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的深刻含义

    时间:2019-01-20 03:32:34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提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综合性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本文结合《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从三个方面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关键词:我与地坛 情感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堂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注重教学中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当第三次教《我与地坛》时,我突然想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我的学生去品味《我与地坛》里蕴含的生命哲思和伟大母爱,我希望他们的灵魂深处受到震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途径来渗透情感。
      
      一、在专注朗读中渗透情感
      
      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文学作品的成功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感。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在《我与地坛》第一课时,我让学生先将描写伟大母爱和表现作者坚强意志的语句找了出来。
      然后伴着低沉的音乐,学生们开始听朗读带,学生做得很认真。接着我找了几个朗读很有天赋的同学,他们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带领同学走进了一个很丰富的情感世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大家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里,在生命最灿烂的季节里,他双腿残废了;在伟大母爱的感召下,他战胜了自我,重新点燃了生命的激情;正当绚烂时刻即将到来时,他至爱的母亲却永远地合上了疲惫的双眼。的确,史铁生用自己的真诚记录下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受、体验和思考。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求以及对母亲的忏悔,不得不让我们每个同学静下心来掩卷长思。
      
      二、在意境体验中渗透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具体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各种感官,唤起情感,并让学生体验情感。
      在讲授《我与地坛》时,我抓住“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简要介绍了史铁生的经历。史铁生就在很年轻的时候突然残疾了,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联系到自己。并且真诚地告诉同学:灾难来临时,我们可以消极悲观但我们不能就此沉沦,从此一蹶不振。史铁生也是如此,他被双腿瘫痪的事实击昏了头,曾经一度也很绝望,只是反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活着,还是死亡?”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史铁生走向地坛只是为了逃避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但无意中他惊奇地发现自己跟地坛是如此的相似一都是被社会忽视的对象,外表都暴露着同样的残缺。地坛一下子成了他灵魂的依托和精神的家园。于是他“站”了起来,他决定好好活下去。
      我引导着学生明白了这样的道理: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命运也没有绝对的公平。至于不幸会降临在谁的头上,那只是偶然。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都应该用一种宽容、博爱的心态去迎接生命中的劫难。既然活着,就应该用感恩的心去享受生活。这是史铁生给我们的启示与震撼。
      谈及母亲,史铁生用明净细腻的文字把母亲对他的爱写得淋漓尽致。“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母亲无言地帮儿子坐上轮椅,又目送他远去,还因为不放心而经常去园中寻找他,但母亲最终在四十九岁时便离开了这个世界。物是人非,斯人不再!母亲的离去让史铁生在刹那间理解了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这理解是不是来得晚了些?要不然怎么会有他字里行间的痛彻肺腑?当我们固执地以为父母还很健壮时,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父母老了,未来的事情我们无从得知。谁能肯定我们不会有作者那样的遗憾?我问他们:“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们,这一天或许很近,这个问题想过吗?”当习以为常的幸福忽然间销声匿迹,当我们深爱的人突然间离我们而去,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眼前的,活在当下,便是莫大的幸福。
      
      三、在拓展鉴赏中渗透情感
      
      《我与地坛》第二课时,我摘抄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就句子本身传递的意境和全篇文章结合起来赏析。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反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在书写这些文字时,我相信史铁生眼前一定有一尊母亲的雕像,简单而沉默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灼而炽热的心。母亲站在小院里,却沉浸在看不见儿子的世界中,专注而深情,思念而焦虑。她想送儿子却又不能送他,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用站立不动的姿势,用一如既往的凝眸,用深藏不露的牵挂送儿子,送他到想去也只能去的地坛。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苦难时期的母亲,情有多深,心有多苦!“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
      当第二次听朗读带时,大家几乎是流着泪,有这样一位能够舍生忘死、殚精竭虑呵护儿子的母亲,史铁生为什么还要消极悲观呢?这位母亲,承受了太多,注定是活得最苦最累的,也正是这种艰辛铸就了母亲的伟大和崇高。
      《我与地坛》对生命的思考已远远超越了理性,在史铁生用敏锐的感触构建的世界里,宁静中蕴含着悠远的韵致,会让我们每个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自由意志才会引导我们走向永恒的未来。
      
      四、在体会交流中渗透情感
      
      如果说“读”可以激发情感,那么“写”自然就会释放情感了。通过“写”这种途径,积压在心中的情感便可以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泉水所到之处,滋润的是心的沙漠、爱的荒原。我开始引导学生写下了对《我与地坛》的思考。有同学侧重于生命顿悟,有同学侧重于无声而又伟大的母爱。尽管是一些稚嫩的文字,却让我很感动。特摘录部分同学的阅读体会。“我敬重身残志坚、发奋有为的史铁生,更钦佩朴实、沉勇、坚忍的伟大母亲。”“史铁生是不幸的,最狂妄的年龄里失去了双腿,无法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史铁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母亲引导他走出了阴霾。命运摧残了他的身体,却赐予了他一支充满智慧和悟性的笔。这支笔,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摆脱了命运的磨难与绝望。”“我们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至少我们是健全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从现在开始,我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缘分,我要好好地生活学习。”……看着同学们动情阅读,紧蹙眉头书写的情景,我很欣慰。至少,结合这篇课文我所进行的情感教育是成功的。
      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一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些理念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情感。其实,只要我们留意任何一篇课文,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情感教育的灵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将人类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语文课听见人类庄严的声音,让他们首先学会体验爱与尊严、怜悯与仁慈、诚实与善良、尊重与敬畏等这些美好的情感,然后,让他们把这些美好的情感传递、播撒出去!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别人[M],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
      [2]孙郁,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J],当代作家评论,1998
      [3]潘纪平,语文审美教育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4]曾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 无声 润物细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