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经济类院校_经济类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性构建

    时间:2019-02-14 03:28:2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学风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独特作用。大学学风建设的本质是大学理念的展现,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生成。就经济类院校而言,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将是决定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为此,经济类院校学风建设应从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的构建出发,完善一系列管理、激励、评价、监督、反馈修正机制,同时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风建设成为一种内化的人文精神的养成过程。
      关键词:经济类院校; 学风建设; 系统性; 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35-03
      
      学风是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独特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可见,学风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一个”软肋“,已为党中央和国务院所重视。下面,本文将对经济类院校学生的学风建设进行探讨,以期对当前我国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积极的范式参照。
      调查中,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联系紧密。学习动机明确的学生学习态度也相对认真,而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其学习态度也相对随意。
      
      一、经济类院校学风的现状
      
      一直以来,经济类院校即以其直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输送专业人才而备受亲睐,以至于经济类院校乃至高校的经济类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居高不下,这使得经济类院校及高校的经济类专业在入口上即获得了高素质人才,或者说在最低限度上获得了“高分”学生。就这些学生在高校的学风状况而言,无论是从自身因素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等方面考察,还是从外部因素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上考察,总体上是好的。这从经济类院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可见一斑。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经济类院校的学生学风状况不存在问题。经过对黑龙江省经济类院校及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走访调查,笔者发现目前经济类院校及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学风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习动机与目标方面
      大部分学习学习动机较为明确,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但仍有少部分同学学习动机不确定,目标也不明确,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不知道毕业后会做什么,有的学生甚至毕业后没有想要工作的打算;还有部分同学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只希望自己能够顺利毕业,至于以后要干什么,那是以后的事,持这种动机的学生虽然不多,但也代表了一种倾向。调查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较之以前更为实际,以突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完善个人品质为主要特征。
      2.学习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联系紧密。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态度也相对认真,而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学习态度也相对随意。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学习努力,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学习,都会认真对待,但也有一些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不把学习放在心上,以拿到毕业证书为目标,只要考试能过关,便不太在意学习。
      3.学习能力差异化
      大学学习全凭自觉,没有了高中老师的督促,没有了“高考指挥棒”的明确目标,在高校的自由氛围中,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与检验。在这当中,目标明确的学生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会合理分配时间的学生也能把自己的学业打理得有声有色,而少数自觉性差、依赖性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则令人堪忧。
      4.学习品质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明确而能够专心学习,踏实认真,有恒心和毅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大学里还吃苦耐劳、勇于挑战、有恒心和有毅力等学习品质不以为然,认为大学里没必要把自己弄得和“苦行僧”一样,这在那些不想毕业即就业的学生中较为突出。
      除了上述这些较为集中地突出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不满大学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法以及高校社会实践环节的工作有待提高,学校的文化育人氛围以及涉及学风建设的一些具体工作有待改进。
      
      二、导致不良学风的原因
      
      导致不良学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校管理体制的弊端以及学生自身原因等。但大学的学风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外显,更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品格、大学理想的外化,大学学风建设的本质是大学理念的展现,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生成。[1]从这一意义上说,目前经济类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突出的原因是没有充分地体现学风建设的本质。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大学理念的展现存在缺口
      高校的学风的好坏将决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换句话说,学风是展示大学理念的一个窗口。而人才培养模式又关系到学风能否良性发展。在当今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浮躁之风渐起,“市场导向成为人才培养的唯一方向标,教育的着力点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爱因斯坦所指称的工具理性视阈中单一化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目的似乎只在培养‘有用’的人,进而功利化地去对应市场需求、追逐社会声誉。由于片面理解区域经济发展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与实用性,孤立地审视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人才观、质量观,这一现象在地方财经类院校中同样广泛存在。”[2]这一培养目标使得部分财经类院校的培养模式趋于功利,因此,这使得大学理念不能全方位的得以展现。
      2.人文精神的彰显不到位
      大学之道,在于将外化的教育内化为一种人文精神的养成。因此,知识的传授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人文积累,这种人文积累是知识的外化价值,当这种外化的知识累积能够为学生所支配,并用以改造世界,创造新的价值的时候,就可以说外化的教育已经转变为内化的人文精神的养成。这种人文精神已经超出了知识的无生命、无思想、无情感,成为人的认知、情感及判断力的一部分。而当前大学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显然不到位,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还停留在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以教师、管理者为主体,而把学生作为受体,这与现代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相背离。因此,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学风。
      3.从个人角度讲,大学生对人的生活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尚不成熟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基础,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为了学生真正步入社会、融入社会生活,展现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练兵场”,学生在“练兵场”的表现将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但目前一些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显然与社会对其要求不相吻合,这些学生对生活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的不成熟,将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经济类院校学风建设的系统性构建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良好的学风不但要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更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将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应该是学风建设的旨归。就经济类院校而言,其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的人才为目标的性质,决定了其学风建设的“风向标”,即全方位地展示大学理念,彰显人文精神,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为终极追求目标。那么,要实现这样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学风建设的系统构建入手,静动结合,才是最佳途径。
      在系统性构建中,所谓“静”,是指学风建设静态系统的构架,它应包括各种促进学习氛围的养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的各种有效要素。对此,学术论著多有论述,本文不再细述。
      所谓“动”,是指一系列学风建设的动态系统的构架,特别是处理好管理主体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动态关系。这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实现学风从外化到内化自觉地生成
      建设优良学风既要靠先进的理念、静态系统的全面构建,又要靠一整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来约束和保证。实践中,首先,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通过对管理主体的激励,促进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者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都是制约学风建设的重要机制。而对目标群体的激励,则是更直接的改变学风的举措。这种对目标群体的激励能够促进学生从自身抓起,促进良好的学习风气的自我养成。其次,应建立规范约束和惩罚制度。有激励制度,就应该有约束和惩罚制度。这一制度系统包括学风建设检查制度、纪律约束制度和学生自律制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规范意识,激发学生养成内在的求学精神,端正的求学态度,以及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使学生成为学风建设的实践者、贡献者、受益者。
      2.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实现学风培养从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转变为自下而上的人文精神的养成过程
      以往,学风建设被高校管理者视为一种行政行为,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而忽视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学生――的能动作用。而现代大学理念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养成,是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是主体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社会价值,完成从“个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很重要。学风建设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保障的一项系统工程,评价它就应该看学生成长成才是否达到一定的程度。通常我们说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政治素养、人文情怀、心理素质、社会评价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的评价机制。一个良好的评价机制将会帮助学生,使学生有意识地向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
      3.改革相应的培养机制,是实现学风转变的根本途径
      我们说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风的好坏。当前,由于经济类院校的性质,其以为社会经济建设直接输送专业人才为目标。受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经济类院校的学生目前急需的是与社会大环境相吻合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但目前经济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体系的架构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形成的陈旧模式,这尤以地方经济院校突出。这显然与社会需要的专业型复合人才的要求不符。因此,学风差在所难免。而要实现学风的转变,改革培养机制迫在眉睫。如在课程设置上应专业课和实践课兼顾,加大实践课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走向社会做足准备。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铺开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完善相应的监控机制,是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
      必须扎实地开展好这项工作。监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一是管理主体的教育监督,一是学生自己的监督,自我检查。高校要牢牢地抓住教学质量这根主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成立相关机构,实施全方位、长时效、有作用、能保障的教育监督,扎扎实实搞好教学质量监督工作,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学风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要加强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意识的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学风自我监督组织的建设,用学生管理学生,使学生带动学生,这样的效果更明显,操作更可行。当然,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认识、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不断地修正。
      5.不断完善反馈与修正机制,是保证学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双向的可变的过程。学风建设的管理主体和目标主体,应根据相应制度,及时搜集和反馈相关信息,切实搞好学风建设。实践证明,通过“学生评老师”和“老师评学生”这两个途径和形式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质量和教风的评价与意见,同时也可以了解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建议,然后将信息反馈综合起来,及时进行反思并认真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进行调整,共同促进学风建设的有效进行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秋芳.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本质及误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52-56.
      [2]杨虹.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86-89.
      [3]孙明明.高校学风管理探究[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力.高校学风建设及其债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Z].上海:复旦大学,2008.
      [5]徐可明.高校学习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与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112-114.
       [责任编辑:成方哲]

    相关热词搜索: 学风 经济类 构建 院校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