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改变思维模式,轻松解答试题] 一年级语文思维训练

    时间:2019-03-19 03:27:12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在对某些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时,学生曾有这样的疑问:“你讲的史实我都能记住,但是我怎样才能像你那样思考呢?”古语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下面就谈谈如何利用思维的对称性、全面性和可逆性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一、对称性
      
      对称性是大千世界的有趣现象之一,比如阴对阳、大对小,等等。对称性之所以充满了每一个时空,是因为构成事物的矛盾是无时无处不在的,而矛盾着的双方既统一也对立。我们也可以把对称性引入历史教学中,让它帮助学生打开解题的思路。
      例题:试分析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统治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思路解析:
      我们先根据对称性现象将题目各个要素逐个解读如下:
      
      
      图示一
      图示一中的七对概念在下文中分别以对应的数字表示。由①想到,为什么是儒学而不是其他思想,这是因为儒学比其他思想有更合理的内容?由②想到,为什么儒学能在当时而不是以前成为统治思想,这是因为儒学有新的发展?由③想到,为什么是汉武帝时期而不是他以前的时期,这是因为汉武帝时期社会有新的变化?由④想到,儒学地位的变化是不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结果?思想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政治决定思想,由⑤想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与政治变化有关?思想属于上层建筑,受制于经济基础,由⑥想到,儒学的这一变化决定于封建经济的变化?由⑦会想到,统治者需要什么样的思想,儒学有他们需要的内容?运用思维的对称性提出这一系列疑问后,加上学生相关史实的灵活应用,便不难解答了。根据这一题目内在逻辑顺序的要求,将答案略作调整如下:
      (根据儒学对非儒学、统治思想对非统治思想的角度得出)
      1.秦朝过度运用法家思想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二世而亡,法家思想整体上被后世弃用。
      2.西汉初年的黄老“无为”思想虽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恢复经济,但无助于进一步巩固统治。
      3.儒学的仁政和德治内容,有利于缓和矛盾、恢复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便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根据汉武帝时期对非汉武帝时期、政治对思想、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角度得出)
      4.到汉武帝即位时,封建小农经济得到发展,但匈奴问题和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安定边境地区,需要一个合适的统治思想。
      (根据皇帝对臣民、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对汉武帝以前的儒学的角度得出)
      5.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君权神授、大一统等观点,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根据皇帝对臣民的角度得出)
      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全面性
      
      历史现象本来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为了便于传授,编写教材时又不得不把具有整体性的历史人为地分割成政治史、经济史等等。这种分割有可能导致学生思维的片面,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考虑问题不全面。
      社会现象纷纭复杂,彼此影响,但所有的联系不外于纵向、横向两种。纵向联系即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同一类型现象,前者对后者的制约以及后者对前者的肯定或否定;横向联系则是指大约在同一时间段内,相同或不同空间、相同或不同类型、相同或不同层次等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
      例题:试分析维新变法运动开展的原因有哪些?
      思路解析:
      根据以下图示可引导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全面性。
      
      
      图示二
      对图示二逐层略作解释。历史原因就是过去同一类历史现象对某一历史现象的影响,这是纵向分析。“现实”原因是指某一历史现象发生时的原因,它下面包含的几个方面大致处于同一时间段,这是横向分析。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张数学坐标系般的思维网。外部原因,是指当事者所处的外在环境。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逐步联系成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我们要考虑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情况。由于人们把文明包含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国际和国内情况都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指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经济政策等,政治因素主要指社会矛盾、统治政策、群众运动等,文化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部因素是指当事者自身的因素,这一层级下面的客观因素指当事者不能改变的自身情况,如家庭出生、阶级特性等,而主观因素则是当事者可以改变的自身情况,如主观认识和行动等。对以上分析做出整理后可得出答案:
      1.(历史原因)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了学习西方器物层次的洋务运动失败,说明了中国以救亡图存为主要目的的运动更应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早期维新思想形成。
      2.(外部原因的国际方面)近代化潮流不断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的代议制民主扩展;启蒙思想不断传播。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
      3.(外部原因的国内方面)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所增长,康梁维新思想形成并发展。
      4.(内部原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他们希望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民主政治、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挽救民族危机,领导了以和平改良为主要方式手段、以君主立宪为主要斗争目标的维新变法运动。
      
      三、可逆性
      
      有些历史问题可能无法从正面突破,那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学会运用思维的可逆性。所谓思维的可逆性,意味着不按“常理”思考,改变思维的方向,即从正向思维转向反向思维。
      例题:试分析君主专制在20世纪初的中国得以废除的原因有哪些?
      思路解析:
      针对这一题目,我们除了可以运用思维的对称性和全面性用以突破,也可以运用思维的可逆性进行解决。如果君主专制废除的原因无法作答,那么它当初建立的原因有哪些呢?估计君主专制建立的原因大多数老师可能讲到以下几点:
      1.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君主专制,为它在秦朝的确立奠基。
      2.封建自然经济,为它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3.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打击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和镇压人民的反抗,以巩固统治、维护利益,为它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法家思想提出君主专制观点,为它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5.嬴政为更好地维护秦朝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推行君主专制制度。
      一切事物都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废除,也正是由于这一制度当初得以建立的原因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可对应写出它被废除的原因:
      1.19世纪中国的各种政治运动,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2.封建的自然经济,受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冲击,不断解体。
      3.地主阶级受到沉重打击,部分人士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不能有效地巩固统治、维护利益,需要借助于新的统治形式。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长,他们主张在中国建立起民主政治。
      4.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儒家思想,受到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冲击。
      5.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仁人志士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恋权位,锐意推进中国民主政治进程,废除了君主专制。可见,学会利用思维的对称性、全面性和可逆性,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多维的思辨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 试题 思维模式 解答 改变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