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5个短的未成年犯罪案例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分析与心理矫治]

    时间:2019-05-27 03:21: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近些年甚至有不断增加的趋势,所以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及群体的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从未成年人自身因素中的心理原因进行探析并给出研究对策,从“心”探求根本,由本溯源,从现象到本质,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分析;心理矫治
      在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时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并实施了危害社会,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人。未成年人正是由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其生理结构,心理模式都将发生巨大变化。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的个性特征: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鉴于这样一种前提下,未成年人若缺乏引导和约束将会很容易走上违法甚至是犯罪的道路。本文将着重从未成年人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心理矫治的探析,以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效果。
      一、未成年人的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行为易变即随意性与意志薄弱
      未成年人大多没进入社会,所以有时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相对比较简单,犯罪行为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轻妄性和无知性,同时犯罪行为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预谋性,大多数案件缺乏预谋,即偶然犯罪,激情犯罪,容易冲动。同时,意志的作用在于自觉支配和调节个人的行为,需要长时间的锻炼而其缺的就是这种锻炼,未成年人的意志特质处在发展中。体现出强烈的情绪波动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所以未成年人在遇到一些事就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基于随意性这又意志薄弱致使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入犯罪的泥潭。
      (二)团伙犯罪及纠合性传染性
      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常态,即未成年人犯罪一般都不是单独犯罪,依靠形成犯罪小团体来达成犯罪目的,未成年人不仅在年龄上尚未成熟,且人生阅历短浅,各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一般都比较胆小,由于犯罪团伙的存在,增加了未成年人犯的胆量。一些未成年人为了更好的实现犯罪目的,就须找到自己的团伙,导致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团体犯罪的趋势。反过来,基于这种纠合性,未成年人犯罪带有很大的传染性,蔓延很快。
      (三)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
      现阶段,部分未成年人出自单亲家庭,缺少关爱温暖,或长期遭受家庭暴力,遭遇来自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待遇,成长在一种冷漠、暴力、黑暗的环境之中,导致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感。当中许多不辨是非荣辱,爱慕虚荣。体现出非科学的价值取向,做作出了与社会伦理道德相违背的价值判断。同时未成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或从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时常会做出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犯罪行为。
      (四)膨胀扭曲的低级需求与客观环境的冲突
      许多未成年人犯从小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不愿吃苦,在这种错误的认知指导下,未成年人产生的需求大多是一种不合理的,不正常的,不正当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物质的享受,引人注目的需要,寻求刺激的需要以及对异性的占有欲。这种需要不但表现出低级性还表现出与自己现实能力的脱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他们往往会选择铤而走险,同时需求的迫切性,贪婪性和个体的盲目性无知性,一步一步把他们推向犯罪的深渊。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矫治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固然有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也有未成年人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对未成年人进行的心理矫治也应该从多方面来进行。
      (一)对未成年人实施的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或经验的认知能影响其情绪和行为,错误的认知是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产生的根源。所以对未成人犯认知的改变必须首先要消除其不良行为同时培养成良好的行为最后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变化。错误的认知直接导致错误的行为,因此改变未成年人的错误认知来矫治未成年人犯罪时最有效最基本的办法。磨练他们的意志,增强抗挫折的能力。任何心理矫治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培养和训练未成年人的意志品质
      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大多是无预谋的,盲目的,常常感情用事,鲁莽用事,即对犯罪行为本身没有太多的认知,同时对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也缺乏了解,更多的情况是犯罪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被社会、道德和法律所允许,这个时候才会产生后悔的意思,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预防和控制此类情形出现就必须加强对个人意志坚强锻炼,提高自我认识,凡事都要理智,切忌意气用事,冲动了事。
      (三)进行社会技能的训练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很大原因表现在社会技能的缺陷,社会技能的缺陷同时膨胀扭曲的低级需求的驱使,促使未成年人以团体犯罪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未成年人团体犯罪的发生就必须提高未成年人的社会技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有社会预防和矫治更重要的是其自己觉悟的改善和提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养成良好的劳动,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道德认知向积极方向发展。
      (四)转变学校教育方式,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和法制教育
      当前社会压力空前巨大,未成年人心理由于缺乏有效的调节途径故,导致这个群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症状,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与释放将很有可能促使犯罪的发生,故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力度,正确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感情,就业,两性,婚姻等问题上的认识。未成年人犯罪有时体现出无知性和盲目性,说明大多数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淡薄与基本法律知识的缺乏,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学校有义务加强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就学法懂法,成为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五)改善其与家人的关系并为其树立榜样
      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家庭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家庭的教养方式与管教态度与亲子关系都对孩子会产生深深的影响。纵观多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孩子与家人存在冲突和隔阂更容易致使其走上犯罪道路,缺少家庭的温暖是一个诱因。因此矫治人员就应该采取家庭治疗的方式,通过逐步引导,加强与其的感情的交流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缓解冲突消除误会,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同时基于未成年人善于并乐于模仿的特点,矫治人员应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来达到矫治的目的。
      三、结语
      最后重申的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达到控制和预防的效果仅仅靠心理矫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联动起来,关心未成年人,使其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尽早预防,防微杜渐。以此来最大限度的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参考文献:
      [1]刘琪.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段晓英.罪犯改造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章恩友,姜祖桢.矫治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向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探析[J].法制专题,2006.
      [5]龙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及原因分析[J].法制园地.
      [6]姚峰.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心理矫治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作者简介:
      段燕波(1988-),男,安徽合肥人,兰州大学2010级法律硕士研究生。
      张吟(1990-),女,安徽安庆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2009级心理学专业。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