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期待美的教学:一种社会学的分析】 社会学就业方向有哪些

    时间:2019-02-16 03:29:55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摘要]美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美的教学一方面需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另一方面要使师生成为创造美、发现关、欣赏美的人。目前,在对美的教学的探索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美的泛化、美的形式化、美的唯美化、美的工具化等。美的本质应该是自由与善,荑的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对自由与善的追求,评价教学是否是美的教学的标准应该就是看其是否体现了自由与善的品质。美的教学的标准是和谐,但更应该是冲突。适当创设冲突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其对美的感受。
      [关键词]美的教学;教学美;美的主体;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1)02―0047-04
      
      任何一节成功的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从美学意义上看都应该是美的。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充满了严密的科学性和巧妙的艺术性并体验到美的教学。从严格意义上说,美的教学与教学美是不一样的。前者针对的是教学整体,而后者针对的是局部,前者包含后者。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暂且把二者视为一类,其目的在于指出目前教学中关于美的研究的问题。
      
      一、美的教学的主体:谁在言说与欣赏美
      
       美的教学应该存在于充分体现师生创造性和个性的常态课堂教学中,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不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情感能力,使情感能力适时地投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并且达到“情是蕴寓着理的情,理是渗透着情的理”的状态。
      然而,我们发现,美的教学往往并不存在于常态的课堂上,而是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能手的评选课中。在这种教学中,观摩者往往能够看到师生间互动流畅,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融洽。殊不知,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打磨很多次。美的表面的背后是师生身心的疲惫与无奈。课堂教学评价的现实主体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者,师生没有参与标准制定的权力,更没有评价的权力,也就是说,对于自己的课堂没有发言权。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努力去迎合评价者的需要与爱好,而学生和自身的需要却被搁置在一边。也就是说,美的教学的主体是“局外人”,是那些管理者或评价者在言说与欣赏着美的教学,这种美是为他们而呈现的。这可以说是目前教学的现状,但却是对美的教学的异化。
      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教学美的欣赏与言说最有发言权。只有尊重师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才真正是美的教学。要实现师生对教学美的言说与欣赏,一方面需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强调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改变单一性的评价标准,使教学成为师生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的家园。这样的教学才不是流于形式的美的教学,而是师生生命充盈的美的教学;另一方面要使师生成为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的人。美的人是实现美的教学的前提,美的人主要包括人的理性辩证化和感性多元化。理性的辩证化则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动不拘的反映与适应。感性多元化反映在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的差异上。这不仅需要师生共同提高美的素养,更主要的是要去除功利心态,把教学当作体验生活、实现价值、发现自我的舞台。
      
      二、美的教学的问题:现实困惑
      
      (一)美的泛化
      毫无疑问,美元处不在,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刻意制造所谓的美,也不等于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该披上美的外衣。美不能泛化。有学者认为“妙用导语,让学生发现文本美;把握诵读,让学生欣赏节奏美;自由放飞想象,让学生感受意境美;机智解答疑问,让学生体会幽默美;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寻求合作美;尊重学生的创造,让学生感受成功美”。这实际上有美的泛化的嫌疑,如“把握诵读,让学生欣赏节奏美”未必恰当。诵读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内容带给我们的美的体验。比如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文把我们带入了一种唯美的时空,而不是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的感悟。又如,对于数学“平行四边形”的教学,有人认为“仅告诉学生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然后进行练习计算,这就远离了生活,难有美感可言。从教学的美感性来设计这节课,首先就会考虑到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创造美的结果。教学这一课就应重演、再现人类研究、创造出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最初阶段的情境,体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生动一幕,以充分显现教学内容的美感”。这就好像如果我们读到文字就应该想起如果没有古人发明活字印刷术就没有今天,应该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一样。如果这也是教学美的话,真不知道教学中还有哪里不是美的,甚至是一只粉笔头我们都可以从中挖掘出诸多的美的因素。这种美的泛化不利于美的教学的生成,因为它把我们引入了歧途,使我们失去了对真正教学美的判断,而去追求这些所谓的表面的美的因素,忽视了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目的。美是一种融合了真和善的感性结构,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如果说真是事物的合规律性,善是行为的合目的性的话,那么美恰好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教学美是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美,它体现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创造性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本质力量在创造性教学活动中的感性显现及对象化的结果,是教学艺术的升华和追求的方向。
      
      (二)美的形式化
      黑格尔(G.Hegel)指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所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对于美来说,美的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美的形式只有体现和突出了美的内容即体现了人类的本质力量,才算完成了任务。正如别林斯基(V.G.Belin―skiv)所阐述的那样:“如果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它必然和内容紧密地联系着,你要想把它从内容中分出来,那就意味着消灭了内容。反过来也一样:你要想把内容从形式中分出来,那就等于消灭了形式。”但在对美的教学的研究中,人们却过多地重视对美的形式的研究而较少涉及美的内涵。有学者认为,好的课堂教学应该处处为美。撮其要旨,包括富有情感的教态美、精炼生动的语言美、工整简明的板书美、丰富精深的学识美和方法手段的样式美等。是的,这些都是美的教学组成因素,但是否这些就是必须的呢?如对教学语言来说,虽然美的教学语言因其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和谐悦耳而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积极思维,使学生在美的艺术享受中感悟文道,获得知识和能力,但语言毕竟是形式,是进行教学的工具,它本身不能代替教学,也并非没有精彩的辞藻和华丽的语句,就不能体现出教学的美。
      美的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韵律、节奏、匀称等外在形式的美,还包括一种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好的教学活动,师生互相开放,彼此关照,使教学透出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人格之美,这是教学美之内层。在此之上是形式上的美,包括语言的美、手段方式的美。教学美的最高境界即教学本身的美,即教学本身为愉悦、真、善、自由、和谐、平等等价值性因素所充盈的境界。这才是美的教学的本真。
      
      (三)美的唯美化
      “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因此,美才成为人们的终极追求,但这并不表明唯美应该成为教学的追求。唯美主义是19世纪流行于西欧的文艺思潮。它起源于诗坛,后来渐及小说、戏剧,主要流行于英国。所谓唯美主义,就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强调对现实的超越。虽然教学实践已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都体现了一个“美”字,“美”也无处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但教学的本质是培养人,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推动自身的社会化进程,而且要促进自身的发展,美的追求仅仅是一个方面。而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对美的追求有一种唯美化的趋势,无论什么学科、什么课型、什么样的师生,只是追求美,为美而美。这往往会出现一种舍本逐末的现象,淡化了教学的本真追求,可能会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培养出一批没有任何素养的学生。
      
      (四)美的工具化
      以往的教学美学观大都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取向,把美当成工具、手段来使用,研究教学美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智育任务,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教学效率;或者还考虑到完成德育和体育等方面的任务,实现教育目的,以更快、更多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而,这种教学追求教学美的工具性价值,目的在于用美这层美丽的外衣把教学包装、掩盖起来,让教学看起来更好看,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这就好像用糖衣把苦药片裹起来哄骗学生吃下去一样,是一种趋乐避苦的思想。把美看成是技巧、方法,是教学美的技术化倾向。“在一个技术化的世界里,技术对教学过程、教学中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整个教学受技术的操纵和控制。教学美成为技术性的东西而非人格化了,失去了人的情感魅力。”哒是因为课堂教学评价偏重于课堂教学的功利价值(或直接功利价值)即偏重于课堂教学对学生升学、选拔所产生作用大小的评价,而对课堂教学的非功利价值(或间接功利价值)即对促进学生身体健康、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形成学生完善人格等方面所起作用的评价重视不够。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人们难以逃脱功利价值的羁绊,所有的教学工作全部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发,使得师生只能不断地加班加点追求成绩,而无暇欣赏教学美,更不要说发现或创造美的教学了。同时,教师与学生对于美也缺乏必要的理解,缺乏必要的审美素养,即没有或较少受到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形成学生审美结构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变被动为主动,并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获得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自由愉悦,从而形成审美结构。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教学中美的工具化,还美的本真价值。
      
      三、美的教学的标准:一种冲突的视角
      
      (一)美的教学的本质
      美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理论界好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在西方,柏拉图提出了“美在理念”;亚里斯多德则另辟蹊径,认为“美在形式”;德国古典美学奠基人康德(I.Kant)认为“美是对象合目的的形式”;德国美学大师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俄国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提出“美是生活”;等等。中国的孔子认为“美在和谐”;孟子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观点。从汉字“美”的造字上看,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会意字,就是从羊从大、昧甘美的意思,那就表明中国人对美本质的认识起源于味觉感受,并以此为基础,与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共同构成感官愉悦的。这种根源于味觉并推移至其他感官的美感,只是一种本能的生理快感,大多时候是以满足审美个体的感官需要为限度的,是具有本能性、生理性、个体胜的感官享受。
      但对于人来说,美就是自由。席勒(J.schiuer)认为,美的欣赏是一种“无为而为”的“自由的欣赏”。自由性是美的本质特点。“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中解放出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中的基本法律。”审美自由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心灵的自由;二是实践的自由。美意味着实践的自由,审美意味着心灵的自由,毫无疑问,实践的自由乃是审美自由的最深刻的本质。
      美的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对生命及其意义的完善和提高。通过美的教学,凸显生活真善美的一面,使师生学会享受生活、创造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因为美即善,因此,美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善的品质的教育。孑L子已认识到“里仁为美”(《沦语・里仁》),强调以仁者为邻里的处所之美。孟子则主张“充实之谓美” (《孟子・尽心),已涉及仁义理智等品德之美。荀子所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荀子・劝学》),更将品德的所有方面作为其内涵,并且强调了纯粹的程度。由于善常是针对自我之外的他者而言的,是因为有利于他者而显示其善的本性的,所以将善与美相提并论的观念其实是将美作为维系人类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而界定的,这也许就是教学的本真。因此,美的本质应该是自由与善,美的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对自由与善的追求与向往,评价教学是否是美的教学的标准应该看其是否体现了自由与善的品质。
      
      (二)美的教学的标准:和谐抑或冲突
      教学活动是智慧号隋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但美的教学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美的教学的标准应该是和谐,即多样性的统一。有学者认为,教学美应体现在教师的教美(要求教师善教、乐教),学生的学美(体现在学、会学、爱学),教学关系美(体现在师生双边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活动默契)以及教学风格美等主要方面。李如密也认为,教学美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也就是说,教学美是一种综合美,它是一个高度综合、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实,对于美即和谐的认识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有关,中国传统美学大多主张避免对立冲突以保持主客体的和谐,强调对立双方的统一,即使产生一定的对立和冲突,但这种不和谐最终会被主体克服,由此达到新的和谐。
      但教学双方毕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其对于美的感受肯定也各不相同,在交流中发生冲突在所难免。审美活动激活人最本真的生命感,向人启迪人的存在,启示人们一种应然的境界;审美活动关涉人与生活的价值意义,对人有一种内在的终结关怀性质,因而能唤起人们生命的 潜能与生活的可能,给人以形而上的精神家园感。这也就是在审美活动中创造美,是其他活动所难以企及的。 “创造作为人的优秀能力的表现,作为创造世界中新的、前所未有的东西的力量,证明人的强大和他的无限可能性,从而产生最高的享受。从审美观看,创造――这是自然生长的美。”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来源于冲突,因为正是冲突促使人不断寻求和谐的路径。
      关于冲突的价值,科塞(L.Coser]认为“冲突可能有助于消除某种关系中的分离因素并重建统一。在冲突能够消除敌对者之间紧张关系的范围内,冲突具有安定的功能,并成为关系的整合因素”旧。而大多数的冲突理论社会学家认为,对群体而言,冲突增强内部团聚力,有助于群体整合;对群体间关系而言,冲突有利于维持群体边界。从整合和完善的角度讲,冲突也是美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冲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变教学活动单调、呆板的状况,使之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呈现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冲突就是和谐的安全阀,适当的冲突有利于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美的教学的标准就是教学中具有适当冲突。没有波澜的、平静如水的教学没有激情,没有碰撞,难以启迪思维,难以体现美之壮丽。因此,适当创设冲突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由创造的能力。课堂教学美的评价标准就是要评价在课堂教学这一实践活动中,以感性形式所显现出来的师生活动特别是教师活动的多种自由创造的能力,即正确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智慧与才能、美好的教学情感等,这是美的价值标准的出发点。和谐的教学应该是美的教学,但这仅是美的教学的归宿而不是出发点,美的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创设冲突,只有经过冲突的和谐才是美的核心,冲突为我们创设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王素华,让学生体验语文教学的美[J],新课程:教师版,2006(9):27.
      [2]邵长敏,美: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J],当代教育科学,2003(4):39--40.
      [3]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
      [4]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梁真,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147.
      [5]沙景,课堂教学美举要[K],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2):14一16
      [6]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6.
      [7]王敏,走向生命观照的美的教学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责任编辑 崔若峰)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学 期待 教学 分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