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揭开公司面纱_揭开洪州窑的面纱

    时间:2019-04-01 03:11:01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著有《茶经》的唐代文学家陆羽,在品评茶盏时用:“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次、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色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而茶色丹;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自此,有了文献记载洪州窑青瓷位居六大名窑,却位列最末一位,这是当时人们从饮茶的喜好与之其他诸窑比较釉色与茶色而定,却使洪州窑多了些黯淡的色彩,让洪州窑在世人面前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洪州窑是我国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是中国最早创烧瓷器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中国南方青瓷产地重要的一脉。但造成闻名于世的洪州窑在收藏界冷落的原因是什么?洪州窑在长达八百余年制瓷的时间里,洪州窑的窑址在哪里,也一直是个谜。
      直到1977年在南昌丰城市(唐代属洪州管辖)称“洪州窑”被发觉,窑址分布在临近赣江与赣江相连的清丰河药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岗埠地带,达20余里,窑址约30处,面积达40万平方米。20世纪的考古发现,洪州窑产品遍及南北,东到江浙,西及广西,南至广东,北达陕西,其中江西、浙江两省出土最多。唐代的扬州,更是重要贸易城市,亦见有洪州青瓷的踪迹。
      洪州窑的历史
      东汉晚期是初创期。窑址分布在赣江东岸和赣江支流,清丰山溪岸畔的石滩镇港塘村一带。此时,洪州窑工匠承袭了江西地区制陶和烧制原始青瓷的历史,烧造出成熟的青釉瓷器。胎呈灰白或深灰色,胎泥未经充分淘洗和陈腐,胎体显厚重,胎骨坚硬,釉层厚薄不匀,釉色以青灰色、青褐、黑褐为主。装饰纹以麻布纹、方格纹、水波纹为主。瓷器主要是罐、钵、盆、盏等日常生活用品,器物端正,釉质柔和。这些洪州窑青瓷,有力地证明了江西地区是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址。
      三国时期是成长期。瓷器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具的主流。器物种类除日常生活用器外,增加了为适应丧葬习俗之需的灶、井、仓、鸡笼、鸭圈、狗舍等冥器。釉色以青灰色为主,少数呈青绿、青黄、黄褐、酱褐色,青灰色釉薄而均匀,而酱褐色釉则深浅不一,施釉均不及底。装饰纹饰增加了铺首装饰,瓷器胎质坚硬,不吸水,已能充分掌握烧窑的火候,少数温度不高的青瓷胎质较疏松,呈淡淡的土黄色。胎釉结合较牢固,少有重釉和脱釉现象。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上升期。当时,洪州窑窑场的版图,从赣江东岸扩展到赣江西岸的丘陵岗阜地带,形成了曲江罗湖群镇和同田龙雾镇两个中心窑址群。同时,对瓷土的选择严格,原料的粉碎和淘洗逐步精细,杂质减少,捏练和陈腐的工艺较长,使原料中的颗粒得到了充分的溶解,产生良好的胶质。器物新增加了鸡首壶、耳杯、油灯、砚台等。
      墓葬的冥器出现了羊圈、猪圈、狗圈等模型,器物盖面、口部出现了褐色点彩的新工艺。这是一种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彩绘装饰方法。褐色点彩突破了以往瓷器装饰以拍印为主的传统技法,对增强瓷器的艺术效果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东晋南北朝,瓷器取代了铜器、漆器,出现了仿青铜器造型的瓷器,成为人们喜爱的生活用品。洪州窑的装饰元素盛行莲花图案,其中碗、盘、盏、杯等多饰三线、四线重瓣莲纹,规整、流畅,立体感强,积釉处呈碧色。碗、杯类器物的外腹壁刻有莲瓣纹,有浅浮雕效果。这时的器物注重实用,如盘口壶、罐等平底已改为圆饼足。工匠在器物上釉前,普遍会施一层灰白色化妆土,这是为了使胎质更细腻。然后上釉入窑烧制,充分利用单色青釉的本身效果,追求瓷器的完美、靓丽。
      隋唐时期是鼎盛期。对外贸易兴盛,洪州窑也成为外销瓷的一种。但长期的开采,造成优质瓷土匮乏,洪州窑业主们关闭了一些生产销售条件差的小窑场,集中在曲江镇罗湖村一带开发原料,扩大窑炉烧造面积,其龙窑长达三十多米。那时,除了在器坯上施灰白色化妆土,增加釉的莹润效果,器物内外还流行半截釉。施釉方法有荡釉法和蘸釉,一般器物里面采用荡釉法。外面采用蘸釉法。装饰题材较南朝时丰富,有水波纹、树叶纹、宝相花纹、草叶纹、蔷薇花纹等。莲瓣有单瓣、重瓣之分。
      除此以外,开发的新产品有深受文人雅士和上流社会喜欢的七联盂、辟雍砚等文房用品、有莲花瓣纹牛首杯,有远销东亚、西亚的仿金银器高足杯和带把手的“6”字形杯,这些产品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追求釉色本身的装饰效果 ,其精品还作为“贡品瓷”进贡宫廷。
      晚唐五代时期是衰落期。经过八百余年采挖的瓷土资源已近枯竭,洪州窑青釉瓷器型有所减少,不少产品一改以往的匣钵装烧,采用裸露叠烧。釉层厚薄不匀、釉面缺乏光泽,虽然洪州窑主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但最终还是被吉安永和窑、景德镇窑所取代,而被迫停烧。
      制瓷工艺的重要贡献
      1. 匣钵的使用
      匣钵是专门用来放置坯件的窑具,它可避免烟火直接接触坯体,使瓷器在烧制时受热均匀,又可避免烟尘污染釉面,提高产品质量。另外匣钵胎体厚重,承重能力强,叠垒不易倒塌,可以充分利用窑室空间,增加装烧的数量。洪州窑是我国最早使用匣钵烧制瓷器的窑场。至迟在西晋时期就已开始使用匣钵,这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2. 火照的使用
      火照是陶瓷器焙烧时测验生熟的窑具,也叫试火具、火标、试片、试样、试火板或火牌,统称火照。火照的作用是控制炉温火候,在窑烧时能随时测验瓷坯生熟,使之能随时控制窑炉温度和火候 ,是保证瓷器烧成质量的关键。以往发现最早的火照为江苏宜兴涧深窑址的唐代火照。1994年,江西丰城洪州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在东晋地层和南朝地层中出土了火照。将中国制瓷使用火照的历史大大提前。
      3. 芒口烧制方法
      芒口瓷是指口沿不挂釉,显露一圈胎骨者,或称为“涩边”、“毛边”瓷。这种口沿露胎的覆烧器物最早发现于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的五代定窑。1992年和1993年,在江西丰城洪州窑象山窑址和寺前山窑址的东晋地层中出土了芒口瓷钵。口沿露一圈素胎,由两件大小相同的钵仰覆对口扣烧,器物间衬垫瓷泥若干。由此推断,洪州窑烧造芒口瓷始于东晋或南朝。
      4. 玲珑瓷的烧制
      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铠玻璃的瓷器”。因为“玲珑”的本义就是灵巧、明彻、剔透,所以以玲珑称这种瓷器是非常确切的,玲珑瓷是中国瓷器的一个特殊品种。过去都认为玲珑瓷始烧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但在洪州窑出土器里发现,在隋代已烧造玲珑瓷。
      洪州窑的真赝鉴别
      近年随着高古瓷收藏的升温,藏家越来越看好六朝青瓷,造型上圆浑端庄,工艺有刻划剔镂,釉色青黄、青绿为多,釉面玻璃光质强的洪州窑青瓷有所喜爱。当然,有的人也受金钱利益的驱动,仿品日益增多,那么我在此聊聊自己鉴别洪州窑瓷真赝的几个方面。
      1. 胎质:真品胎质有青灰、灰白、灰黄、深灰、铁灰色等。底部处理一般为平切,只作粗略处理,过渡自然,且大多有弧形弦纹。胎质特干燥。胎中肉眼可见颗粒状间隙。有的器物底足亦粘有颗粒状土渣。现代仿品由于采用高龄瓷土,胎质湿腻、坚致,给人以一种“硬”的感觉,底部弧形弦纹处理粗糙、旋纹较深。用手掂之,比真品分量要重。
      2. 釉色:洪州窑瓷釉色早期有较薄的青灰釉,紧贴胎骨的油灰以及黄釉、青釉、青黄釉、浅红釉。其中以青黄釉为主,分为两类,一类称“皮黄”,坚薄贴胎,多见于鸡首壶、渣斗等琢器;另一类俗称“厚玻璃质”,釉汁金黄莹澈,聚釉处有玻璃质感,并开有蝉翅般的细小纹片,常见于一些瓶、罐等日用器皿。
      洪州窑青瓷精品以此种青黄色玻璃质地釉为主。目前洪州窑青瓷仿品大多仿此种玻璃质釉,但色泽偏青绿,且开片不自然,纹理附胎紧,有的仿品在棱角处有人为磨痕,造成脱釉的现象。不似真品开片呈鱼鳞状由内往外拱起,脱釉处的边缘给人的感觉好像马上又要掉釉的现象。赝品釉面火气贼光外露或者釉光发木。手感不温润,绝无真品那种莹汁内蕴的感觉。有的仿品采用洪州窑老胎加新釉,粗看颇能迷惑人。
      3.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 面纱 揭开 洪州窑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