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签名 > 正文

    由《背影》看中国式父子 背影 中国式父子

    时间:2019-01-13 03:28:4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 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经典之作,曾多次被选入中学教材,本文作者将主要探究《背影》中朱自清与其父的关系,而朱自清与其父的关系凝聚了中国传统父子的抒情方式:内敛、含蓄、不外露,并且代表了中国式的亲子关系:权威与反叛。他们的关系还带有特定时期的深刻烙印:“五四”时期的鲜明特色,即传统与反传统。他们的父子矛盾是极其尖锐的,多年不太往来的父子二人,在一封书信后冰释前嫌,这里有父子关系的血浓于水,也有身份转换后的迁移体验,从而展现了人性的真实。
      关键词:经典 父子矛盾 中国传统文化 “五四”新思潮 反思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的一大力作。作者取材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用质朴而细腻的文笔,为读者描绘了充满温情的父亲之背影,令读者沉浸于浓浓的父子深情之中。《背影》已多次选入中学教材之中,教参按照“父子深情”为主题进行对本文的解读,教师设计教学时也总是把作品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和作者四次落泪作为重点,来深入体会其父子深情。
      教学之余,不禁令我有了疑惑:中国自古有言“男儿有泪不轻弹”,缘何父亲的背影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情冲击,以致数次落泪,仅仅是感动而已吗?翻阅资料发现《背影》在自1925年诞生至今,除在上世纪50-70年代因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遭到误读而落选外,在其他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均被各类语文教材列为重要的教学篇目,这种优待是其他文学作品所没有的。这部作品为何会令半个世纪的读者魂牵梦绕?细细品读之后,发现其强大的中国文化内涵,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情感共鸣。
      一、中国式父子的抒情
      作品中的父亲是爱儿子的,这是所有的读者都能感受到的,那父亲是如何来爱儿子的呢?行动而非语言。“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由于父亲事忙,父亲便找茶房送“我”,并且再三嘱咐茶房照顾“我”,但最终还是不放心,非亲自送不可。作者当年已经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了,按说作者完全可以自己坐车,根本不需要父亲的相送。到了车站更是对作者照顾备至,忙着给作者照看行李,跟脚夫讲价钱,还要为作者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并一再嘱咐作者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更让人热泪盈眶的是父亲为作者买橘子时的背影,确实打动人心。这一切只是缘于父爱。但这一切父亲只是在默默地做着。我们从文中可看出父亲的话不多,一共只有5句,每一句字数也很少,5句共55个字。而从字句上看又似乎不温不火,尽管父亲很爱自己的儿子,儿子的离开老父依依不舍,但在语言上并无此种感情的表白。作为儿子话语就更少了,全文就一句:“爸爸,你走吧。”父亲为自己买橘子,作者非常感动,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者流泪了,但“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作者也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一览无余地向父亲表达,尽管内心情感是很强烈的,但并不外化。父子两人语言上都是如此之含蓄,就更不要说是有身体上亲密的接触了。这就是中国式父子的抒情方式:含蓄、内敛,尊崇一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干,重礼仪、人伦的儒家思想文化,深深浸润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与情感表达之中。受这种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父子之间的感情表达往往是以父‘严’子‘孝’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父子关系决定了父子亲情表露、交流的方式不是坦荡、直接的,而是含蓄、间接的。在亲子之爱的表达上则表现为重行而轻言、含蓄而深沉,往往爱之愈深,藏之愈深,爱之愈切,表达愈含蓄,这种捉迷藏式的爱的表达方式常常让人捉摸不透,不易感受,甚至有时令人误解。”
      看到这里的时候,激起了多少读者想到了自己的亲子关系,我不禁回忆起自己上学时父母送行的情景,与此是多么的相似。与父母身体的亲密接触已想不起来是哪年哪月的事了。
      二、中国式父子的关系
      上文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之表现,可我们也不难发现在买橘子之前父亲为“我”做的一切作者似乎并不买账,甚至有些厌烦,为什么呢?从中我们也可看到他们父子的关系好像并不太和谐,这又有怎样的隐秘呢?中国儒家思想讲究三纲五常,父对子有绝对的支配权、包办权,父亲就是权威。文中父子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权威、支配。而当时朱自清20岁,这样的年龄正是目空一切、易于叛逆、追求独立自由的年龄,而父亲却还处处拿自己当小孩子一样对待,在父亲看来是爱的行为,在作者看来是种“迂”。更重要的是,1917年正处于中国文化的变革时期。“陈独秀、周作人、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纷纷发表文章,痛斥封建传统文化的专制与愚昧,主张以一种新的文化取代旧文化,呼唤人的自由、民主和解放。1917年来到北京大学学习的朱自清不可能不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加入学生组织‘新潮社’,并参与创办了该社团的刊物《新潮》,主张高举‘伦理革命’的旗帜,抨击一切‘纲常名教’,痛斥封建家庭为万恶之源,高声呐喊个性解放。”作为新文化运动推动者的朱自清,与作为旧文化势力维护者的父亲,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言而喻的。父子之间的矛盾还远非仅此,本文的事件发生在1917年,而写作时间为1925年,在这八年的时间里,父子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1921年暑假朱自清在扬州八中任教,父亲通过校长将其工资取走,这使朱自清非常气愤,觉得父亲太专制,不尊重自己,一怒之下带着妻儿去了杭州。这一举动更激怒了父亲,不肯原谅朱自清。1922年暑假朱自清全家回扬州想与父亲和解,但父亲根本就不理睬他,这加重了朱自清对父亲的怨恨,二人矛盾愈演愈烈。1923年暑假再次回家,父子关系仍未好转,二人进入冷战状态,不再回家。1925年在北大任教, 10月收到父亲来信,信中写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封家书使朱自清心灵深受刺激,那种父子骨肉相连的情感使他不禁悲从中来,毕竟血浓于水,挥泪写下《背影》。朱自清父子是中国父子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父子关系有其中国特有文化的影子,又有其特定时期的尖锐性。虽然封建思想已离我们远去,但一种文化无论它是精华还是糟粕想从民众的心理剔除谈何容易,今天的父子关系中难道就没有了权威、支配吗?
      时隔八年,作者将父亲的背影流露笔端,抒写其对父亲的理解与内疚,那又是什么触动了他的心弦,抛开了所有的矛盾呢?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八年后的朱自清已非当年20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已为人父的他逐渐理解了“父爱”,渐渐地理解了自己的父亲,进而是内疚、自责、忏悔,看到父亲的来信,不禁泪如雨下,“子欲养而亲不待”,提笔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打破自己与父亲多年的隔阂。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爱的表达方式很容易造成两代人之间的不理解、隔阂,也只有身在其中,身份的转化之后才能见到互相的“真面目”。■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孙拥军.朱自清《背影》思想内涵近三十年解读史[J].名作赏析.2011.12.
      2.吕高超.背影的文化意蕴解读[J].语文建设.2011.2.
      3.闫苹.中学语文名篇的时代解读[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2.
      4.李黛岚.《背影》中亲情表现之中西方差异[J].新闻爱好者.2010.10.
      5.陈文宏.亲情的回归与两种视角的组合――背影师本话解读[J].语文教学通讯.2011.2.

    相关热词搜索: 父子 看中 背影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