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读后感 > 正文

    [公允价值可靠性研究:述评与启示] 公允价值可靠性

    时间:2018-12-23 12:47:5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从公允价值的逻辑推演和现实应用提出了研究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理由。综述了可靠性概念及目前研究路径和成果,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公允价值的方向,认为应从制度、技术及应用环境等方面建立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机制。
      关键词:公允价值 可靠性 研究 述评 启示
      
      一、引言
      
      公允价值是从现实市场交易或事项的价格变化规律中寻求模拟市场环境里潜在交易价格的定价制度,是一种价格转换机制,充当转换的参照物就是当前的交易市价。马克思认为在现实世界的交易中,“价值是由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有机运动形成的复合系统。价值量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变动着。”既然作为参照物的价格不是唯一,那么通过这个参照物转换而成的可能价格注定也不是一个恒值。市价是交易或事项价值量的基本表现形式,市价以外的其他计量属性作为市价的衍生物,是交易或事项价值量的特殊表现形式。在完美竞争市场环境里,由于不存在交易费用,任何一种价格制度都能使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实市价与模拟市价高度一致,因此不存在对市价的选择问题。而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里,商品供需结构与总量的变化、市场参与者的构成和交易动机、市场区域的差异、不可预测的重大事项等因素都会影响现实市价的变迁。由于现实交易价格分布可能呈现均匀分布状态、离中分布状态或相对集中分布状态,所以选择什么样的市价作为模拟交易中的参照物直接影响到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在市场失灵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价格背离价值的特殊情况,这使参照物的选择变得更加慎重和复杂。因此,选用何种市价计量不仅影响现实交易或事项的价值计量,而且直接影响模拟市场、潜在交易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精确性(Precision)和准确性(Accuracy),从而直指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估值的结果不仅受参照物本身价格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现实市场参与者与潜在市场参与者风险态度的可能差异、现实市场不确定环境与模拟市场不确定环境差异以及市场偶发因素的影响。加之不同时间的市场、不同区域的市场、不同结构的市场参与者对风险、不确定的吸纳能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都加重了在价格转换中主观判断的困难程度和客观差异,因而公允价值估值与随之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之间不可避免出现一定程度偏差,尤其对不确定较大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估值更为明显。公允价值贴近市场、贴近市价、有利于决策的相关性得到普遍认可。谢诗芬(2006)统计,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90年12月到2006年9月发布的55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41份,约占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75%;王乐锦(2006)统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金融工具、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有事项的计量、农业等20个会计准则中不同程度运用了公允价值;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生物资产等17个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随着公允价值运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公允价值估值的固有缺陷不可回避,滥用公允价值的案例屡屡出现,玛丽.E.巴斯(Mary.E.Barth,2007)认为可靠性是运用公允价值最显著的担忧。FASB成IASB联合趋同框架(初步意见)关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排序问题、SFAS157关于公允价值可靠性层级问题、FASB与I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的实质性差异以及我国对公允价值先用后弃,弃而又用以及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公允价值谨慎、限制和有条件的运用等情况无不昭示准则制定者和实践者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良苦用心。破解公允价值的运行原理和精髓寻求可靠性根源以及提高可靠性行之有效的途径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当务之急(王军,2006)。
      
      二、可靠性与公允价值的涵义
      
      (一)可靠性的涵义关于可靠性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如下解释:真实可信,可以信赖依靠。SFAC2(1980)认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依赖于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两个方面(Para62)。反映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其意在反映的现象(Para63)。可核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独立的计量员用相同的计量方法,基本上会重现的信息(Para82)。从可靠性的两大表现来看,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都与特定的环境密切相关。反映真实性是反映特定环境里交易或事项价值变化的真实性,可核性是在既定环境里其他计量员几乎可以重现的信息。因此,可靠性带有显著的“状态依存意识”。可靠性是特定市场环境的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离开特定市场环境研究可靠性必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公允价值的内涵界定早在40年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撰写的ARS No1就提出公允价值(Sound value)的概念,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Moonitz所描述的公允价值(Sound value)不完全等同于现在所说的公允价值(Fair value),但其提出的公允价值三条判断标准开创了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公允价值的先河:两个或更多独立主体之间进行独立的交易;交换中涉及的各主要行为都是理性的;市场中的交易足够活跃以证明所产生的价格具有代表性假设。显然。前两个条件是从规范研究视角判断真实交易中的公允价值“应该是什么”,第三个条件是从实证研究视角解释真实交易中的公允价值“是什么”。在此后的研究中,以FASB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受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致力于从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的角度描述公允价值,以IASC(2001年后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受行为心理学的影响,致力于从市场参与者对交易情况的了解程度和熟悉程度研究公允价值,形成了两大有影响力和各自特色的公允价值体系。美国是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大部分产品和劳务不是生产者消费,而是用来与货币相交换或与收取货币的权利相交换,市价公开、透明,发达的证券市场呈现半强式效率性(Semi-form efficient market)甚至是强式效率性(Strong-form efficiency)(Fama,1991;Pozeff,Kinney,1976)。特定证券的交易价格将所有与公众所知的信息完全而且及时地反映在证券价格中。从20世纪70g代“公允价值”术语最初出现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中算起,FASB进行了长达近40年的努力研究如何从现实环境里提炼出公允价值产生的交易特征。1984年,FASB发布《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SFAC5,para.67)介绍原始成本(原始收入)、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结清)净值、未来的现金流转(或贴现)值五种计量属性。从计量属性的分类可以发现,FASB没有单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是认为SFAC5所描述的某些计量属性也许和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历史成本通常假定为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定义,而认为可变现净值和现值与公允价值不一致(SFAC7,para7)。虽然此时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对公允价值交易特征的认识,但用交易环境辨别公允价值的思想初见端倪。1996年,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第125号(FAS125)《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中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中(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据以购买或销售资产(或负债)的金额。”(Para.42)。至此,FASB已经正式走向通过刻画市场的交易特征环境研究公允价值的道路;FASB(1998)的FASt33的《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的公允价值定义与FAS125中的一样;SFAC7(2000)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仍同于FAS125中的定义。2004年,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对上述“当前的自愿交易”计量的空间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圈定公允价值的计量区间是“估计没有发生实际交易又须对其计量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明确对现实交易的观察是为了模拟交易估值的需要。2006年,FASB发布了《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报告主体的有序交易中,为某项资产所能接受的价格或为转移债务所支付的价格”。从交易日的现实市场环境中挖掘计量日的模拟市场特征,并用有序交易这个标准加以统一和规范,以增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核性、可比性,可靠性。IASB将现实交易中属于市场参与者熟悉情况的自愿交易的部分归纳为符合模拟交易条件下产生公允价值时市场参与者的交易动机、风险态度和对不确定性的总体认识水平。1995年,IAS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定义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IASC(2000)《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这一定义进行再次肯定。在这一总结性定义中,强调了市场参与者行为特征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力;2001年,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oint Working Group,JWG)发布金融工具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和类似项目: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对公允价值定义如下,“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Arm"s length transaction)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这一定义首次突出产生公允价值时市场参与者对交易或事项的熟悉程度是站在“计量日”视角上的观察;2004年,IASB在IAS39《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实施指南中认为估值技术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于正常商业考虑所进行的公平交易中的交易价格(para.75),再次明确把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统一到“计量日”对市场参与者交易特征的同口径观察上来,并用这个统一的判断标准把公允价值的过去式、现在式以及将来式有机连成一个整体。2007年12月,IASB发布了有关投资“认定成本”的征求意见稿,认定成本可以是公允价值,也可以是根据以前国家准则确认的账面金额。2008年1月10日,IASB正式发布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号一企业合并》和《国际会计准则第27号一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在部分合并中,非控制权益既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可以采用非控制权益分享的被合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份额计量。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UKASB)也是立足于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公允价值。UKASB(1993)在“会计准则前言”中认为“真实与公允”是比准则更高的规范,在一般情况下,遵守会计准则可以显示“真实与公允”,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为了显示“真实与公允”而偏离会计准则,市场参与者的行为特征不仅包括形式上的公正,而且包括实质上的公允。FRS7《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认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或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也是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没有受到强制的、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的商定的对价金额”(CIAC《手册》,SECTION.3860)。
      2006年,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依循国际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思路,对公允价值作出大致相同的定义:“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并对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的范畴作了进一步限定,不是把所有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统统纳入模拟交易下应包括的市场参与者,而仅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那部分熟悉情况的市场参与者纳入为模拟交易的主体。
      
      三、公允价值可靠性的研究综述
      
      (一)公允价值可靠性的内涵与外延可靠性并不含肯定或精确之意。余绪缨(2007)认为人类的价值寻梦之旅已经进入“真实和公允”阶段,而不是停留于“精确的错误”阶段。从计量的角度来,公允价值并不是交易或事项自身的真实价值,而是市场参与者根据特定程序与方法,从现实的市场交易价格中推导出模拟的公平交易条件下,公开市场上最有可能实现的交换价值的估计值(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2003)。李彗、刘广生(2006)认为同经济资财和债务本身的价值相比,虽然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和计量人员偏向所产生的偏差不可避免,但这些未能真实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偏差被控制在市场参与者所能普遍接受的范围之内,各种重要的技能和各种重要的关系不曾丢失,在突出重点和可行的范围内是完整的。王海(2007)认为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不是一个或黑或白的问题,而是一个可靠性更强或可靠性更弱的问题,历史成本计量下的可靠性也是相对而言。在当前的背景下,涉及到的任何主体都无须闭门造车,而应当借助由传统、教育和模仿共同协调推进公允价值的发展,或者应在内部批判的基础上,遵循波普循序改进(Piecemeal engineering)以消除其固有缺陷。胡庭清(2007)认为公允价值的真实性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在一定时间、地点或特定参与者看来反映真实性的信息,在其他条件下真实性程度可能下降甚至变得不可靠。陆宇建等(2007)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认为计量结果经不同计量人员直接核实或间接核实后仍呈现较高的集中趋势,紧密地符合其所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情况,就显示出价值信息在有效幅度内有较强的可核性。可核的价值信息并非对任何都一视同仁,具有等效的信赖程度,而是意指在所有重要而可行的范围内信息使用者能达成基本一致的认识,能和其他价值信息相比较,作为交换和交换价值的依据夏成才等(2007)强调可靠性不应当有预定结果的偏向,对特定利益者产生影响,也不是针对所有信息使用者的可靠,而是针对社会整体需要的可靠。可靠性的需要永无止境,而可靠性从次优到最优伴随相应的成本费用,并非为了单方面提升可靠性目的而不惜成本代价。姜国华、张然(2007)认为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价值的可靠性计量倡导稳健主义,但并非为了刻意保证可靠性而不适当地采用稳健价值。不论是“宁愿少计资产和收益,而不愿多计”的稳健主义惯例,还是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的稳健不足,都是与可靠性相违背,基于稳健性原则的缺陷和实证中发现的不良后果,认为不应该一概坚持历史成本和稳健性原则,在资产确认中适当引入成熟的 公允价值计量方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辨证关系相对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FASB在其发布的SFAC N0.2并没有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提供说明。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1999年9月颁布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指出当相关性与可靠性排斥时,所选择的方法应该是能使信息相关性最大的方法。美国SEC的委员S.Wallman甚至主张很少考虑或不考虑可靠性。安然、世通等财务丑闻爆发后,Benston(2006)详细分析了安然公司如何利用第三个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操纵利润并最终引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会计作假丑闻,认为公允价值在取得相关性更好的会计信息时,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并认为这样的制度安排会导致大范围的会计信息质量下降。2006年7月,FASB与IASB发布的联合趋同框架《关于目标和信息质量特征的初步意见》中强调首先考虑相关性,然后考虑如实反映,并不意味如实反映是次于相关性,相关性确定应该描述的信息,如果不能如实反映,其对决策仍然是没有作用的,甚至是误导的;反之,如实反映了一项不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也是无益于决策的。信息只有如实反映了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的经济现象,才能是对决策有用的。谢诗芬(2004)认为在理想状况下,公允价值信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状况下,公允价值的相关性与可靠性都有所下降;可以创造条件。提高相关性和可靠性。这种观点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基于实务中相关性和可靠性协调的交易成本,葛家澍(2006)提出准则制订时应该优先考虑相关性,准则执行时应该考虑可靠性的中间路线。但夏成才、邵天营(2007)认为在只有极少数确定性的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同时符合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而大多数交易或事项信息的相对性与可靠性往往发生矛盾,难以保持比较理想的水平,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只能依所处的环境,从有利于财务目标的角度出发,在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权衡。陈丽红、牛榕榕(2007)从公允价值产生的经济后果分析可靠性,认为公允价值不仅有决策相关性,而且将物价变动对经营业绩的影响与企业管理当局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区分开来,从而更准确地比较、评价和预测企业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与赢利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允价值具有可靠性。
      (三)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计量规则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依赖于特定的程序、规则与方法。SFAC157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就是寻找资产或负债的“脱手价”。于永生(2007)认为在完美和完全市场条件下,该过程简单易行,但在非完全市场环境里,寻找市场参照价格的过程将变得复杂,在具体实务中一般演变为“管理层判断+某一估值模型”。对公允价值的计量并非某一个计量模型所能概括,管理者的职业判断直接影响估值参数的选择和结果的真实程度。SFAC157对市场参与者的边界进行了界定,认为从现实参与者中遴选出的模拟交易下的市场参与者指资产或负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的买家和卖家。主市场指主体出售资产或转让负债交易金额最大、交易活动最活跃的市场;最有利市场指主体在扣除市场交易成本后,出售资产收到价格最高或转让负债支付价格最低的市场。1995年,FASB和IASB在联合开发“企业合并”项目中初次提出“级次理论”。2006年,SFAC157《公允价值计量》正式采用这一方法,根据估值所使用的参数所处的级次评价公允价值结果的可靠性程度。活跃市场中的“脱手价”为公允价值计价第一层级(fair value hierarchy),可靠性最强;二级参数是一级参数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次之;三级参数是不可观察参数,可靠性最弱。可靠的计量结果直接在报表中确认,不必进行额外披露;不可靠的在报表确认的同时,还要增加披露内容,以弥补可能的计量缺陷。极次越低,要求披露的信息越多。
      2006年我国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试图通过规定公允价值信息的区间分布提高可靠性程度。第22号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55条论述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时,两次用到“区间”一词: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合理估计数的变动区间很小;该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区间内,各种用于确定公允价值估计数的概率能够合理地确定。这说明在金融工具领域,公允价值计量基础是一个变动区间。但公允价值计量区间如何确定,在相应区间内公允价值计量基础如何变动,迄今为止没有出台操作指南。同期发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不确定事项的计量存在较大区间时应当考虑财务信息计量的风险程度(para.105);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是否适应被审计单位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如果变更了估值方法,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能够说明变更后的估值方法是否提供了更适当的计量基础(para.19);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公允价值估值对重大假设(可能影响价值的市场状况)变化的敏感度以识别特别敏感的假设(para.35);第163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环境事项的考虑》认为会计估计建立在假设基础上,假设的数量和性质可能导致会计估计不存在既定的模式,或会计估计在很大的区间内似乎都是合理的(para.28)。这些审计准则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从点估计转移到区间估计后随之引发的风险和控制措施。陆宇建、张继袖、刘国艳(2007)认为公允价值具备统计学特征,区间估计的优点是可以从置信区间了解到这种估计的精确度(precision)和准确度(accuracy)。准确度是指置信区间包含真实价值的概率,一般而言,概率越大越好,而精确度反映估值与实际交易结果的区间差异,区间的长度越窄,估值的精确度越好。
      (四)公允价值可靠性与现实运用环境公允价值的顺利推行要求适当的运用环境和相应的配套机制。IASB肩负促使国际会计趋同、构建一套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使命。2002年10月,FASB与IASB将公允价值列入双方会计准则趋同签定的“诺沃克协议(Norwalk Agreement)”,2005年6月,FASB与IASB分别发布征求意见稿,其中包含对进一步改进和协调企业合并会计的动议,要求按照被收购公司的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计量和确认,即使在收购日收购公司拥有被收购公司股权100%也不例外。如果得到批准,该提议准则将取代IFRS3(企业合并)和SFAS141(企业合并);在FASB与IASB取得系列合作成果的同时,对可靠性理解和控制的实质差异仍然存在。在2006年7月,FASB与IASB发布的《关于提高全球资本市场一致性、透明度和有效性承诺》中趋同“路线图”,只是用“如实反映”替代了可靠性的提法而已。对公允价值可靠性的趋同与等效成为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孔宁宁(2007)认为在股票期权方面,IASB通过全面执行“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显示强大影响力。2004年2月,IASB发布IFRS2(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要求按照IASB编制财务报表的公 司以股份支付的公允价值确认费用;2004年12月,FASB发布经修改的SFAS123(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也要求公司使用公允价值对股份支付进行会计处理。欧盟建立技术认可和立法认可双重机制积极向IFRS靠拢。2004年,欧盟对修订后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39号一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审议后,决定暂不批准该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同意取消“公允价值选择权”后,欧盟终于在2005年批准了该准则的大部分,但不采用其中的套期会计内容。由此可见,欧盟对套期会计使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有所保留。
      余晓燕、李淼(2007)分析了ISA545《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美国会计师协会发布的SAS 101《审计准则公告》不约而同提出用审计程序保证公允价值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对管理层重大假设的测试、对估值模型的评价和基础数据的测试、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及期后事项四个部分各有侧重,又连成一个整体;《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识别和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第二阶段,针对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设计和实施测试管理层重大假设、估值模型和基础数据、对公允价值进行独立估值,以印证其计量是否适当、考虑期后事项对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影响三个方面的实质性程序。
      针对我国市场交易整体不够活跃,交易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仍然强调计量以历史成本为主,只有当存在确凿证据证明公允价值能可靠取得时,才使用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常勋(2004)认为,使用高新技术和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上活动的大型企业的会计计量将混合计量模式走向以公允价值计量为主、辅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使用一般工艺技术的劳动密集型和不积极参与资本市场活动的小型企业则保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辅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单一计量模式;陆建桥(2005)认为我国现阶段,可以对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衍生金融工具)以及严格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交易等,可以逐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在现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需进一步探讨其计量模式的改革途径和方式。
      
      四、公允价值可靠性的未来研究方向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建立公允价值制度体系的可靠性分析公允价值是继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后又一影响深远的价格体系。同样是对价值的替代计量,公允价值缘于市价,又不拘泥于讨论市价本身。公允价值是人类从历史成本计量转向现值计量途中的重要台阶和不可或缺的一步,属于会计收益最终走向经济收益之间的“全面收益”阶段(谢诗芬,2004)。FASB与IASB分别从不同视角树立了公允价值的标准和目标,但在从“实”到“虚”又回归“实”的转换过程中,必须从实际的人、现实的市场环境出发研究公允价值逻辑推演。面对风险、不确定性,现实的人在现实环境里的选择动机、人的有限理性、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直接影响价格结果。刘浩、孙铮(2008)认为公平交易是产权的重要保护方式,从这一意义出发,公允价值研究的重心应当以契约研究为导向,单纯讨论采用何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合理都是有失偏颇的。这一研究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但契约只是制度设计的一种形式,追根溯源,最终还是要回到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解释。用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公允价值制度,公允价值是利益相关者长期博弈的行为均衡,是市场参与者集体选择的结果,是交易费用最低的产权设计和制度变迁。公允价值也是对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创新,现实世界中公允价值的滥用并不是公允价值制度层面的问题,而是公允价值操作层面的问题,公允价值制度设计具有可靠性。
      (二)基于公允价值计量规则的公允价值可靠性分析市价是一切计量属性的母本基因。现值固然是交易或事项价值的最可靠的直接计量,但在非理想环境里,可望获得的现金流量、持续时间、流量分布以及无风险折现率均难以确定,这些主观估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量的可靠性。加大了公允价值的操纵空间。公允价值是现值的一种形式,市价是现值的最基本形式,从市价人手研究公允价值的计量,把现实市价作为公允价值的参照物和坐标将成为交易费用较小的可信之举。在选择参照物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资产评估的有关理论和方法,既可以用市价直接计量,也可以用市价进行类比计量,也可以采用成本价格。在市价难以确定情况下,才考虑运用收益法。因此,将公允价值计量与资产评估有机结合研究,将有可能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程度。
      (三)基于对现实环境的选择和改造的公允价值运用的可靠性分析Barth、Landsman(1995)指出,只有在完美和完全市场(Perfect and Complete Market)环境下公允价值才能被准确定义。必须对现实环境进行选择和改造的基础上,设计完美的公允价值制度和理念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对现实环境加以一定程度规范、相对限制与适当选择,努力寻找与现实环境的对接机制才能为公允价值的可靠运用提供适应的环境。第一,以对交易或事项价值影响的重大事件为分水岭,将交易或事项从时间上分类,建立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时态的公允价值,从而形成完整的公允价值时间序列;第二,以对交易或事项价值有显著影响的相对完整区域为边界,从空间地域对市场分类,建立不同空间地域的公允价值,从而在整个市场里形成完整的公允价值集合;第三,对公允价值的实施范围进行划定,将实施公允价值的区域划分为不确定性较小和不确定性较大的行业或领域,按不确定性强弱不同的领域实施不同的监管政策和披露政策;第四,对公允价值确立置信区间,妥善处理公允价值精确性与准确性问题;第五,建立公允价值的监管网络,健全惩戒机制。
      公允价值是由现实推导模拟、由现在推测将来,由实到虚,又回归现实检验的计量创新,其可靠性必须同时满足“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两个标准。由于价值不能自我体现,“反映真实性”只能用规范研究方法加以描述与表达,而“可核性”需要实证加以检验。因此,公允价值必须运用规范与实证相呼应、历史与逻辑并举、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国外与国内相比较等研究方法,同时吸收FASB从交易特征描述公允价值与IASB行为心理研究公允价值的优势,将公允价值目标同时建立在市场机制和市场参与者机制两种制度选择的基础上,建立公允价值可靠性判断的“双保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观点、变化发展观点、质量互变规律重新诠释公允价值制度设计,使公允价值制度建立在可靠性之上。只有可靠的制度设计,然后才能研究公允价值的可靠计量问题,最后才有可能研究在现实环境中可靠运用公允价值的问题。三管齐下,才能使公允价值立足于深厚的理论基础、计量基础和应用环境之上,使公允价值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编辑 刘姗)

    相关热词搜索: 公允 述评 可靠性 启示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