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五分钟朗读的散文 [就是这五分钟――谈记叙性散文的考场构思]

    时间:2019-03-16 03:23:3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不少同学很苦恼地说,考场上很紧张,一看到题目,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为好,结果只好在忙乱中抓住几个素材,就匆匆下笔,结果,素材不新颖独特,甚至与很多同学“撞车”,内容较空泛,立意较为肤浅,得分自然较低。由读题到下笔,大约有五分钟,但就是这五分钟,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文品质高下,得分高低。这五分钟其实也就是快速构思的时间。我们平时训练作文,非常重视素材的积累、语言的文采、作文的审题和对作文本身的评价,但对这五分钟却明显重视不够,也缺乏相应的操作规范,所以,往往构思呈无序、混乱状态。目前,绝大部分同学作文正处于稳固基础等级、力争发展等级(特别是“深刻”、“丰富”和“有创新”)的提升阶段,如何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由混乱转变为规范,由肤浅转变为深刻,我想,恐怕是我们提高作文成绩的一个重要生长点。
      提倡记叙性散文,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大部分同学习惯于写议论文,但不少同学思辨能力目前火候不够,一议论就是“观点+例子”,比较浅薄;二是记叙性散文强调生活化和个性化,相对容易写好;三是记叙性散文比议论文更易于得高分。比如一份就2005年广东高考作文的调查显示,该省考生选择记叙性散文的占全省人数的27%,而平均成绩为43.1分,这要比选择其他文体得分率高了许多(如该省选择“传统”议论文的同学占全省人数的28%,但他们的平均成绩仅为38.6分)。
      看到作文题目,要尽快唤起心里能量,让头脑中储备的各种相关刺激、信息蜂拥而来,并不断融汇、碰撞,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提炼出的深刻立意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下面结合我个人的写作体验和同学谈谈写记叙性散文的“这五分钟”。
      一、由点到面
      所谓“点”就是题目,所谓“面”,就是多侧面、多层面地围绕题目进行思维的发散。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寻思”,“抱着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我们渴望的状态就是:精神兴奋,思潮澎湃――或是某个瞬间记忆,或是某个动人细节,或是某件你深切体验的事,或是某个你“情有独钟”的物,或是相关的阅读,甚至一句诗,一个词……只要是与题目相关的,都要一网打尽并简要记之。记录时不求什么章法,字词句皆可,图表也可以,只要有助于回忆就行。你会逐渐发现,不断延伸的思路渐入幽僻佳境,想到的东西渐趋独特和深刻,你就像是位拥有雄厚兵力要去攻城掠寨的军事指挥员,信心大增,写作的欲望和激情也被点燃了。
      怎样形成这种“头脑风暴”,从而“广积粮”呢?我有以下建议:
      1.“激”――积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或最熟悉的材料直接与中心意念挂上钩,因为这些材料蕴藏着巨大情感能量和深切的感悟,激活它们,往往会发出连锁反应,使一系列相关材料纷至沓来。
      2.“联”――充分联想,时间、地点上接近,特征、意义类似或相反,就可以由此及彼地将两种或多种事物、现象联系起来。
      3.“问”――围绕着题目,可尝试问自己几个问题:①哪些景物是我印象深刻的?②哪些事物我感觉意义独特?③哪些人我觉得不一般?④哪些事我体验最深切?⑤哪些诗或文是相关的?⑥名著中哪些人、物、事相关?
      以苏北四市一模作文题《拥有阳光》为例,谈谈我的联想过程。围绕题目,努力进行发散思维。首先,我看到⑴“窗外春光明媚”,(2)“阳光下紫荆花绽满枝条”,然后,我就想到(3)“校园池水中金鱼的惬意悠游”,接着,我又想起(4)“花猫晒太阳的情形”,想起(5)“小时候看到农村老人在背风柴垛的角落晒太阳的情形”,想起(6)“春日家乡小麦春日下绿油油的景象”,想起(7)“自己很想到苏州最高楼层裸晒的念头”,想到(8)“海边日光浴”,想起(9)“办公室冷漠的日光灯”,想起(10)“阴冷的天气”,想到(11)“大学里集体‘罢课’晒太阳的事”,想到(12)“春暖人心”一词,忽然又想到(13)“同学们向我打招呼的种种现象”,由此,(14)“顺子早读一见面就与我打招呼”(15)“周丽萍很独特的打招呼”(16)“对不打招呼的叫住他”(17)“顽固不打招呼的我先向他问好”(18)“参观兄弟学校学生打招呼的体验”(19)“从韩日考察回来的同事的感言”……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此时,材料准备得差不多了,这就为下一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由面到点
      这个点,已不是题目,而是在第一步“寻思”而得的“面”的基础上,提炼出精彩之点。这是个“收”的过程,也就是筛选和提炼。刚才还很“热”的头脑,这时要冷静下来,面对大量可用之材,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作一番严格的审视。
      怎样筛选和提炼呢?我有以下建议:
      1.“真”――倾向于筛选生活化材料,因为这些材料个人体悟深,“我”往往是强烈存在的,易于写得真挚而独特。
      2.“立”――要注意从不同侧面和层面选择和提炼,让你的构思立起来,力避平面化,是同学们面临的转型任务。
      3.“小”――一般不要忽略小事件、小人物、小细节等,这样可以避免大而空的结局,从而更易于切入,写得也更易于深入。
      4.“新”――陈言务去,力避雷同。一般而言,看到题目首先想到的,很可能就是陈言,尽可能不用,否则,材料和立意上很容易造成“撞车”。
      5.“深”――围绕题目,深度挖掘。对所选材料,一要“寻思”出相似点(立意),还要“寻思”出其不同的独特内涵(层意)。
      比如上面提到的《拥有阳光》,我觉得最有话可讲的是晒太阳,所以我就结合个人生活体验,选择了(1)-(5)、(7)、(9)、(11),而(1)可渗透在其它材料中,所以可不用单独写,(3)与(4)有些重复,决定保留(4),对(5)我印象极深,也不能淘汰,(7)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渴望,(9)能提示现实,(11)是我很美好的回忆,都保留。最后只剩下(2)(4)(5)(7)(9)(11)。接下来,我发现,(2)是写植物,(3)是写动物,(5)是写人,(7)是写感想,(9)是写现实,(11)是写自己的经历,角度各异,而且都是围绕“拥有阳光”,扣题也没问题。同时,我发现,其实这些材料都在揭示“什么是真正拥有阳光”的问题,现代人倒是应向动植物学习,向农村老人学习,学习那种真实和自然。最后我确定了“拥有阳光是一种最本真的生命姿态”这一主题。整个由面到点的“收”的过程中,注重了生活化、个性化,视角独特。
      三、由点到线
      即把经过提炼的精彩之点联结成线,形成一条完整有机的思路。三步之中,唯此步相对轻松,但它又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一环。设计开头、材料的先后与详略、段落的衔接、线索的确定等,这时要作以统筹和最后定夺。
      最后强调一点,即先列好提纲,后再写作。许多考生很少有列提纲的习惯,特别是在考场上。往往是信马由缰,写到哪是哪,结果偏离题目,思路旁逸。好的提纲,能奠定作文成功的基础。要有效地理清思路,组织材料,避免十步九回头、前言不搭后语的毛病。如果不加设计,匆忙动笔,写成之后发现不妥,可就“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有效利用落笔前的五分钟,构思完备才积极落笔,这样也就大大节省考场作文的写作时间了。

    相关热词搜索: 记叙 构思 考场 这五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