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作文 > 正文

    物理教学中不能忽视“身临其境”的教学特点_身临其境

    时间:2019-05-24 03:23:47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物理教学不能仅仅只讲公式、定律,物理问题应多联想生活中的情境,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去观察、体会生活。   关键词:物理教学 学科特点 问题分析 物理情境 迁移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69-01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老师对物理的教学及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始终停留在老师过多的讲解知识原理、方法及规律,学生只掌握物理公式、解题方法的误区中。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发展,这种教与学,不从物理模型、物理情境出发,一味强调理论,对提高学生解决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应战当今高考,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故而在教学中,应提倡开发学生建立物理情境的能力,让学生去“切身体会”物理问题。
      物理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它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亚里士多德的“有力才有运动”到“牛顿运动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物理问题的展现与生活、科技息息相关。因此我们的教学除了讲清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同时,还应注意物理学科的特点,多想物理情境——融情于景,从生活中去体现问题,从解决问题来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轻松解决物理问题,学得轻松不厌倦,更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终身奠基。
      物理问题多选材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与生活中相似的情形,因此老师应多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观察周围的物理现象,然后将问题放在生活事例中去分析,这样就很容易体会题意了。
      如:两颗卫星m1、m2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卫星m1的周期为T1,卫星m2的周期为T2,某时刻两颗卫星在同一半径上(如图甲)。问再经过多长时间两颗卫星再次在同一半径上?学生初碰到这道题会一时很难入题,假如让学生联想到“在操场上的环形跑道上和另一个同学进行长跑比赛,从同一地点出发到下次再相遇(如图乙)”这个情景中来,学生很快就会明白“一定是一个同学比另一个同学多跑了一圈,弧度上相差2π”。
      由:t-t=2π得t=学生体会到情境,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体会题意快,也无形中提高了学习兴趣。
      再如:一个小球放在竖直的轻弹簧上,处于静止状态(如下图),现用一外力F压弹簧,然后放手,问小球是否能脱离弹簧?很多同学遇到此类问题会盲目地运用“力学或机械振动”的原理和规律,结果往往造成思维片面、出错。如果把此类问题放到日常生活中去,作为生活中的一个现象,想象自己在做这样一个有趣的“活动”,很容易体会到,如果用力过大或小球较轻,小球自然会弹起脱离弹簧;若用力过小或小球较重,就不一定会弹起来。
      融入了情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轻松得多,继而学生再一细想,就会比较弹簧后来的压缩量Δχ"=与原来的压缩量Δχ=的关系:若Δχ">Δχ,小球会脱离弹簧飞起来;若Δχ"≤Δχ,小球则不会脱离弹簧。
      物理问题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现在的高考命题多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考查学生的物理“味”,有没有对生活的感受,有没有多留心周围的物理现象及事例。2003年理综合湖北卷中考查水龙头喷水求水柱的问题,2004年考查电动自行车的问题等等,都与生活紧密联系,只要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情境,自己“身临其境”的去思考,这此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从“建立情境”的角度去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多构思物理情境,不空谈物理不一味地教公式、定理,要走出“狭隘”物理的误区,走向“创造型”的物理学习。

    相关热词搜索: 身临其境 忽视 物理 教学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