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故事 > 正文

    建设新农村若干问题初步思考

    时间:2021-02-08 08:11:0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实践课题。本文着重就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模式选择和政府定位三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人们并不生疏。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同过去相比,到底“新”在哪里呢?除了内涵界定新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政策取向新,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在政策指向、政策设定、政策安排上与过去是不同的,甚至有根本性的区别。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取向新,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策取向。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而提出的两个重大战略思想。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新质点,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支点。目前,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市民与农民的差距,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的主要因素,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民与市民存在很大差别。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普遍规律。但工业化、城市化实现之后,“三农”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享受到市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就不能说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全面落实,和谐社会得到了真正建立,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农村的建成,永兴也就没有真正的大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
               
          二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三农”工作上已经进行了两次重大政策调整。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分权”,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二次是2003年实行的农村税费综合改革,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减负”,使九亿农民逐步迎来了千古一遇的“无税时代”。以提出新农村建设为标志,我国在“三农”工作上又开始了第三次重大政策调整。这三次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是不同的,前两次政策调整基本上是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第一个趋向”的背景下进行的,仍然是在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制度框架内所作的政策调整,内容也是单向性的;
    第三次政策调整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表述非常清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一句完整的话,表明中央在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置条件和基本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结果集成和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第三次政策调整的时代特点,站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它是一个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在战略上,我们要树立全面发展、综合建设的思想,防止片面性;
    另一方面,在战术上,我们也要先易后难,有所侧重。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直观体现,从永兴县来看,目前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散乱和脏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倍受关注,把“整洁村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现实选择。改善村容村貌,我们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作思路和建设模式的创新。
               
          一要实行区划调整。目前在永兴县农村,集镇“长蛇布阵”、村庄“天女散花”、民房“横七竖八”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村镇布局分散零乱,不仅影响形象,而且浪费资源,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要以城镇化为方向,以规模适度为原则,以卫星城、中心镇、中心村三个层次为基本架构,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区划调整不仅有利于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工业与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农村消费的扩大提供适宜的载体和空间,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循环,提高城镇吸纳产业和就业的容量。同时,通过区划调整,推进“三个集中”,不论是农村建设用地还是农民生活用地,都将比过去大为节约。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要实行统一规划。区划调整之后,就要按照现代理念,统一做好区域范围内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要突出三点:一是突出区域性,改变过去就某一个村庄搞规划的传统做法,注重从区域的整体来规划,形成一个系统的区域村镇规划体系,这是实现村镇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发展协调的重要保证;
    二是突出统一性,改变过去城乡、县、镇村分头规划和边建设边规划的传统做法,在规划体制、规划内容、规划程序等方面实现整体统一和相互衔接,并且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
    三是突出配套性,改变过去单纯就农民建房进行规划的传统做法,把规划内容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园区、生态环境等方面拓展,引导新农村配套建设、全面发展。
               
          三要实行设施先行。在建设上,要突破过去建设新农村就是建房的传统思维定式和做法,把基础设施放在优先位置。多年来,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效果大多不尽人意,农民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善,究其原因,建房先行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是症结所在,政府的投入基本上没有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上,而主要用于扶持农民建房。目前,在城乡差别中,水、电、路、气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差距非常明显,格外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民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建设新农村,要切实转变过去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先从基础设施做起,就像开发区建设一样,先把环境打造好,然后再按规划要求建设住宅。建房的主体既可以是农民,也可以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建房的图纸统一提供,既可以统建,也可以分建。只要基础设施条件和居住环境都很好,有条件的农民就会愿意迁居建房。新农村拥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农民生活环境与城市逐步趋同,这就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要实行住宅产业化。住宅是一个由设计、材料、生产、供应、施工等各个部门集成的系统,住宅产业化就是住宅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通过住宅产业化,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农民住宅生产方式,使农民住宅建设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道路。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农民住宅建设的发展方向。根据国内外经验,住宅产业化一般可节材20%、节水60%,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建房成本,使农民能够承受得起,不致于像过去建城市商品房那样,房价高得让农民望房兴叹。目前,农民住宅产业化还没有破题。但具备条件的地方,如大城市近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等,都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率先积极探索农民住宅产业化的有效途径,注重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开发规模和技术集成能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农民住宅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农民住宅技术保障体系、建筑体系、产品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促进新农村建设与节能省地型建筑良性互动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的政府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硬件按性质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共产品,一类是非公共产品。前者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社会事业等,后者如农民住宅等。这两类产品的享受主体只有一个,就是农民,同时,从总体上来说,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因性质差异,这两类产品的建设承担主体是不同的。根据市场经济规则,住宅等非公共产品的投资主体应是农民家庭,公共产品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因此,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定位是非常明确的,总体上讲,它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同时又是公共产品提供的主导者。
               
          对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职能进行正确定位,除了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之外,还必须充分考虑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统筹是多方面的,包括城乡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融”等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并切实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得到具体体现。这才是真正的统筹、务实的统筹,只有这样,农村面貌才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因此,各级政府都要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优化资金投向,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投入。一是把提供“新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重点是乡村道路、洁净能源、饮水安全、环境卫生、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大城市近郊还要进一步提高标准,把市政设施管网向农村延伸,通过提供“新设施”为农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把提供“新服务”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另一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重点是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保等社会事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提供“新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共公产品投入问题,仅靠财政是不够的,还必须开辟新的资金渠道,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理是一条重要途径。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农村 若干问题 思考 建设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