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探究

    时间:2019-04-22 03:28:46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我们的教学作用巨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提问;激发兴趣;授之以渔;创新求异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处于教育的边缘。随着人本主义学习观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阅读就更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就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就必然要从边缘进入教学中心。
       当然,学生进入教学中心还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提问式”
       学习是其中一种。“提问”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研讨,利用学生探究中产生新奇、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
       一、“提问”学习方式的意义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针对本文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学校教育的文章,代表团经过听课之后,有一个人语出惊人:“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那上课干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纽带,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美国代表团的话,揭穿了教师提问式教学问题设置和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一直提倡教学民主,这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接受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如何让学生“懒惰”的大脑活动起来?老师这个外因非常重要。那么,老师能做点什么呢?
       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005年夏天,“残酷”的高考之后,某大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谁让汉语变得无趣》。这又是一篇让语文教师感到伤感的文章。当然,比起《误尽苍生是语文》、《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学》等,这篇文章语调毕竟平和一些。趣,是趣味,兴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乐意去分享文本中的情感。
       可是,兴趣能培养起来的吗?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采取种种方式使自己的课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不能说没有,然而却不理想。说简单点,老师们的行为知识在某个场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罢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分享文本,从而使自己有所悟,并在这过程中领会到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是一个颇复杂的问题。学生的领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鲁迅的文章《风筝》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阅读这段话后,语感能力弱的只是知道天气很冷,我无处可躲;语感能力稍强一点的,认识到我很伤心,很悲哀;语感能力强的,理解文字深层含义,认识到这段话与前文呼应,它不仅指天气寒冷,也表达了“我”无从不过的沉重、悲哀的心情。显然,感受能力强的,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分享作者的情感。
       把话题转回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心情轻松一点,注意力集中一点,但不要过高估计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打“持久战”。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对于确实有“天赋”的,要多平等地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主动地分享。对实在不感兴趣的,可以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灌”点也无妨。当然这个“灌”要求语文老师有足够好的语文素养,要“灌”得更生动点,更“感情”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2.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提出不同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多,学生的“问题”可真是多:“作者为什么可以把春写得这么美?”“作者笔下的春天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作者从多少个角度写了春之美?”“作者写了春的什么景物?”“明明是写春天,怎么提到了人的活动?”“课文里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它们关系到课文的内容、结构、描写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我建议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交流,尽量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乃至解决更多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拓展知识,这就是“合作” 。
       当然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好侧重。比如,七年级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责疑问难;八年级侧重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习。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加强文言文的份量。九年级在以上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例子。我们要立足课本,好好利用课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

    相关热词搜索: 探究 中学语文 教学方式 现代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