面语材料选自政论、文艺、新闻、科技等),得出了一组非常有规律的数字:
      不同汉字数(%)覆盖率(%)不足率(%)1000    90 10
      2400    99 1
      3800    99.9 0.1
      5200    99.99   0.01
      6600    99.999 0.001
      这组数字告诉我们,在被统计的书面语材料中,如有1000个高频字反复出现,它们就可占总字数的90%;如有2400个高频字反复出现,它们就可占总字数的99%;如有3800个高频字反复出现,它们就可占总字数的99.9%……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频字表前1000个汉字,他读一般的现代书报时,平均在10个字里会有1个字不认识;如果掌握了高频字表前2400个汉字,他读一般的现代书报时,平均在100个字里会有1个字不认识;如果掌握了高频字表前3800个汉字,他读一般的现代书报时,平均在1000个字里就只有1个字不认识了……
      可见,人们只要掌握了两三千个常用字,就可以读懂通俗的书报,就可以书写浅显的文章,就可以进行最一般的书面交际了。“新版课标”对识字、写字量的规定是满足了上述要求的。
      2.附录部分的两个字表,具体规定了识字写字教学的基本字和常用字,目标具体,易于操作,易于评估。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00个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而且规定“这些字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即必须把这些字编进一、二年级的四册课文里成为生字,这就解决了先学哪些字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又分成两个字表,共收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字表一》收字2500个。这样既便于在教材编写中安排汉字教学的设计,也便于开展对汉字教学的评估。
      值得一提的是,字表中的字是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来提供的,这就适合了汉字教学和实际运用的需要。
      《字表一》的2500个字中,有2284个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的第一部分(2500字)的“常用字”。有200多字虽然选自于《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第二部分(1000字)的“次常用字”,但也是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确定的。例如“澳门”的“澳”,“颁布”的“颁”,“蓬勃”的“勃”,“曹操”的“曹”,“措施”的“措”,“邓小平”的“邓”,“咖啡”的“啡”,“杭州”的“杭”, “淮河”的“淮”,“编辑”的“辑”,“严峻”的“峻”,“卢沟桥”的“卢”,“媒体”的“媒”,“保姆”的“姆”,“屏幕”的“屏”,“契约”的“契”,“接吻”的“吻”,“综合”的“综”等等,在近20多年里,已经由“次常用字”变成了出现频率很高的“常用字”。
      3.新增的要求与规定,有利于学生把字写得既对又好。
      “新版课标”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这进一步阐明了写字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提示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重视写字教育的观念。
      “新版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并把“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列入了所有学段的“识字、写字”教学目标之中。我们应该把它当做必须达到的硬指标,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新版课标”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样不仅学生练习写字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课堂上,老师才能看到学生写字的具体情况,才能关注到他们的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才能及时地、面对面地示范、指导、纠偏、改正。
      “新版课标”还要求我们:“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并且提出:“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这是希望我们帮助学生做到“提笔便是练字时”,任何时候都要讲究书写质量。
      总之,全面落实“新版课标”上述规定与要求,必将带来识字、写字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三、关于评价的多种功能
      与“实验稿”相比,“新版课标”“评价建议”部分的基本精神没有改变,但评价建议的要点更加明朗,评价的新理念更加清晰。
      除了跟“教学建议”一道位置提前外,主要有以下几处修订:一是将前面的六段话归并为四段,每段各加一个标题,在体例上跟“教学建议”部分一致起来;二是在具体行文中强调了在三个维度、五个方面的“交融整合”中进行评价、“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三是新增了“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的内容;四是在“具体建议”部分的五个领域里,都分别增加了各个学段的具体评价要求。下面想着重探讨一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的问题。
      “评价建议”的第一部分以“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为标题,作了这样的阐述:“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与“实验稿”相对照,这段阐述的中间部分没有变动,但开头与结尾的修订幅度较大。深入研究一下全段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对语文教学评价问题作出如下几点认识:   1.评价承载着多重任务,其终极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实验稿”和“新版课标”的意见是相同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告诉我们,评价的终极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评价还应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达标的情况;帮助教师正确判断与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包括教学目标的修正、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优选、教学过程的妥善安排等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方法的优化、情感投入和态度端正的程度、语文素养的逐步培养等等。因此,我们要坚持“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始终把利于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同时,也要兼顾评价所应担负的其他任务,让评价在改善教师的教、改进学生的学、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整体水平等方面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2.在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评价究竟具有哪些功能?“新版课标”列举了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这就要求我们,至少应该让语文教学评价具有这些功能,发挥这些功能。
      (1)重视每一次的“检查”与“诊断”。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来说,“检查”是最基本的、最经常的功能了。“检查”的作用是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有了“检查”的结果,我们才能进行“诊断”,即判定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及其发展情况。“检查”是“诊断”的前提条件,“诊断”是“检查”的延续;没有“检查”就无法“诊断”,而不作“诊断”的“检查”则如同只开花不结果一样,会徒劳无功。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一次“检查”,也要重视每一次“诊断”。“检查”的形式是多样的,每篇课文后面的练习,每次课内外的语文作业,单元练习里的每项内容,每次课堂习作及大大小小的练笔,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所做的练习与测试,每次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让评价发挥其“检查”的功能。而这一次次的“检查”,无论是学生自查自评,还是教师批改评议,也无论是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还是家长、社会参与评价,都应给出清楚明确的“诊断”。每个诊断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的放矢,突出要点,使每一次“检查”与“诊断”都成为增进学生自我了解、帮助学生继续前进的可贵素材。
      (2)不要完全舍弃“甄别”与“选拔”。“甄别”有与“判断”相似之处——判定,只不过“甄别”侧重于对“检查”结果的真伪、优劣进行审查辨别,这不仅是终结性评价功能的需要,在阶段性、形成性评价中也大量需要发挥“甄别”的功能。
      “选拔”,顾名思义,是挑选出优秀者,即从一个水准相当的群体中,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需要来挑选一部分合格者。当前的中考、高考、公务员招聘等,就是依靠评价的选拔功能,而且主要采用考试的方法。
      对于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实验稿”的表述是“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这是针对以往那种考试(在很长一段时期,考试几乎成了评价的同义语)主要用来甄别、排序、选拔的状况而言的,不是完全舍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只是“不应过分强调”罢了。“新版课标”把“甄别”和“选拔”与评价的其他功能相提并论,就更为明确地告诉我们,要恰当地发挥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认识正确了,贯彻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变换一下思路,办法就有了。
      例如,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只作纵向比较,把“甄别”的重点放在关注自己语文学习的优劣、好差、正误、宽窄、多少等上面,使所有学生感到每一次评价活动自己都有收获,从而让后进生能够消除自卑心理,不断增强进步的信心;让优生在肯定现有成绩的同时,牢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乐于继续登攀。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思路拓宽一些,让评价的选拔功能应用到帮助学生去挑选最佳答案、最佳方法、最佳路径、最佳组合等等上面来,既能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不断的挑战当中得到锤炼,又能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在一次次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3)强化“反馈”,丰富“激励”。“反馈”本来是泛指信息、意见等产生的效果返回发出信息、意见的地方。在我们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学生是评价主体,“检查”、“诊断”、“甄别”等的所有信息都应返回给他们。这些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作为自己调整、改进、完善教学的极富价值的依据;对学生来说,则是确定自我水平和矫正、巩固、提高的极其宝贵的资料。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着力强化评价的“反馈”功能。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可能是我们自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思考得最多,探索得最好的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果还想发展提高的话,那就要努力让评价的激励功能的发挥,在学生语文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在学生语文学习效益的数量和质量的不同层面,在教学目标的五个领域和三个维度方面,都能有新的突破,不断取得新的战果。
      3.尤其应重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怎样理解“新版课标”提出的评价“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呢?我认为,这是有针对性的。回顾前一阶段的课改实践,我们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比较忽略评价的多种功能,对于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发挥评价的作用也重视不够,往往是“平日关注怎么教,临近期末谈评价”。“新版课标”提出,“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功能都是需要的,更应重视“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的发挥,这不仅仅是提醒我们避免疏漏,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当前应该关注的重点所在。
      评价怎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当然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语文学习的现有水平,这就必须依靠评价的“诊断”与“反馈”的功能。“情况清,方向明”,有了“诊断”与“反馈”所形成的前提条件,评价“激励”功能据以发挥的目标才能清晰明确,学生的进取欲望才会更加强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加旺盛。因此,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更要在“诊断”的准确性和“反馈”的及时性上下工夫、花力气。准确的“诊断”极其重要,道理不言而喻,只要认真,也不难做到。评价的及时“反馈”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课堂上能够反馈的不要拖到课后,当天能够反馈的决不留待第二天。总之,反馈越及时越迅速越好。
      只要我们重视了评价多功能的发挥,又做到了准确“诊断”和及时“反馈”,我们就能为“激励”的切实有效创造条件,就能为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进而为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保证。
      作者单位
      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岭南◇

    相关热词搜索: 做得 走得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