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黑白世界里的切磋,一部从南北朝开始的围棋交流史】围棋黑白世界的句子

    时间:2019-04-02 03:23:20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围棋一物,在棋盘上体现为“战斗”,在生活中却体现为“友谊”。中日两国文化相近,围棋交流更是几乎贯穿整个历史,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周年之际,关于围棋的话题不能不提。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没有围棋这个媒介,中日文化交流的故事必然会减色许多。
      近代对话由大军阀段祺瑞开启
      围棋从中国传入日本,还要追溯到南北朝年间。而在唐朝年间,由于双方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发生过频繁的文化交流,棋手之间也有不少切磋。日本派到中国的遣唐使中,曾有过伴小胜雄、伴须贺雄等知名棋手。而晚唐时,中国名手顾师言以三十三着“镇神头”击败“日本国王子”的故事,更是流传甚广。就竞技水平而言。中国围棋水平当时在日本之上,这是不争的事实。
      此后,中日围棋交流仍时有所闻。明朝时,日本僧人虚中曾来华定居,其棋艺颇受推崇。而中国元代的围棋名著《玄玄棋经》也在日本出版。
      进入16世纪,围棋的发展在中日两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在日本,围棋受到执政者及上层社会的重视,棋手的地位、收入均颇为可观。在本因坊、井上、安井、林,这四大棋家互相竞争的情况下,日本围棋水平迅速提高。而反观中国,或许是因为在长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这种活动不受重视,围棋逐渐沦为“民间技艺”,很多棋手的主要收入竟然来自于“赌彩”。在这样的窘迫情况下,棋手的社会地位之低、围学的故事已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捅开近代中日围棋差距这层窗户纸的,也正是段褀瑞。
      作为一名忠实的围棋爱好者,段祺瑞身边总有很多云集了当时国内的众多高手。大约在1909年前后,日本业余棋手中岛比多吉来到中国。与中国棋手进行了多次交手。段祺瑞本人虽负于中岛,但两位中国一流棋手张乐山、汪云峰却均战而胜之,一时留下“日本围棋不过尔尔”的错觉。但在不久后,日本职业四段高部道平来华。真正引起了中国棋界的“地震”——高部不仅连胜张乐山、汪云峰,还将当时的知名棋手王彦卿、陈子俊、范楚卿、丁礼民等悉数斩落马下,且全部打到让二到三子。中国棋手这才如梦初醒,正应了吴清源先生后来那本自传的书名——《天外有天》。
      高部道平当时并非日本围棋最强者,据其自述,日本国内还有可让他两子的高手。而高部道平以—人之身对中国所有棋手获得压倒性优势,可见从竞技水平而言,日本围棋的领先幅度已几乎遥不可及。中国棋界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才终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对日本棋界而言,则是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找到一个可堪匹敌的对手,反过来也促进了围棋作为日本“国技”的进一步提高。
      在1945年到1960年之间,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围棋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中断。1960年,包括濑越宪作、桥本宇太郎、坂田荣男等著名棋手在内的日本围棋代表团应邀访华,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来访的日本围棋代表团。中国方面派出最强阵容应战,除包括“南刘”(棣怀)“北过”(惕生)在内的老一辈棋手之外,两名新秀陈祖德和吴淞笙也得到出场机会。在29局对局中,中国棋手的成绩仅为2胜1和26负,但这样的惨败结局却完全在双方意料之中。棋界公认。双方顶尖棋手差距较大,大抵为让两子的水平。
      此后,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文化上的开明与经济上的起飞,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流骤然增多。如两国在经济方面的情况一样,两国棋手的水平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在1980年之前,中国棋手已经有过不少战胜日本一流棋手的成绩。其中聂卫平的战绩尤为突出,曾在访日比赛中先后战胜过加田克司、岩田达明等九段棋手,并力克“本因坊”和“名人”两项头衔得主石田芳夫九段棋手。“聂旋风”之称由此而来。
      在中日擂台赛举办之前,关于中日围棋水平的差距,在两国棋界基本达成共识,即日方仍占据较明显优势。事实上,目本棋界在事前从来没有想过会输掉擂台赛,在他们看来,获胜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只在胜多胜少、要不要“手下留情”。日本方面一度甚至担心,中国棋界会不会为了避免“惨败”而不愿参加擂台赛。
      而在中国方面,一方面,考虑到比赛会对锻炼棋手、推广围棋大有好处;男一方面,聂马争霸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刘小光、曹大元等年轻棋手也具备一定实力,虽然从整体实力而言比日本稍弱,但还没有到束手就擒的地步。于是,在双方迥然相异的心态之下,中日围棋擂台赛于1984年正式登场。
      首届擂台赛日方派出豪华阵容,由藤泽秀行、加藤正夫、小林光一三位超一流棋手领衔。中方则以聂卫平、马晓春领衔。有意思的是,在本届擂台赛上出尽风头的却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山西棋手江铸久,他排在第二个出场,连胜日方依田纪基、小林觉、淡路修三、片冈聪和石田童五人,不仅让中国棋界振奋异常,在日本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由于赛前的舆论均认为胜负毫无悬念,本届擂台赛此前在两国均来引起太多波澜,而正是江铸久的五连胜,使得比赛得到空前关注。
      此后的详情无须赘述,凭借主将聂卫平的神勇9连胜,中国队在前三届中日擂台赛中也获得三连胜佳绩,彻底颠覆了“中国围棋不如日本”的印象,聂卫平本人也借此完成了从一名普通棋手到中国“棋圣”的蜕变。
      1996年,中日围棋擂台赛在举办十一届后停办,其中中国队获胜7次,日本队取胜4次。擂台赛的热潮对围棋在中国的普及功不可没。据统计,擂台赛之前中国围棋人口为500万左右,而仅仅在三届擂台赛过后,围棋人口便一跃达到3000万以上。某种程度上,没有中日围棋擂台赛,也就没有中国围棋的今天。
      纹枰论道对和平贡献远超政治
      纵观围棋发展史,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即“源于中国,兴于日本”。倘若不是由于过去数百年间在日本繁荣昌盛,在棋艺和围棋文化方面均传承有序,很难想象这项古老的技艺如今会落到什么境地。
      最早的围棋以力战为主,而日本江户时期的本因坊道策将围棋上升到理论高度,道策本人在棋艺上的强大也远出同侪,至今仍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强的棋手之一。除此之外,日本在围棋规则的发展、定式及布局理论的研究以及围棋“职业化”方面,均达到相当的高度。
      具体到棋艺方面,中日围棋可谓是“教学互长”,从上世纪初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则是一个明显的“此消彼长”的轨迹。
      书接前文,当段祺瑞等人发现了中日围棋之间的巨大差距时,如何拉近这个距离成为整个中国棋界的心声。1928年,吴清源在段祺瑞资助下赴日留学,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成行。可贵的是,日本棋界对吴清源这个不世出的天才给予了足够的宽容。从双方动议开始,日本方面便极为重视,不仅先后派多名高水平棋手来到中国。对吴清源的实力进行试探;当吴清源抵达日本时,当时的日本名人秀哉更是亲自率众多棋手到车站迎接。对日本棋界来说,与其说吴清源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求学者,不如说是围棋世界的共同财富。而吴清源也确实不负众望,不仅在其职业生涯中创造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辉煌,同时也在“新布局”理论方面成绩菲然,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客观而言,中日两国历史上既有长时间的友好往来,也经历过很多不快。但具体到两国棋界之间的关系,前中国棋院院长王汝南表示,和社会其他各界相比,总体要更友好一点。这一来是因为,自有近代围棋交流以来,主要是中国向日本学习,仅从吴清源一事上,即可体现日本棋界的宽容;另一方面,围棋的交流毕竟是一种文化交流,大多是在和谐的气氛下进行。
      即使是在“文革”这样的非常时期,日本棋界也对中国棋界有很多关注。由于对中国棋手的遭遇放心不下,一些棋手以及日本关西棋院还曾给中国体委写信进行询问。在大多数运动队被撤销的情况下,这种来自海外的强烈关注客观上为中国围棋队较快恢复训练起了不小的作用。
      从中日围棋擂台赛结束到现在的这十多年间,中日两国围棋的实力对比又悄然发生了变化。1999年围甲联赛的出台,使中国围棋由“专业化”向“职业化”迈出了一大步。与此同时,日本围棋却因普及工作滞后、后备力量不足等原因日益显出颓势,持续多年的中日韩“三国鼎立”的格局渐有中国一枝独大的趋势。对此,日本围棋界也毫不讳言地自承落后,并积极派年轻棋手来中国交流。
      如果说当年来自日本棋界的帮助是一种“反哺”,那么中国围棋现在对日本年轻棋手的帮助,何尝不是另一次“反哺”?正是在中日棋界这样循环往复的“教学相长”中。围棋这朵文化奇葩才得以越开越盛。

    相关热词搜索: 南北朝 切磋 围棋 黑白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