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王保长新篇 揭开新篇

    时间:2019-04-25 03:25:2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中国历史崭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指引下,新中国的职业教育继承革命根据地教育的优良传统,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学习苏联办学的有益做法,很快走上了一条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发展的道路,在十几年的发展进程中探索出了面向人民大众办学、『两条腿走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多层次多渠道发展等宝贵经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1949到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教育方面的任务是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尽快建立充分体现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工农大众要求与愿望的全新的职业教育被提上国家的建设日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1949年9月21日,首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
      1950年5月,毛泽东为《人民教育》杂志创刊号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在制定《共同纲领》时,对新中国的职业教育如何称谓有不同意见。黄炎培等认为解放前已有职业教育名称,故宜沿用;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是“苏维埃+电气化”,技术处于主要地位,应以技术教育名之。黄炎培在考虑了有关意见后表示,只要不因为名称关系而同样能发展职业教育,称谓变化可以接受。最后《共同纲领》即以“技术教育”相称。图为1949年9月,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合影(左四为黄炎培 )。
      1949年12月23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各地中等学校,普通中学多,技术学校少,不适应恢复与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要求在“今后若干年内着重向中等技术学校发展”。
      1950年6月,在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周恩来指出,“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处在恢复阶段,需要人‘急’,需要才‘专’,这是事实。”“为了适应需要,可以创办中等技术学校”。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会议代表。
      1951年6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对中等技术教育要采取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1952年3月31日,周恩来署名发布《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图为第一次全国中等技术教育会议会场。
      为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党和政府兴办了一批新型的技术学校。图为1948年东北解放区成立的哈尔滨技术专门学校旧址。
      1950年12月筹建的郑州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发布的招生广告和在《人民日报》上刊出的招聘教员启事。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唯一正式颁布的学制。新学制明确和充分保障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工农劳动人民和工农干部接受教育的机会。新学制也明确规定了各种技术学校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相互衔接的关系。
      从1953年开始,我国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提出,5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家机关需要补充的各类高等和中等学校毕业的专门人才共约100万人左右;同时,中央工业、运输业、农业、林业等部门需要补充的熟练工人约为100万人。这一形势迫切需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一五”期间,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苏联政府决定援助中国156个建设项目。这些重点工程建设急需大量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图为苏联援建项目之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大会。
      配合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开展,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干部,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图为在乡村举办的合作化宣传活动。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对培养专业化干部提出迫切需求。图为当时在北京建筑工地上的青年突击队在研究工作。
      1953年,政务院决定由劳动部门对全国技工学校进行综合管理,有计划地发展技工教育。1954年9月26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并学习苏联经验,根据部门需要,按照专业化的原则培养干部。图为1956年毛泽东在天津视察工厂时观看技术工人操作。
      这一时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习和借鉴苏联的经验,国家建立健全了中等专业学校教育制度和技工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
      将国家接管的多科综合性高级职业学校改建,转归有关业务部门领导管理,是发展中等专业学校的基本方针。1953年,政务院高教部决定,将原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附设的高级职业学校划归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领导,成立“天津石油学校”。图为20世纪50年代天津石油学校学生在学校门前的合影。
      除在基本建设上参照苏联标准外,中等专业学校在教学上也移植了苏联的“三段式”模式(先公共课,后技术基础课,再专业课),重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等。图为郑州铁路管理局中级技术学校学生在机车上进行乘务实习。
      根据“谁用干部谁办学”的原则,国家逐步确立“用人部门投资建校,主管业务部门领导,中央和省市教育部门综合管理”的中专办学体制。图为20世纪50年代一所中专学校毕业生的合影。
      1955年4月,第一次全国工人技术学校校长会议召开,提出技工学校应该积极贯彻以生产实习为主的方针,技工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至此,技工学校教育体制基本形成。图为1954年燃料工业部在大同煤矿成立技工学校的批文。
      技工教育借鉴苏联经验,教学工作以实习为主是一大特点。图为被评为生产能手的技校毕业生。
      图为大连机车高级技工学校。其前身是1946年5月成立的中长铁路大连铁路工厂青年技术学校,该校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三所技工学校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工厂组织了工人的业余学习,“一五”期间各种技术培训班培养的人才近50万。图为正在听课的工人。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明确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对我国后来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要培养一支数以千万计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确定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图为当时入学的工农子女。
      图为由李鹏任筹委会负责人创建的位于吉林松花湖的中国第一个水电技术学校。1992年李鹏为学校题写校名。
      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根据毛泽东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推动下,一种进行农业技术教育的半工半读性质的新型初级中学形式——农业中学,异军突起,并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
      高级农业合作化后,农民对文化翻身、子女升学、学习农业机械化技术知识的需求非常强烈,办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图为朝气蓬勃的农村女青年。
      农业中学首先在江苏出现,1958年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在江苏调研后,表示支持创办农业中学。他认为,普及初中教育要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条腿走路”,“农业中学是大跃进的一项”。图为陆定一(1906—1996)晚年照。
      1958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报告》中指出,“为国家培养各项建设人才,首先是工业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人才,是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图为周恩来与在农村锻炼的学生座谈。
      采用“两条腿走路”(即教育部门办学与业务部门办学并举,中央办学与地方办学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方针兴办职业教育,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革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这一时期开展的教育革命的重要方面。
      “大跃进”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中共中央的注意,1961年1月,全国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过度膨胀及教学秩序混乱的问题得以解决。
      1960年6月1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过去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间经过许多错误的认识,要逐步改正,以归正确。图为1960年,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上。
      如何解决好青年人就业、升学,并把他们培养成为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度重视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刘少奇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与两种教育制度的思想,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伟大创举。
      1958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视察时指示,要试办半工半读学校,试行新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同年5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提出“中国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即一种是全日制的学校制度和全日制的工厂、机关劳动制度;一种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工厂劳动制度”。他认为“这是采取群众路线,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的一种方法”。1959年4月,在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图为毛泽东、刘少奇步出会场。
      刘少奇反复论述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五年试验、十年推广”的实施方针。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图为刘少奇在南京视察校办工厂。
      1958年,刘少奇视察上海电机制造学校,他为学校题词“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鼓励学校探索半工半读制度。图为刘少奇与教师交谈。
      1958年成立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闻名全国的半工半读学校。毛泽东在庆祝该校成立三周年的信中说:“我希望不但江西有这样的学校,各地也应该有这样的学校。”
      教育部于1965年3月26日召开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同年10月25日召开全国城市半工半读教育会议。半工(农)半读教育蔚成大观。图为在田间休息的同学们。
      1963年10月18日,周恩来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讨论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问题。他提出,好好计划一下,逐年发展一批职业学校。196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由教育部编制的《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七年(1964—1970)规划要点(初步草案)》。
      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一次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必须根据刘少奇主席的指示,在今后若干年内,一方面对现行的全日制学校制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试办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
      根据中央提出的要认真贯彻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方针的指示精神,1963年5月教育部和劳动部联合召开城市职业教育座谈会。时任教育部长杨秀峰(1897—1983)提出,职业教育是我国学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倡导建立职业教育体系者。

    相关热词搜索: 揭开 新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