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文
  • 文章
  • 散文
  • 日记
  • 诗歌
  • 小说
  • 故事
  • 句子
  • 作文
  • 签名
  • 祝福语
  • 情书
  • 范文
  • 读后感
  • 文学百科
  • 当前位置: 柠檬阅读网 > 文学百科 > 正文

    父母对孩子的简短寄语 [谁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创作]

    时间:2019-02-13 03:26:38 来源:柠檬阅读网 本文已影响 柠檬阅读网手机站

      伴随新课程的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与前两年追求的“热闹”相比,现在的音乐课更注重“有效性”,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师的“施之有效”和学生的“学之实效”。在音乐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感受了、探索了、鉴赏了、表现了。但我认为,有些教师的教学还是缺少了个重要内容――“创作”。
      小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要达到怎么样的程度?这个问题可以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话来解答:“一至二年级: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节 奏或旋律;三至六年级:能够创作2―4小节的节奏短句,能够创作2―4小节旋律。”
      那怎么才能够达到《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呢?我一直相信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他们能在游戏中发明创造新的玩法:把小草编成帽子;把报纸变成美丽衣裳;把废弃的可乐瓶变成花瓶……而音乐创作难道就学不会吗?其实这不是一个多大的难题,问题在于教师能否找到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受奥尔夫“原本性”教学思想的影响,我在平时参加教研活动和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脑海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创作教学的灵感,于是,我牢牢抓住它,把它放大、充实,运用到教学中,通过实践,创作教学竟然初有成效。
      
      一、朗诵练习
      
      在《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中最基本的练习之一就是朗诵练习。朗诵练习的本身也必须被看作是一种音乐练习。例如,选用一定的词语开展朗诵练习,来达到节奏练习的目的。奥尔夫提出的朗诵练习,还要求达到声音形象方面的要求,目的是通过清晰的发声,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发音动作,并因此获得更好的共振。所有的朗诵练习都可用假声、哼唱、轻声或鼻声等不同方式发声,以进行各种力度训练。练习的内容同样可以寻找特有语词、谚语和句子,而这些语词、谚语和句子使人们能够体现语言的音乐性。可以先由单个的、有节奏的朗诵逐步发展到几个小节的朗诵。例如:
       然后再连起来朗诵。这些节奏可以伴以拍手和跺脚,直至只用拍手和跺脚拍击出来。可经常交换着分配这些声部,并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熟悉简单的节奏,这种朗诵练习就是音乐创作的基础。
      
      二、为唱词配节奏
      
      在参加县“奥尔夫”节奏教学的时候,我发现几位教师都是把歌曲的节奏提炼出来,进行情境运用或是乐器伴奏,再来学习歌词。我想,是不是可以倒过来,先有歌词,再有节奏,这样不就可以创作出多种节奏型了吗?
      我用了周杰伦的《双截棍》歌曲作为导入,从听觉入手,让学生体验到节奏变化的乐趣,然后出示歌词,模仿歌曲节奏念一念,比一比谁的念白有味道,让学生体会各种节奏型的特点。之后,再出示一段顺口溜:高梁酒,保健酒,葡萄酒,佐餐酒,白酒,好酒。学生为这段念白创作了下列多种节奏型:
      
      “原本性”音乐理论告诉我们,学习音乐应该从最基本、最朴素的音乐元素开始,如节奏型。任何形式的词语,都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处理。在教学时,当一位学生将自己创作出的节奏读出后,全体学生立即加以重复,通过为唱词配节奏,巩固了学生对节奏型的掌握,增强了学生的创作信心。
      
      三、为现有节奏配旋律
      
      作为配节奏的相反练习,就是为不同的节奏配歌词和旋律。配歌词是为了解决节奏上的困难,同时也可以作为语言上的创作练习。配旋律的时候,可规定用三四个固定音进行配用,并规定结束音用“1”。学生在感受音高的基础上把旋律自由地配放于节奏中,然后用哼唱或竖笛等乐器试奏,感受是否美妙,并将其与大家分享。
      
      四、变化回声练习
      
      在教学人音版第七册《回声》一课时,我也像其他。教师一样,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模仿回声的环节。其中有一个学生做我的回声时,把最后一个音唱跑了调,全班同学顿时笑开了,而这一笑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唉!这位同学无意间创作了一句新旋律。是否可以利用回声练习,把无意的走音变成有意的变音,通过一两个音的改动,创作出新旋律呢?”于是,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延续了上节课的回声互动,要求学生根据我唱的旋律,把其申几个音调换位置,如:
       渐渐地学生的胆子大了,调换的方式也多了,我顺势利导,把旋律由两小节增加到四小节,这下,创作的空间更大了,他们表现得如鱼得水。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在心里暗自拍手:我们的创作又跨出了,一大步。
      要学生能自己创作一段音乐,那就需要在他们心里有节奏、有音符、有旋律,不光有,还要能视唱出来。上例的回声练习,一般被理解为是节奏或旋律的模仿。而我觉得在让学生做自由创作前,以这一变化回声练习作为基础,再创作一段节奏和改编一段旋律,不是一种更加自然而有效的创作能力的培养吗?这样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中就让学生初步领略了音乐创作的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
      
      五、“话语式旋律”练习
      
      奥尔夫“原本性”思想对音乐创作提倡“第一首乐曲不应由学生通过跟唱学会,而应由学生主动创作,这样从一开始就可在全体学生中唤起一种创造性参与的感觉。”作为专业的音乐教师,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还需要尽可能多地挖掘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富有节奏感或旋律性的语言来进行启发和相关练习。如用生活中的“你好”、“再见”、“谢谢”、“救命”或“你在哪里呀?”“是谁在笑啊?”等简短的语句,启发学生依据其语调、语气和节奏再配上简单的旋律,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生活中的语言就充满了音乐性。
      实践证明,这些简单的带有游戏性质的基础创作练习,学生不光能做到,而且非常喜欢。这些练习中不光有生活的影子还有乐理的元素,而这些都是音乐创作所必要的条件。我想,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勇于探索,经过六年的辛勤耕耘,小学音乐创作教学也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谁说 创作 孩子

    • 文学百科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