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材料作文“半道上”写作指导及例文评析

    时间:2022-09-27 17:40: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黑塞说过,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体育如此,修养如此,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亦如此……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观点型材料作文题。命题者紧扣教材,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中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的原文引出话题,且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一道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好题。

    整个作文题由作文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将“真正的修养”比作“真正的体育”:随时都可以“完成”,但这种“完成”同时激励着我们迈向新的起点。读懂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抓住“却”这个转折词,把重心放在“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修养”和“真正的体育”永远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不过,这句话只是一句引语,目的是引出写作的话题。第二句话是第一句的延续,交代了“如此”的范围和领域。“人生中的很多事情”这个短语,暗示写作时不必拘泥于“修养”或“体育”,凡是与“从不停歇”相关的人和事都可入文。

    材料意在说明追求永无止境,努力的过程和行为本身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超越,然后继续向一个又一个难度更高的目标进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这里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有追求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是写作要求。“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考生结合自身的生活(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思考,行文时要紧扣“从不停歇”或者“永远都在半道上”来生发。“自选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面面俱到,立意时选取“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中的一件即可。考生可以谈无论成功与否,追求本身就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也可以谈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

    立意角度:

    1.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2.终点亦是起点。

    3.成功诚可贵,追求价更高。

    一、时事素材

    1.工匠精神

    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运用示例

    上一次追求的终点只是下一条奋进之路的开端,奋斗永远在路上。秉持“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有利于树立起踏实专一的工作作风,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大国工匠”胡双钱在二十年的车间生涯中从未出过错,带领整个团队成为模范车间;
    射电望远镜天线装配工夏立技艺高超,“吹影镂尘”,让中国睁开望向宇宙的双眼……“永远在路上”的工匠精神,让我们在为自我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为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贡献力量。

    2.“搬砖男孩”魏凯伦

    魏凯伦出生于甘肃的一个小山村,从小立志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2016年,他成功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还在工地搬砖补贴家用。在军校的四年里,他艰苦训练,努力学习,成了一名有血性、有品格的中国军人。毕业分配时,魏凯伦毫不犹豫地提交了赴疆申请书。他在申请书中写道:“山还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缚,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我而言,这不是‘重回原点’,而是新的起点。”

    运用示例

    所谓完成,不是“走出去就不再回来”的逃离,不是对家乡文化弃若敝屣,而是像“搬砖男孩”魏凯伦那样,山不只是原点,也是新的起点;
    是像“背包书记”任敏那样,扎根基层,不做放下背包的过客。他们在艰苦奋斗之后登上更高的平台,然后俯身看看自己当初义无反顾离去的地方,那是如今心底最深的向往。燃烧自己,奉献一生,他们始终在路上。

    二、名言素材

    1.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格言联璧》

    运用示例

    面对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有人以“佛系”自居,沉溺于“躺平”“摆烂”,全无不断追求的毅力。这是冲劲儿的减退,更是信念的坍圮。“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一个人如果有坚定的追求,就会为此克服困难、不懈奋斗。同理,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如果有坚定的追求,也会为此不断努力,直至最终实现目标。

    2.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史蒂夫·乔布斯

    運用示例

    “在路上”的实质,是永远向上的精神和摆脱舒适圈的勇气。史蒂夫·乔布斯的“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可谓切中肯綮。唯有不满足于已有状态,不断向“更好”进发,人生的新境界、事物的新高度才可能变成现实。试想,若没有全红婵一日四百次臻于完美的跳水训练,怎会有奥运领奖台上那个手举奖牌、英姿勃勃的身影?若没有叶嘉莹先生从教一生、育人不辍,怎会有如今桃李满天下之盛况?体育如是,教育如是,万事万物亦如是。正如《尚书·大禹谟》中所言,只有做到“惟精惟一”,方可达到“允执厥中”。

    亮点

    永远在路上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李唯宁

    文章视野开阔,材料运用自如,丰厚贴切,要言不烦。语言表达富有意蕴,有着文学的气场,带着诗性的灵动。

    高原亘古冰封的雪岩上蜿蜒着一条“天路”,上面印刻的几乎只有邮政车的辙迹———对这里的邮递员来说,生活也许是单调而令人厌倦的,但他依旧默默地孤身独行,记住了每一户人家,记住了每一个温暖的笑容。这条天路有终点,但邮递员的身影永远在路上。(本文选取了一个巧妙的由头,一句“这条天路有终点,但邮递员的身影永远在路上”既是对由头的总结,又扣紧了作文材料的中心词。)

    “永远”,听起来似乎绝望而徒劳,但是历史和时代向我们证明:永远在路上,才是到达终点的最好方式。(紧扣中心,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如果我们把追求梦想的过程看作一次长跑,那么只有每一步都如冲刺般专心致志、毫不懈怠,才可能在某一个回首的时刻发现,终点已在身后。就像居里夫人不厌其烦地在烟熏火燎中搅动矿渣,就像吴孟超医生始终未放下手中的手术刀,通向终点的路往往漫长而艰难,而“永远在路上”能够给我们一直向前的信念。(作者认为,“永远在路上”能够给我们一直向前的信念,这是我们到达终点的必备品质。)

    “永远在路上”也意味着“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坚持不懈。正如“探界者”钟扬背包里满是对未来的计划,即便是病痛和死亡,也没有让他的探索走到边界;
    袁隆平最初的梦想是让全国人民吃饱,后来,他又开始追求“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创新没有终点……(钟扬和袁隆平的事例来自教材,作者精准选取这些材料,紧扣“永远在路上”这个中心。)行走世间,有多少不停歇的脚步,有多少没有尽头的道路,就有多少明亮的灯塔,有多少不灭的希望。

    千里之行,“续”于足下。面对人生,面对时代,唯有走上一条没有终点的路,让每一个梦想成为里程碑,方能以磅礴力量推动时代的巨轮。(“千里之行,‘续’于足下”的改动非常巧妙,“续”是接续之意,强调的是永不停歇。同时,在这个过渡段里,作者巧妙地将论述从个人层面上升到了时代的高度。)就像钟扬所说的那样:“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發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行无止境、探索不断的典范,我们也要追随他们的脚步,不断向前,推动时代巨轮滚滚前进!(个人的梦想或许由于寿命有限而走到终点,但是时代梦想的实现却从不停歇。在这一段中,作者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角度指出了为何我们需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

    体育如此,科研如此,我们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努力汇成家国理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那捧焦土中燃烧的星星之火,在一代代人的满腔赤诚中,变成了前进的熊熊烈焰;
    一代代人“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点亮了充满希望的今天。回首百年历程,是无数行无止境的奋斗者在建功立业。平凡的双手可以创造伟大的奇迹,坚实的脚步可以抵达辽阔的远方。展望百年风光,又是一场奋斗者的接力赛,志在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肩负新使命,心怀新憧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有回顾,有展望,这一段论述足以看出作者站位高远,显示出当代青年人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漫漫人生,时代征途,有时正如雪域高原上那条孤单的长路。我们必须走下去,必须日复一日地走下去,即便没有终点,即便永远在半道上。只盼望回首之时,山花烂漫,春日迟迟。(回扣由头,首尾呼应。)

    教师点评

    本文紧扣话题“半道上”,逐层推进。标题点扣核心词,首尾呼应,收放自如。开篇由雪域高原邮递员的事例引出“永远在路上,才是到达终点的最好方式”的观点,然后从个人和时代两个角度阐述为何我们需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两个角度之间逻辑关系清晰,过渡自然,层层递进。(陆文婷)

    亮点

    人生修远,长路漫漫

    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吴韪希

    巧用比喻论证,不蔓不枝,一气呵成。观点鲜明深刻,体现了作者的眼界和胸怀。

    走过人生的漫漫长途之后,我们能够收获什么?(疑问句开头,引人深思。“收获什么”启发读者着眼“途中”,追问过程的意义和作用。)

    也许,体育运动中的“更高、更快、更强”同样适用于人生。跑过崎岖难行的小道,跑过千岩万转的山路,我们在艰难险阻中砥节砺行、追求卓越、不断精进。(以“更高、更快、更强”引出“人生”。两个“跑过”引领下文的两个层次,表达形象,有画面感。)

    在跑道上,我们加快速度,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同行者,却不能就此骄傲懈怠。正如海明威所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若以优于他人为目标,在超越对手的那一刻,自己的比赛便就此告终了。但事实上,人生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长跑,超越对手只是半途中的一次激励,真正的终点则在不断调整———也就是超越过去的自己。只有以超越自我为目标,才能向着广阔的天空无限生长。这也是为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学海无涯”的说法———面对浩渺无垠的知识海洋,任何人都无权骄傲自满,必须保持“空杯心态”,以苦为舟,上下求索,方能不断汲取知识,追求卓越。(引用海明威的话,指出“以超越自我为目标”的意义与必要性。这里仍以“跑步”为喻展开论述,赋予“终点”新的意义,由此得出结论。后以“学海无涯”补充论证了“不断精进”的条件:保持谦虚,刻苦求索。)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人生既像长跑,也像登山运动,多数人都在努力向高处攀登。正如《菜根谭》中所说:“立身不高一步立,否则,便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何以超达?”

    向高处攀登,人们都能做到。然而,最关键的是登山的原则———无论遇到何种限制、何种磨难,都不可轻易放弃,因为登山同样永远在半道上。张晓风在《高处何所有》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年轻人生平第一次登山,第一个跋涉千里来到山前,见到鸟语花香、蜂飞蝶舞,便心生喜悦,认为这就是他所追求的山巅。第二个则见到峡谷峭壁、乱石虬枝、浩浩江水,同样认为这是山巅。其实,他们到达的只是山麓和山谷。而第三个登山者,历经千难万险,风尘仆仆,衣衫褴褛,终于来到了一片荒芜苍凉之地,唯见青云渺渺、乾坤朗朗———这才是真正的山巅。登山的意义何在?也许别人收获的是清风明月,真正的登山者收获的却是雨打风吹后的一身伤痕,以及寂然天地间的孤独与领悟———但那是逆境中炼就的心性,是真正的智慧和通透。(作者先肯定了大多数人的努力,随后指出向高处攀登的关键在于不轻言放弃。之后以三个年轻人登山的故事为论据,在对比中强调了向更高处攀登的条件与意义———炼就心性、获得智慧。此处,作者超越了世俗功利的见解,指出经历中的精神收获与成长,才是能够做到不放弃、最终蜕变超达的不竭动力。)

    人生一如长跑,保持谦虚,不断超越自我;
    一如登山,克服艰险,最终蜕变超达。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永远在路上。

    (结尾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了文章的两个比喻、两个分论点,也巧妙回答了首段的提问:不断精进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蜕变超达。最后一句点题。)

    教师点评

    本文审题精准,逻辑清晰,文气顺畅,见解深刻。全篇紧扣材料核心词“半道上”,提出“人生须不断精进”的中心论点;
    随后以长跑和登山为喻展开论述,围绕“超越自我、无限成长”和“永不言弃、炼就心性”两个分论点,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原因;
    文末总结全文,言简意赅,首尾呼应。行文中,作者以追问人生意义开始,以卓越、超达作答,文风大气,追求高远。高一学生能有此见地,难能可贵。(黄霞)

    猜你喜欢 人生 沉重中走出的轻盈人生学与玩(2022年2期)2022-05-03俗话说,送礼是人生第三难的事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15期)2019-05-21漫画公务员文萃(2019年2期)2019-03-06人生中的某一天TopGear汽车测试报告(2018年3期)2018-07-26人生悲喜两字之间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年10期)2017-11-20人生的另一种表达知识窗(2015年5期)2015-05-14独一无二的你小学生作文·小学中高年级适用(2014年1期)2014-09-17囧态人生意林(2009年3期)2009-05-14人生也不过一百年琴童(2009年4期)2009-04-21黑白人生杂文选刊(2008年7期)2008-08-06
    相关热词搜索: 半道 例文 作文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