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句子 > 正文

    竹溪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1-01-21 08:07:29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一、基本县情
        竹溪县位于鄂西北边陲,地处鄂、渝、陕三省(市)交界的秦巴山区。全县土地总面积331052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228公顷、林地面积262309公顷。全县下辖15个乡镇,14个农、林、特场,303个村委会,1689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县总户数11.84万户,总人口36.22万人,其中农业户数7.48万户,农业人口27.85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77%,农业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基本上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状态,属全国592个贫困县和全省12个特困县之一。2005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7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近40%。农村经济总收入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1元。全年粮食复种面积54万亩,年总产147193吨,复种单产545斤,年均亩产970斤。该县是全省名优绿茶出口基地和生态有机茶叶示范基地,2005年茶叶生产总面积达15.1万亩,总产达200.2万斤,收入超过1亿元,分别被林业部和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和“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称号。该县是全省魔芋产业核心种植区域,全县魔芋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鲜芋5.2万吨,年产精粉3000吨、微粉1000吨、魔芋面条3000吨、魔芋仿生食品2000吨,其中魔芋精粉远销韩国、日本等地,年综合收入1.5亿元,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魔芋之乡”称号。同时,该县还是全国优质生漆集中产区和高山黄连产区,先后被国家授予“中国黄连之乡”和“全国优质生漆先进县”等称号。
        二、现状与成效
        由于农业,特别是农业种植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长期以来,这个产业始终倍受全县上下的普遍关注。随着政府公共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县农业技术推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文章,在创新农业科技、健全推广网络和构建服务体系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农技推广网络日趋完善
        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以县为主,以乡为辅,县乡联通”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植物保护站(植物检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土壤肥料监测管理站)”、“农业环境保护站”、“农业科学研究所”、“魔芋科学研究所”、“茶叶科学研究所”等6个专业技术机构。15个乡镇各设有1个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县级“三站、三所”和15个乡镇站(中心)现各有农技人员57名和76名,“一线”农技人员占全县农业系统总人数的75%,其中大专以上学历49人,取得初、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的各25人、20人和2人。


        (二)农技管理模式不断优化
        坚持条块结合,双重管理,即各乡镇农技站以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各乡镇政府管理为辅。人员配置、经费供给、资产管理等由县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以确保乡镇农技推广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和设施,保证农技试验、示范、推广有序开展。各乡镇政府主要履行监管、督导职能,确保农技推广区域性重点、工作环节和日常服务“三到位”。从而有效避免了乡镇农技人员“乱调滥用”和推广网络体系“线断网破”不良现象的发生。尽管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大,现实需求日益增长,而本级可用财力增长迟缓,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为了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口问题,县财政积极指导和引导县农业主管部门,实行“一站两制”,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业务适当分离。按照“试行办法”规定,县级各站、所和各乡镇农技站50%的人员从事专职农技试验、示范、推广工作,50%的人员从事农资经营服务业务,分人员工作性质制定量化考核指标,站、所统一核算,目标管理。2005年,县财政核定农技推广经费72.85万元,只能满足人员工资支出的67%,通过有偿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经费缺口,而且通过比较科学管理办法,有效地化解了“重经营轻推广”的现实矛盾。


        (三)科技创新初见端倪
        在注重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的同时,不断寻求山区农业的发展规律,狠抓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魔粮套种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1998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高产栽培技术”1999年获湖北省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水稻旱育秧、移栽及地膜覆盖配套高产栽培技术”2000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001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二等奖。“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湿润栽培技术推广应用”2002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旱作物节水农业推广与应用”2004年获十堰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十堰市组织的1996-2001年度科技进步奖评选中,竹溪县“机制名优茶生产技术推广”获一等奖;
    “旱育地膜稻全程覆盖湿润栽培技术”、“玉米新品种鄂玉10号推广”、“莲藕覆膜厢作节水增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魔粮套种高产高效模式栽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分获二等奖;
    “地膜玉米两段栽培技术”获三等奖。


        (四)农技推广成效显著
        一是切实抓好种子工程。大宗粮食作物上,水稻主要以“金优”、“岗优”为主,玉米主要以“鄂玉10号”、“屯玉1号”、“农大系列”为主;
    薯类、豆类上,引进脱毒种子和高产优质豆类新品种;
    魔芋生产上,进行了“金沙江白魔芋”、“日本赤诚大芋”、“云南珠芽魔芋”、“本地花魔芋”种植对比示范;
    油料品种以油菜为主,全面普及推广双低、优质、高产品种“华杂”3、4号、“中油杂”1、2号等。实施种子工程,使全县传统种植作物良种普及率超过了95%。二是落实温饱工程。全县地膜玉米推广面积达16万亩,其中全覆盖6万亩,育苗移栽10万亩,平均亩产610斤,较露地栽培增产35%。地膜水稻推广面积达4万亩,占总面积的近50%,其中核心样板面积1.5万亩,亩产1105斤,较常规种植增产34%。地膜洋芋推广面积达3万亩,其中样板田每亩增产1100斤,增幅近50%。地膜莲藕推广面积0.3万亩,提早20天上市,增产30%,亩平增收1000元。三是积极推广旱作物高效套种栽培。重点推广魔芋-玉米、魔芋(小麦)-玉米、魔芋(小麦)-玉米-红薯-蔬菜等高效套种栽培模式,取得了显著效果,“魔-粮”套种一般较“粮-粮”套种每亩增收700-800元。四是全力服务两大支柱产业。抓典型示范,推动魔芋支柱产业。县魔芋科学研究所和各乡镇农技站领办示范基地,重点指导种植大户,引导全县魔芋规模种植,泉溪镇斑竹村农民龚丛佩靠种植魔芋走上了致富路,并创下了亩产13500斤的记录,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县乡农技人员联手,狠抓魔芋“软腐病”和“白绢病”的防治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两病”发生流行规律,并有效控制了“两病”的蔓延,确保了魔芋种植稳产高产。全县魔芋种植面积6万亩,年产鲜芋5.2万吨,仅种植环节人平增收270元。抓技术服务,大力发展茶叶支柱产业。分区域搞好全县茶叶总体规划,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15.1万亩,年产茶叶200.2万斤,收入超过1亿元,实现利税400万元。充分发挥技术服务职能作用,壮大“龙头基地”实力,把龙王垭、梅子垭、前进等19个骨干茶场作为技术服务重点,抓好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通过开发与创新,积极引导创立茶叶品牌,已形成条形、扁形、针形、其他自然形四大类茶叶品牌30余个,“龙峰”、“箭茶”、“银桥绿笋”等七个品牌、13项(次)获国家级金奖。五是及时指导病、虫、草、鼠害监测与防治。坚持定点监测与抽样调查相结合,办点示范与全面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及时发布农业《病虫情报》,办好示范样板,开展面上技术指导,年均挽回农作物经济损失7000余万元。


        三、矛盾与困难
        (一)农技推广队伍尚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山区特点,目前乡镇农技人员偏少,而且年龄老化,一线在岗农技人员中,40岁以上的43人,占总人员的32%,很难适应山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绝大部分人员是八、九十年代毕业的,近几年基本没有充实专业人员,而且粮油专业人员超过50%,其他专业人员较少,单一的专业结构很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职人员知识更新滞后,由于经费紧张,“十五”期间,有组织的选送到农业院校培训学习人员很少,3个月以上的没有,1—3个月的仅5人。农技推广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信息化和专业化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技推广成本偏高,经费比较紧张。一方面,农技推广成本居高不下。地域辽阔、山大人稀,全县54万亩粮食作物和近60万亩其他农作物零星分散,加大了农技推广的难度,如泉溪镇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7万亩,最远的石板河村、刘家坪村距农技站50余公里,仅靠3名农技推广人员,很难承担常规性指导任务,每年春、秋产前农民培训和玉米、魔芋、水稻等产中技术指导,就要付出与平原地区高得多的推广成本。另一方面,正常经费以保障。目前全县实有农技人员133名,根据全县财力状况,考虑到超编人员和有偿服务等因素,政府财政核定农技推广经费总额72.85万元,人均经费0.55万元,即使全部用于人员工资也仅能保障67%。必要的办公经费及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主要依靠有偿服务收入弥补,缺乏收入预期,很不稳定,不利于农技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农技推广环境较差。由于种植业比较效益低,一方面,县、乡政府十分重视农技推广,而另一面则是打工经济“留守后方”的低素质劳动群体对农技推广的可有可无,形成了推广“热”与接受“冷”的明显反差,农技推广处于两难境地。如县土肥站承租田块搞试验,农户开价1亩租金700元,高出农民平常租田300元。这一方面是受市场经济趋利因素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对农技试验和推广的漠不关心,农技推广的环境令人担忧。


        (四)“以钱养事”阻力较大,队伍不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乡镇农技站将退出原来的编制序列,农技推广经费供给变原来的“以钱养人”为今后的“以钱养事”。从长远来看,这项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即通过公共财政供给方向的进一步明确,提升农技推广的服务水平,彰显农技推广的比较效益。但从近期来看,尚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矛盾。调查中发现,由于宣传不够到位,大部分乡镇农技人员在思想上不能接受,认为“铁饭碗”没有了,今后何去何从?有的甚至因此而组织群体上访,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由于县、乡改革不配套,攀比现象严重,原来实行的是县对乡农技人员垂直管理,县乡之间、乡镇之间人员经常调动,乡镇事业单位实行“以钱养事”,而县直单位并没有同步跟进,致使那一部分近两年从县直调入乡镇的人员意见很大。再就是,目前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并不十分明朗,例如,配套改革后,这部分人员是否纳入国家公务员工资改革范畴?推行养老保险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与其他未参与配套改革的人员相比,其福利待遇是否一样?等等,都使得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与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矛盾之中。 
        四、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技推广的认识。从竹溪县多年的实践来看,农业种植业确实是一个十分弱质的低效产业,但它是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基础产业,目前农民的很大一部分收入仍然来自农业种植业。过去,农业技术推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几年,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技推广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赖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这也为农业技术推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技术推广非但不能削弱,而且应在改革完善中进一步加强。


        (二)以改革促发展,全面提升农技推广的放大效应。立足山区农业发展特点, 围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结合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积极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立起结构优化、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界定公益性职能范围。包括8个方面: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植物病虫害及灾害性的监测预报、防治指导与处置;
    土壤肥力监测与配方施肥技术指导;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
    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监测;
    农业公共信息服务;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法律法规授权的执法和行政管理职能。二是稳步推进“以钱养事”改革。要进一步明确综合配套改革的具体政策,尽力减少改革阻力,防止因改革具体操作不当而影响正常工作。要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绩效挂钩,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公共财政激励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专业农技队伍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三是完善“一站两制”模式。一方面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的主导作用,着重在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土肥、植保、环保技术指导,农产品生产安全监测等方面履行好公益性职能。另一方面继续推行“一站两制”模式,分离推广与经营职能,建立多元化农技服务组织,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开展技物结合型社会化农技服务。


        (三)健全机构,稳定队伍。一是适当充实公益性推广人员编制。成本高、推广难,环境劣、推广苦,这是区别于平原地区的明显特点,必须在农技人员编制上予以充分考虑。建议根据农作物种植面积来确定人员编制数,按1—1.2万亩配备1名农技推广人员的标准来核定编制,按全县110万亩农作物计算,需要配置农技人员90—110人,改变目前乡镇从事公益性农技人员严重不足的矛盾。二是建立特色公益性机构。在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叶主产区建立5—7个茶叶技术推广站,在魔芋加工企业和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建立3—4个魔芋技术推广站,在南部高山乡镇建立2—3个药材技术推广站。分别承担茶、魔、药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全程公益性服务任务。三是延长农技推广链条。构建成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村有科普协会、产业有示范户的四元结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单一粮油技术推广转变为粮油与经济作物并重的技术推广,将产中服务转变为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四是努力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开展各个层面的专业培训,包括送出去学习,请专家教授进来培训,促进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专业提档,培养一批专业骨干。


        (四)加大经费供给力度,优化农技推广环境。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解决推广经费问题,完全符合“公共财政阳光普照‘三农’”的政策要求。要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在财政全额负担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的前提下,逐年增加公益性推广经费,保障贫困山区县农技推广事业健康发展。建议地方财政与省级财政共同承担农技推广经费,地方财政主要保证全额工资,省级财政主要解决支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新技术引进、示范等推广经费。要重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的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状况,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机制,以自然村为单位,通过建立“农民图书室”、定期下乡播放科技光碟、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等多种途径,把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落到实处,创造良好的农技推广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技推广公益事业性的办公用房、培训场所、检测检验仪器等设施设备硬件建设。

    相关热词搜索: 竹溪县 技术推广 体系 思考 改革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