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祝福语 > 正文

    古代汉语疑问句【古代汉语常识之疑问句】

    时间:2019-03-09 03:25:0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用来提出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句包括一般疑问句和反问句两种类型。一般疑问句就是希望听话的人回答的问句;说话人不是真正的问,而是用疑问的形式表示陈述,这种疑问句称为反问句。
      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疑问副词。另外,还有一些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
      1.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焉、胡、悉、曷
      “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哀者?”“谁可使者?”
      “孰”的意思是“谁”“什么”,可指人,也可指物。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是可忍,孰不可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谁”“孰”这两个疑问代词均可作主语。
      “何”与现代汉语的“什么”的意思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且何谓阁子也?”
      “谁”“何”这两个疑问代词还可以作定语(“孰”不能),但“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带“之”,“何”作定语时后面不带“之”。例如:“是谁之过与?”“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何”这个疑问代词还可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何不试之以足?”“夫子何哂由也?”
      “安”“恶”“焉”“胡”“悉”“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它们作宾语时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且焉置土石?”“国胡以相恤?”“悉以知其然也?”“汝曷弗告朕?”“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胡”“悉”“曷”同“何”相当,可译成“什么”。
      作状语时,“安”“恶”“焉”这三个疑问代词一般表示反问,可译成“哪里”“怎么”。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焉用亡郑以陪邻?”“胡”“悉”“曷”这三个疑问代词一般是询问原因的,可译为“为什么”。例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奚惆怅而独悲?”“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
      注意此类疑问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故容易与作状语时混淆,区别方法是看动词的后面有没有宾语,有宾语它就是状语;没有宾语它就是前置宾语。例如:“沛公安在?”(“安”作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作状语)
      2.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哉
      “乎”,句末疑问语气词,有时译成“吗”,有时译成“呢”。“乎”用在是非问句(问点在全句,句中没有其它的疑问词)的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乎”用在特指问句(句中另有疑问词,疑问点就在该疑问词上)的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岂”“宁”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其有敢不尽力者乎?”“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诸”,是“之乎”的合音,用在句末,可以用“之乎”去解释,用来表示疑问。例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与(欤)”“邪(耶)”两组词互通(同纽同部),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然则废衅钟与?”“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欤”“耶”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哉”,表示反问,通常与“岂”“独”相配合,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哉”,表示疑问,要与疑问代词配合,可译为“呢”“啊”。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重固何如哉?”“洞庭君安在哉?”
      3.疑问副词
      表疑问的副词主要有“岂”“其”“独”三个,用来表示反问,并且与句末语气词配合使用。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
      4.固定结构
      ①“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什么样”。例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今日之事何如?”“为之奈何?”“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以闲敝邑,若何?”“此为何若人?”
      ②“如……何”“奈……何”“若……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拆开,插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③“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个)……”,放在动词前面,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④“无乃……乎”,用于表示推测、猜度语气的问句。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⑤“得无……乎”,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怀疑、揣度或反问,可译为“恐怕(莫不是、莫非、该不会)……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⑥“何以……为”“何……为”,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例如:“何以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⑦“何(奚、曷)……之有”,用来表示反问,实际就是“有何(奚、曷)……”,意思是“有什么……呢”。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宋何罪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何陋之有?”
      ⑧“有(可、能、愿)……否”“不……乎”,是用否定形式表示疑问的,可译为“可以(能够)……吗”“不是……吗”。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跟踪训练
      
      1.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梁客辛垣衍安在
      B.女安从知之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2.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B.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
      C.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D.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3.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B.孰为其的哉
      C.夫仁、义、礼、智、信,孰而可谓不善也
      D.吾与徐公孰美?
      4.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B.安危不定,何以贵圣
      C.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5.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子胡不南见老子
      B.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C.子胡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
      D.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6.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欲仁而得仁,有焉求
      B.且焉置土石
      C.夫子焉不学
      D.吾知其难也,焉有亡郑以陪邻
      7.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D.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8.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9.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D.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10.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王曰:“齐无人耶?”
      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C.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2.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B.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3.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B.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C.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
      14.下列疑问句中,代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卿欲何言
      B.又安敢毒耶
      C.沛公安在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15.下列句子中,不表示疑问的一项是()
      A.彼不我恩也
      B.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6.下列句子中,“何……为”的含义用法相同的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7.下列句子中,代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谁为哀者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独五人之��,何也
      18.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能复饮乎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19.下列句子中,“何”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夫子何为
      B.豫州今欲何至
      C.今公何自从吾尔游乎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20.下列句子中,“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汝安从知之
      B.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C.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D.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21.下列句子中,“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老翁问:“童曷不来了?”
      B.赵孟曰:“吾子其曷归?”
      C.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D.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2.下列句子中,副词表示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将军岂愿见之乎
      B.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
      D.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疑问句》
      1.D(D项为反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句)
      2.A(A项为推测语气,其余三项为疑问语气)
      3.C(C项为反问语气,其余三项为疑问语气)
      4.D(D项为疑问句,其余三项为反问句)
      5.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6.B(B项为疑问语气)
      7.C(C项为疑问语气)
      8.D(D项为疑问语气)
      9.A(A项为猜度语气)
      10.B(B项为反问语气)
      11.B(B项为推测语气)
      12.A(A项为选择问句)
      13.B(B项为反向递进)
      14.B(B项中“安”作状语,其余三项中疑问代词“安”作宾语)
      15.A(A项为感叹句)
      16.ABD(三项相同,译为“为什么……呢”;C项“为”是助宾语“汝”前置)
      17.D(D项作谓语)
      18.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19.D(D项作状语,其余项中“何”作宾语)
      20.A(A项“安”作宾语,其余三项中的“安”作状语)
      21.D(D项“曷”作定语,其余三项“曷”作状语)
      22.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相关热词搜索: 疑问句 常识 古代汉语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