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古诗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

    时间:2019-02-25 03:26: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古诗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编写看,苏教版必修教材5册书本共安排了27篇文言文,《(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两本选修教材52篇。诗歌方面,除了分散在必修二、必修四教材中的8首,《唐诗宋词选读》中有63首,凭这么多的积累,应对高考考题理应足够了。从高考分值看,一篇“浅易”的文言文,设置了3道选择题(9分)、3道翻译题(10分);诗歌鉴赏3题共10分;名句默写8分;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共37分!从考查能力看,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能力;从命题的“陷阱”看,主要是考查学生积累、迁移能力。我甚至主观认为“注重积累,学会迁移,适当训练”必能稳操胜券。我也鼓励学生这37分“志在必得”!(当然。诗歌鉴赏拿下满分有些难度。)从目前高三的学情看,事实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翻译和诗歌鉴赏失分颇多。
      究其原因大致如下。客观上,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古诗文的编排不尽合理。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梯度,学生无法从中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完整的能力。比如,初中文言文“短”“浅”,只要懂得大意,不求字词的一一落实,更不必涉及语法教学,而高中文言文篇幅长,难度大,力求字字落实,要懂句式、语法。从初中到高中,教学要求跨度很大,学生普遍难以适应,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人手。再加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元的,必修教材1~5中只有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是单独组元的,其余的文言文散见于各个专题中。涉及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其中“文本研习”共5个专题。“问题探讨”3个专题,“活动体验”1个专题,“研习,活动”1个专题。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知识点也分散在各专题后的少量练习中。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整体积累”。主观上。学生对古文阅读、翻译、古诗鉴赏缺乏兴趣。加上我们的教学方法可能单一、陈旧,教学效率低下……这给学生“抓分”无疑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面对这样的窘境,已经进入高考复习的教师,可以通过一轮复习重新梳理,再次整合,加强训练等手段进行补救,更为重要的是要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通过实践,我以为,加强诵读。培养语感不失为古诗文教学的好方法。
      学生进入高中后,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诵读品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一、提倡放声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读书无论是“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法”还是“五到(加上耳到、手到)法”,都是很好的经验之谈。因为只有充分调动起视觉、听觉及活跃的思维,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别人的外部语言才能更好地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转化。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总和。叶圣陶先生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当时作者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不仅因为诵读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而且因为教师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学生的朗读是活的,在朗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古诗文的好办法。
      在诵读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更容易感受作品的感情美、景物美、人物美、语言美。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效果是远非教师的启发诱导、理性分析所能达到的。长期下去,便会形成对这类信息的敏锐感知,接受起来,也就能“轻车熟路”“畅通无阻”了。这样,在读书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与感悟,又逐步提高了对语言的敏感。
      
      二、指导静心品味,求得真切感受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因此,阅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在思考揣摩中让学生体验语感。教师要紧扣文章特点,准确选择典型字、词、句中语感因素较强的品味点。如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来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达到对语感的有效训练。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创设情境体验语感属于感性的话,那么比较思辨的方法则能推动学生语感能力向着理性升华。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如《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千古名句,考生常常将“幽”写成“忧”,况且“忧愁”一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比较推敲两个“yōu”,学生不难发现:“幽”者“幽深”也。强调了“愁”之“深”,而非一般的“忧愁”!通过比较揣摩,精确理解了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学生的翻译能力:默写正确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三、激发丰富想象,形成鲜活印象
      
      语感的产生需要长期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积累,需要众多知识的储备。当学生感知语言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有效地启动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的信息,使两者耦合、同化,学生认知结构与古诗文之间的“结构差”就能尽力缩小。语感活动就会畅通无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完善。也只有当学生真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才能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生成的形象丰满起来,成为立体的、具体的、鲜活的存在。当学生与故事主人公感同身受后,他们会同喜同悲,会为遭遇不幸而感叹唏嘘,为苦尽甘来而倍感欣慰,这正是丰富想象,感受“鲜活”的佐证。
      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第一小题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因此,这两句诗包含了三种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如果考生缺乏一定的联想与想象能力,一般只能答出一种或两种情感,很少有人答完整。
      
      四、鼓励拓展视野,促进终身发展
      
      在重视诵读的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把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背诵下来。这些优秀的篇章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组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中,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养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背诵的名篇越来越多。对古诗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古诗文的阅读水平、解题能力就会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推荐古代诗文。例如。每天阅读一首古诗或一篇简短的古文。或者在教学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在教学《(史记)选读》时,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只能选讲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要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通读《史记》;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推荐宋诗让学生阅读,以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差异。况且“大语文观”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科书,为此。语文教师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当学生真正爱上了读书,如饥似渴地趴在书本上阅读时,他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定会与日俱增,突飞猛进。
      如果在三年的高中学习过程中,师生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会积累几百首古诗和大量的古文:学生不仅能轻松地应对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翻译、古诗鉴赏、名句默写题,而且对自己的终身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语文教师。

    相关热词搜索: 阅读教学 困惑 策略 古诗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