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理解

    时间:2019-02-25 03:26:03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它们看起来有些昏暗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   那些星星已老旧而锈蚀   想换新的我们买不起
      所以请准备好你的抹布
      和你的打蜡罐
      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希尔弗斯坦《总得有人去》
      教育的使命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语言则是意志表述的工具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教育的宗旨是促进人的发展,人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思维的发展,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指向于人素质的改善与提高,语言水平则是教育者抑或受教育者基本素养的体现。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目的是使中小学生通过教育,能自如地驾驭祖国的语言文字。六十年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饱受质疑与批评,尽管多年来众多志士仁人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苦心求索,虽收获颇丰,各有建树,甚至名家迭出,但不争的现实是广大中小学生经十二年的语文教学,很难说大多数学生母语已经过关。大学普遍开设《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其实是对这种现实的无奈认定。
      语文教学虽经岁月风雨的洗刷,改革潮流的冲击,从根本上来说大体还是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形式虽有变化,本质依然故我,局部或有改良,全盘并未改观。自上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进标准化考试以后,简直灾难深重,语文理科化、文本习题化、评价单一化、导向功利化的倾向愈演愈烈。教育是悠久的事业,语言是古老的学科,教学有固化的程式。语文教育的改革积六十年而收效甚微,足见改革难度之大。由来已久的对语文本质的认定,工具性抑或人文性,争论颇为激烈。新课标只是折衷地表述为求得二者的统一,但为什么需统一,怎样结合,则语焉不详。“盖儒者之争皆在名实”,这种争论虽不无意义,但对从根本上改革语文教学的现状并无太大作用。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这说辞是一种惯用的办法,对平息争端或许有用,于明晰事理并无补益。有如当年文艺创作中倡导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医学上倡导中西医相结合,其实文学史上没有因为这种结合而成为文豪的,医学界也没看到中西医结合而成为大师的,有如晚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并不能使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这话说得远了,比附或有不当,但多年来的教育改革难以奏效,与指导思想缺乏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认识上的模糊短视和操作上的急功近利有很大关系。
      语文首先是工具,是人们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这一工具掌握与运用所达到的程度,是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的认识水平与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志,常常会决定一个人的地位与作为,规定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全民的语文水平也度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列宁说:“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的”,说的便是语言文字于一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影响。语文虽然是工具,但绝不是一种普通工具。它永远是感情的,可以是形象的;永远是诉诸心灵的,可以和生活世界密切关联的;它从根本上关乎人心,使人的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紧密相联。因为作为工具的语文符号有其抽象性,所以它唤起的形象体现的是间接性和再创造。它生成人的智慧与灵性,而不仅是逻辑的理性、冰冷的公式。它使我们这个世界充满即时的创造、生活的乐趣,也伴随对丑恶的鞭策,对美好的歌颂,鼓励人们对理想以追求。从这个角度上,可以说语言文字是在现实世界之外构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并由此构建每个人心中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这些使命是其他工具学科所难以担当、难以企及的。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明显已不限于工具理性而更多体现价值理性,它的特殊作用与价值体现在它的人文性,体现为对人之为人的追问与关怀。
      语文改革之所以收效甚微,关键在没有从根本上关注教育的逻辑起点,没有很好地把握语文的根本特性,缺少奠基于脑科学与儿童心理的科学依据,采取的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态度。抱残守缺、因循守旧,或满足于一孔之见、一得之功,忽略儿童的情感诉求,疏离社会生活,无视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没有解放教师,唤起他们创造的热情与创新的能力;没有解放儿童,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没有能真正放手,发动与组织广大教师由下而上地推进改革。教学改革浅表化、形式化、运动化,教师一直没有能事实上作为创造主体,学生一直没有能作为学习的主体,二者的关系一直没有达到辩证的统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当然难以从根本上改观现有的语文教学。
      “科学认读”课题实验首先是思想的解放。周德藩会长的本意是要“撕开教育的一角”,由基础教育人手,从语文教学切入,定位于少年儿童的母语学习。既谓“撕开”,其实质就是要让语文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禁锢走向解放,让学生从现有的薄薄的教材里走出来,走向自编的读本、广泛的阅读;从狭小的教室里走出来,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教师的耳提面命中走出来,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让教师从被动解读教材的工匠角色走向教育教学的创造者,并带领学生一起走向新的教育生活。总之,这“撕开”意味冲破禁区,颠覆陈旧的说教,破除不合理的陋习,摆脱迷信和盲从,让语文显出本色,让教育回到原点。当然这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学术自信和职业的使命感。科学认读的“科学”首先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教条出发;一切从儿童成长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固有规定出发;一切从儿童思维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出发,而不是从已有的结论出发。
      科学认读从汉字的教学起步。时代已经变迁,书籍十分普及,社会生活中文字已汇成海洋,每个人都置身其间,儿童也置身其间,这些可资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丰富多彩,亮丽多姿。一些专家对此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游离生活,躲进书斋,闭门造车,并以这种心态干预儿童的学习生活,这实在有点不合时宜。社会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汉字学习带来的便利是不言而喻的,为什么不加利用呢?起码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课堂的拓展,也可以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进而让儿童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生活气息的吹拂,有百利而无一弊。社会的航船已经行得很远了,一些专家还在刻有印记的船边上念叨,“剑从这儿掉下去的”――汉字是万万不能让幼儿认读的,实在是愚不可及。
      科学认读的汉字教育思想有别于传统的集中识字或分散识字,而是一种意义识字。汉语的教学应该植根于生活,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识字是为了组词,因为词是意义单位,儿童的语言学习离不开意义的表述,婴幼儿的口语无论是单音节或双音节,所表述的都是意义。科学认读汉字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这就是为了阅读。以词为单位的教学更切近儿童的生活经验,也有利沟通意义联系,在阅读中广泛地认识汉字,同时促进对汉字的理解并激起继续学习的兴趣。 以词为单位进行整体认读,构成思维的模块,提高了认读速度,也符合格塔式心理整体性认知的规律――整体的认读,而不是孤零零的,没有意义联系的字符教学。识字为了意义表达,就关联到句子,自然通向阅读,使汉字形状与意义表达及其转换紧密相联,既方便了口语的完整表述,也为阅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快速理解的意义通道,同时又为在句子的表述中巩固识字,扩大识字量创造了条件。
      “科学认读”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其可贵之处在于完全是儿童化的快乐学习,而非成人化的枯燥说教;是教师与儿童的自由创造,而非应试框架内的被动应付。气氛之活泼,学生之热情和创见,课堂情景的随机生成,是传统课堂难以想象的。儿童化、生活化、情趣化、情境化、随机性、创造性等成为“科学认读”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教材的确是个例子,幼儿园的孩子都能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卡片作为自主学习的材料。小学生阅读面之广、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145万字的标准。幼儿及低年级学生收集卡片,建立汉字库,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培育了儿童动手动脑进行研究探索的品质。科学认读的实践验证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社会就是学校,生活就是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也是对陶先生关于解放儿童的思想,关于创造教育的思想,在新形势下的发扬光大。这对于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科学认读的实验表明:汉语难学的结论可以推翻,传统儿童教育的理论可以重写,应试教育的怪圈可以打破,生活教育的期望可以实现。教师中蕴藏着极大的教育科研的热情与高度创造智慧,需要坚定不移依靠教师,依靠他们教育教学的自主创新与创造。“知星漏者在字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蓬勃的草根智慧与发达的群众创造才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希望之所在。每个儿童心灵都是一个世界,这是有别于成人世界的更为绚丽。更多灵性、更富创造生机的世界。儿童具有巨大的潜在能力,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尊重儿童,信任儿童,解放儿童,使他们走向自主创造,开拓生动活泼的儿童生活新天地。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汉语言文字教学有悠久的历史。语言文字犹如璀灿的星星,照亮文明古国悠久历史的漫漫长途。汉字是世界文明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然而,近世以来的汉字星空似乎因蒙尘而昏暗。因此,擦亮汉字的星空,重振中华文化的尊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工作者的责任、义务与荣光。

    相关热词搜索: 擦亮 人去 总得 星星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